
活着读后感(集锦15篇)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活着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活着读后感1无尽的泪水袭来,心沉沉的……
《活着》是一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社会的动荡不安下的真实写照。文中,“败家子”福贵整天游手好闲、吃喝嫖赌,家里的财产都全部输光,气死父亲之后,浪子回头,我们看到的是:在混乱的时代湍流下,福贵被抓充兵没能见到母亲的最后一面,大女儿凤霞因无钱医治而成聋哑,当生活稍许安定时,却接连遭遇儿子有庆只因热心献血被抽血过度致死,凤霞生孩大量出血致死,妻子得了不治之症而亡,女婿被砖活活砸死,就连小孙子竟被豆子撑死,作者将苦难描写得如此淋漓尽致、无孔不入,似乎要扑灭所有的希望而不给人多留一丝希望,不管读者们需要多少理智和坚韧的信念去平复心情。然而,也正是这种极端的苦难,赋予平凡的福贵不一样的形象,震撼着我们的心灵,激发我们去深思、去打量世界,去探索内心。
如果不是内容带给我们强烈的震撼,我们可能不会那样去思索生与死这个平常不挂在嘴边的`命题。福贵在命运无情的抨击下,眼看着家人一个个可怜的离去,直到孤生一人,与老牛为伴,共度余生。他依然活着,平平淡淡,没有抱怨,没有欲望,没有结束自己的生命。作者曾说过“福贵是我见到的这个世界上对生命最尊重的一个人,他拥有了比别人多很多死去的理由,可是他活着。”这种“不争”也不完全屈从的生存方式,或许是一种命运碾压之后的生活智慧,是经历生活洗礼之后的成熟。直面人生之痛命运之难,活着,需要莫大的勇气和韧性,而此时,活着,更是一种尊重生命的选择。众多平凡的人或许无法选择和改变他所处的时代,但是可以选择尊重生命,拓展生活的厚度。
如果不是命运的救恕,我们可能会经不起宿命般的反复折磨而离去。即使福贵输光家产只能在田地里作出微不足道的劳动,年迈体弱的家珍坚持在旁陪伴和鼓励,福贵被抓充兵突然消失后,母亲始终坚信儿子没有再像之前一样吃喝嫖赌;虽然被冷眼相对过,妻子却始终不离不弃,默默用爱和坚强支撑着、用温情守护着福贵一家人;子女懂事孝顺,特别是女儿,即使在硬撑着干活累倒时只是笑笑看着父亲;即使拥有过命之交的春生跟有庆之死有间接关系,福贵还是在他落难之时去安慰他……苦难的人生,因为有了这样温情的亲情、爱情、亲情,而让人有了活着的勇气,有了前行的动力,有了值得珍藏、回忆的宝藏。我想,这也许就是在经历那些非人的生离死别,经受苦难的狂轰烂炸与肆意摧残之后,福贵仍然选择活着,并且是带着善意、平静到有点超然地活着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人性的光辉,在无边的黑暗中烛照生活,在凄风苦雨中温暖人心。
满怀一种悲痛读完整本,突然想到:
我是谁?我为谁而活?
活着读后感2我从来没有如此热烈地喜爱过一本书,也从来没有如此喜欢过某个作家的风格,(引起读者好奇心,使读者想读下去看看究竟是什么书)可有那么一本书给我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这本书就是余华的《活着》!(这篇作文线索明朗,开头结尾主题突出,结构合理)
从小我就非常喜爱读书,可却从来没有从书中悟出到多少道理。而且我少时读的书都比较理想化,充满幻想与美好,语言华丽而优美,一味沉浸在理想王国里。当初看这本书时只是因为暑假的必读书中它看起来比较有趣,而正好妈妈也帮我买来放在书架里。起初我对这本书没有什么兴趣就只草草看了个开头,谁知,看了两页后就离不开眼了。
《活着》是我读过的第一本现实性的书,与美好虚幻的童话完全不同,这本立意与众不同的书立刻吸引了我全部的注意力。从下午到晚上,我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一页都没有落下。我深深地被主人公的曲折心酸的人生感动到了。
我从这本书中感受到的不只是主人公的可怜悲哀,而是还感受到了一种巨大的信念,一种不顾一切也要生活下去,不轻言放弃的信念。
从这个故事中,我突然想起了以前的我,觉得生活是多么无趣,学习多么痛苦,学习,作业,责骂都是那么心烦,可这本书,既告诉了我活下去的美好,又证实了当时我想法的愚蠢。是啊,世上比我们辛苦、不幸的人有那么多,而我同他们比又算什么?比我活的不像样的人那么多,他们都依然努力地活着,更何况是我呢!
书中福贵的生活是杜社会最底层人士的写照,一生曲折不已,人生起起落落。起的很少,而落的往住都是是最致命的打击,一个个亲人从自己身边离开,无论多么努力也只能眼挣挣睁睁地目睹亲人死去,这需要怎样的意志支撑他才没倒下去?可他就还是活下来了,尽管他所牵挂的什么都没有了,可他却还是坚强地活着,和那头与他一样大的老牛,直到老死……
《活着》将一个人的欲望、坚持表达的'淋漓尽致。作者将福贵的一生描述的生动形象,仿佛我们跟着作者一起经历了福贵的一生。书中既表达了时间漫长和时间的短暂,又从每个事例中讲述福贵异于常人的苦难生活,但从他自己口中讲述这些经历时,我们又觉得他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似乎都充满了幸福与快乐。活着就不再是一种煎熬,而是快乐而又幸福的。
读完这本书后,我深有感触,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让我们以后乐观勇敢地对待整个世界,笑着生活每一天!(结尾能进一步谈认识,不错)
活着读后感3读完这本书,我哭了好几次,泪水打湿了一大片枕巾。第一个让我流泪的地方是有庆给他老师输血时被活活抽死的地方。多么懂事、可爱的小孩,每天上学前、放学后都去割草放羊,羊就是他的另一半,而且还那么孝顺好学!这不仅让我想起了我的童年生活。我的童年也是和羊一块长大的。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有庆被活活愁死的悲剧呢?我想可能是这个社会现实造成的吧!作为当时的医生,能救活县长夫人是能得到好多好处的,而救不活却可能招来祸患!
而一个平常农家孩子的命能值几个钱?臭死了大不了赔几个钱!在他们看来有庆的命就像一只羊、一头猪,用得上已经很好了!这不仅有让我想起了几年前看的一篇报道。同坐一辆车的农民和工程师一块出车祸死亡,工程时被补偿了几十万,而农民却只有5000!难道工程师的命是命,农民的命就不是命了吗?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距?为什么要分等级?为什么法律上写着平等公平,而一边又做出违背自己诺言的事?我并不是崇洋媚外的人,可在许多方面我们的确应该向西方国家学习!
综观全文,当富贵的父母、儿子、女儿、妻子、女婿和外孙相继一个个去世时,他还活着!但它的.活着比死更难,活着在那时需要胆量和勇气!因为只要你活着就要承担责任履行义务,忍受贫困生活与精神的折磨!面对贫困的生活与亲人去世的事实,我敢说有90%的人会失去活下去的勇气,会像县长春生一样选择死亡。其实她那点打击相比富贵又算得了什么?而现实生活中,受到打击挫折如工作不顺利、高考落榜、爱人趋势等而选择死亡的有多少人!他们 ……此处隐藏8721个字……着》而言,生活是一个人对自己经历的感受,而幸存往往是旁观者对别人经历的看法。《活着》中的富贵虽然历经苦难,但他是在讲述自己的故事。我用第一人称的叙述,富贵的讲述不需要别人的看法,只需要他自己的感受,所以他讲述的是生活。”
文末段“我知道黄昏正在转瞬即逝,黑暗从天而降了。我看到广阔的土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着她们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来临。”这段文字再结合富贵动荡和苦难的一生,每次感觉生活会有希望时,灾难就会来临,每次苦难发生总是牵动人的心灵。然而家人都一个个先他而去,富贵仍然坚强的活着,就像余华先生听过的老黑奴的故事,经历磨难他依然友好地对待这个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生活给了富贵许多的灾难,但他没有怨恨,却感到“踏实”、满足,他是“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我很揪心。
生命的可贵之处可能也是如此,仿佛懂了活着的意义,面对生活中的一切,或喜或忧,也许富贵的活着是家珍、二喜、有庆、凤霞、苦根生命的一直延续......
不同的人,不同的人生经历,不同的时间看到这本书,都会有不同的感触,有些书要有一定的经历和阅历才能读懂,才能产生共鸣,这本《活着》就是如此。豆瓣上对这本书是这样的评价:
这样的一本书,
年轻女子看见生命的悲凉。
年轻男子看见生命的无常。
体会过了熹微和光明。
老人家只是微笑,
说很好
余华先生说,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我想,他说的是对的,人活着就是一个过程,我们所能感受的也只是活着的这个过程。也许你正经历着或者已经经历了苦难,也许你对活着产生了质疑甚至想到了放弃,那么请你打消这个不良的念头,好好地活下去。生命是父母给的,我们谁都没有权利去践踏它。人生固然有许多不如意之处,但想想你有过幸福和快乐,换一种眼光,用另一种心态去看待不幸,相信一切苦难都会过去,那么你就能坚强地活下去。
阳光依旧明媚,生活依然美好,所以,好好活着。
活着读后感14读了余华的《活着》心里感受颇多。也看了几篇别人的评论,也就是读后感。或许是自己知识浅薄吧,从中感受到的没别人多,也没看出些什么大道理来。这是个遗憾。但内心多少还是受到点震撼抑或可以说受到点启发的。
人,只要还没死透就得好好地活着,而且要活得踏实,活得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别等到垂暮之年了才幡然醒悟——自己这一生活到狗身上去了。这是悲哀的。亡羊补牢,羊都没了还补啥牢,有用吗?没有了,一切都晚了。走错了路可以从头再来,做错了的事就无法改变了。人的一生啊就像花一样,从花一苞到绽放再到凋落。可是花落了会再开,人老了就不再有少年了。
福贵的一生是坎坷的。用福贵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年轻时生活的糜烂,父亲的死开始懂得责任这个东西,然后被抓壮丁去当兵看尽战争的残酷,再到身边的亲人一个接一个的死去后懂得了“活着”的意义——我还活着!看透了人生!
对!我还活着。只要人还活着就要一直活下去,直到大地召唤。成了一个土馒头,一抔黄土为止。
“活着”是进行时的。是你我此刻正在经历的状态,不论平庸与否都无从逃避,直到死为止。但是,死这种事不管你想不想都终究会去面对的。死就像史铁生说的那样:“死是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做人还是平常一点的好,争这个争那个,争来争去赔了自己的性命。”这是福贵在经历了一系列坎坷后对人生的感悟——人,平平常常地过一生就好。这是一个老人,一个古稀之年的老人,一个亲手埋了一个又一个自己的亲人之后依然坚定地活着的老人对人生的感悟。
我是个平凡的人,胸无大志,最大的梦想就是吃一顿饱一生。名利这东西对我来说,有是好事,无亦无不可。平淡而不平庸才是我想要的生活。人嘛,这一辈子也就那么一回事,看开了,也就看开了,怎么活都是一种人生,人间嘛,幻象而已。
人总是不能从心底接纳无常。目睹他人兴盛时,轻谑以对,自诩看破世事;自己繁华时,却痴想世事永恒,人事亘古。我们总是洞悉了别人的无常,又蔑视了自身的幻灭。
当不期而遇的灾厄在岁月山河的流转中接踵而至后,我亦不能肯定自己依旧如你一般坚毅地活着。
福贵,我终不能如你,视无常为如常。
如繁花般华妍而生的生命会在夏风拂尽、凄雨拍打之后枯萎、凋零。我所熟识的福贵便是被无情命运吊诡地挑中的这类人。他如织锦般姝丽而生,却化作被烈火包裹、燃尽的残灰。华胄终化灰。
活着读后感15在《活着》这本书中,其实福贵一直是在爱中成长蜕变的。身边遇到的亲近的人几乎都是好人,不管是父母还是妻儿还是朋友,这也许也是他从家财万贯到一贫如洗境地后能顺利转型,踏实肯干,也是他今后力量的源泉之一吧。
通篇下来感觉都是很平淡无奇的叙事方法,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堆砌也没有引人入胜的各种比喻描写,但是却让人无法自拔,仿佛事情就发生在自己身边。
其次,福贵这辈子享过福、造过孽、吃过苦,经历风风雨雨,无非比别人更坎坷一些,看开了,就烟消云散。至于他为何没有自杀,我想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
第一,他对生死大彻大悟,每人都要死去,无非时间早晚。死亡可怕是因为对未知和黑暗的恐惧,能亲手送别自己的亲人,看着他们安心上路,安葬他们,也许这是对亲人最好的告慰。关于这点在小说中有明确阐述。
第二,陪伴,更是活在回忆当中,这给了他活下去的动力和勇气。第三,当苦难来临,福贵承受一次又一次的打击,神经是否麻木,很难判定。
苦难是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没有经历苦难,怎么能体验生活的快乐?人生在世,不如意者十之八九。这也许是余华想要说的话。
再者,人到中年也是拼命养家,随着社会的.变化,我能看到福贵身上的无奈,接受,困苦。里面的细节,太多太多包括有庆死福贵默默隐瞒的承受,到老年的看淡。
他能平静地把一生讲下来,这便是勇气。看福贵从少的胡闹不知世事到老年接受坦然,就觉得世间你我都是如此,虽不及福贵的奇幻,但总是要接受那些年少时不曾想过的明天。
不知这是获得了坦然,还是限制了明天。活着要表达的,不是苟延残喘的好死不如赖活着,而是一种饱受生活磨难后有还存活的勇气,相比较死去的人,活着的人要承受得更多,对于福贵,你不知道应该心疼他经历了如此多的磨难,还是应该庆幸还好他活着。看完心里一直哽咽得哭不出来,沉重压抑。
我最不愿意看的就是有关于那段时光的历史文学作品。我为自己现在的幸福生活而感恩,亦共勉珍惜当下和眼前人。也希望每个人都可以幸福快乐!
时间它席卷了一切,让你所有,在不经意间灰飞烟灭。富贵的生活让我想起了苏东坡,亲人的离去和仕途的困难让人无法喘息,命运总会悄无声息地给人无情的打击,却又给予你冬日的暖阳。
小说让我看到了一个人承受苦难的能力究竟有多大,当富贵生命中难得的温情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只剩老牛相伴时便可知,他对生死已经看透了,他只为活着本身而活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