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傅雷家书》读后感通用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傅雷家书》读后感通用,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傅雷家书》读后感通用1静静翻开《傅雷家书》,如深沉父爱一样,有许多足以令我感动的细节。譬如,身为父亲的傅雷为了弥补爱子因远离故土而产生的诸多对祖国传统文化的日渐陌生的因素,不顾重重的困难,坚持给孩子邮寄有关的书籍,从《诗经》、《楚辞》到宋词、明曲,还有自己的译作。在信笺中他阐述着民族的文化哲学思想,不止一次给儿子纠正用错了的字词,为的是让儿子明白:作为一名炎黄子孙,他是足以骄傲的,因为祖国有着无尽的文化财富,一代又一代在所有中国人的血脉里传承着!
“一个人对人民的服务不一定要站在大会上讲演或是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业,随时随地地点点滴滴的把自己知道的、想到的告诉人家,无形中就是替国家播种、施肥、垦殖。”这是傅雷在启发他的孩子,报效国家是每个人的权利和义务,即便自己是普通人,也可以为国家、社会作贡献。每个人都是社会前进的车轮,我们的所作所为、点点滴滴,都与国家息息相关。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地为祖国作贡献,创造美好的明天。
当傅聪忙于演出、练习而时常熬夜,以致精神疲惫,傅雷劝告傅聪劳逸结合,多到郊外或博物馆。“人寿有限,精力也有限,要从长远着眼,马拉松才会跑得好。”傅雷用形象的比喻,劝诫傅聪爱惜自己的生命。
傅雷还告诫傅聪,“永远保持赤子之心,到老也不会落伍,永远能够与普天下的赤子之心相,相契相抱”。只要我们心系祖国,不断适应社会发展,就一定能为自己和国家造福。
傅雷还常劝诫傅聪不要放弃,多虚心向身边优秀的人学习,成功时保持虚心,这些都造就了傅聪的成功。某之后,傅聪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千里赶来,这是赤子之心的最好体现。一个人一生要面对许许多多难题。傅聪身上具备的优良品质,是在傅雷的教导中获得的`。作为新一代青年,我们要在生活中时时刻刻警醒自己,为创造美好的将来而努力。
每个人都体会过父母的慈子和教诲。当我读着这本家书,感到的是一种另一番教诲,我似乎找到了另外一种父母之子,这也是大多数子女所体会不到的。那一封封家书,就象一次次珍贵的谈心,拉近了我们的距离。
读了《傅雷家书》之后,真为傅雷先生对人生的如此认真和对子女的如此关爱而感动万分。家书中大到事业人生艺术,小到吃饭穿衣花钱,事无巨细,无不关怀备至。为人父母的可以从中学习到教育子女的方法,学艺术的特别是学钢琴的可以从中学习提高技艺的方法,对解放初期至某这段历史感兴趣的朋友也能从傅雷这位当事人的描述中得到一些了解,而此书中对我印象最深的是加强个人修养。从家信的话语中看出傅雷是一位对自己要求极严格的人,有些方面甚至有些刻薄自己的味道,傅雷让儿子立下的三个原则:不说对不起祖国的话、不做对不起祖国的事、不入他国籍。爱子教子的精神令人感动。
有人认为书信是最为真切、自然和诚实的文字。是啊,因为写下的一切文字都是即时即刻的内心所想,思想到哪里,文字就到哪里。给亲人写信更是如此,而且是他敢于剖析自己,在子女面前承认错误,从自身的经历中给出经验和教训。所以,我想读傅雷家书我们读到的应该就是傅雷自己吧。傅雷在子女的教育上也是因材施教的,在对傅聪音乐上的教育上,原先是强调技巧、而后反复要他能真正领悟作品本身,这也就是凡事多从“为什么”的角度思考问题,从而看到事物的本质。傅雷在教育子女中自身的思想经历也在不断的提高,在傅雷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中西二种文化融合的思想。高尚的父母培养出成功的儿女。傅雷夫妇一生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培养的两个孩子,都很有成就。家书中父母的谆谆教诲,孩子与父母的真诚交流,亲情溢于字里行间,给了我强烈的感染启迪。
读了傅雷家书后,我懂得了许多,我更了解父母了这本书不仅是一本教育书,也是一本可以拉近父母与孩子的一本书,让孩子更了解父母,让父母更了解孩子。
《傅雷家书》读后感通用2《傅雷家书》编入傅雷夫妇写给两个儿子的180多封家书,它是一部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傅雷家书》凝聚着傅雷对祖国、对儿子深厚的爱,信中首先强调的是,是一个年轻人如何做人,如何对待生活的问题。
傅雷用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教导儿子待人要谦虚,做事要严谨,礼仪要得体;遇困境不气馁,获大奖不骄傲;要有国家和民族的荣辱感,要有艺术、人格的尊严,做一个“德艺兼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同时,对儿子的生活,傅雷也进行了有益的引导,对日常生活中如何劳逸结合,正确理财,以及如何正确处理恋爱婚姻等问题,都像良师益友一样提出意见和建议。圈圈爱子之心,溢于言表。
有人认为书信是最为真切、自然和诚实的文字。是啊,因为写下的一切文字都是即时即刻的内心所想,思想到哪里,文字就到哪里。给亲人写信更是如此,而且死他敢于剖析自己,在子女面前承认错误,从自身的经历中给出经验和教训。所以,我想,读《傅雷家书》,我们读到的应该是傅雷自己吧。傅雷在子女的教育上也是因材施教的,在对傅聪音乐上的教育,原先是强调技巧,而后反复要他能真正领悟作品本身,这也就是凡是多从“为什么“的角度思考问题,从而看到事物的本质。傅雷在教育子女中自身的思想经历也在不断地提高,在傅雷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中西两种文化融合的思想。高尚的父母培养出成功的儿女。傅雷夫妇一生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培养的两个孩子,都很有成就。家书中父母的谆谆教诲,孩子与父母的真诚交流,亲情溢于字里行间,给了我强烈的感染启迪。
培根曾说:“人类的命运,操纵在自己的手里。”我们都渴望成功,希望做一番大事业,着就需要智慧的指引。
那么,就从这本书开始吧!它将告诉你所有迈向成功的方法和技巧,帮助你打开财富的智慧之门,开创你辉煌的人生。
这不是普通的`家书,它是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也是一部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
人自爱其子,是一种自然规律,人的生命是有局限的,而人的事业却永远没有尽头。通过亲生儿女,延续自己的生命,也延续与发展一个人为社会、为祖国,为人类所能尽的力量,因此,培育儿女也正是对社会、对祖国、对人类世界应该尽的一项神圣的义务与责任。傅雷如何培育他的孩子,在家书中显而易见。他在给儿子傅聪的信中这样写:“长篇累牍地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奇妙的,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的。第一,我的确把你当作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年轻人的感想,让我作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传布给别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支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一个警钟,不论在做人还是其他方面。”贯穿全部家书的情谊,是要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能够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做一个“德艺 ……此处隐藏6281个字……子进步的表扬和鼓励,有对音乐和艺术的指导和探讨,有对党和国家建设及运动的看法和意见,有对儿子生活的嘘问和关心,“贯穿全部家书的情义,就是要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能够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做一个‘德艺兼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看一部家信录,就是看一片傅雷的“又热烈又恬静、又深刻又朴素、又温柔又高傲、又微妙又率直”的冰心世界,我们不光明白了傅雷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代翻译名家的原因,更会从中学到如何育子成才的人生真谛。
傅聪至海外留学,与父亲的联系自然只能依靠书信,于是父子之情便在一封封家书中表露无疑。他们通过书信一起讨论艺术,研究乐曲的内涵,交流对事物的看法,虽然没有父子通信时那种嘘寒问暖,但他们之间的默契却是其他无论什么都无可代替的。傅雷对于艺术尤其是乐曲的领会,颇有一番自己的见解。
细读完这本《傅雷家书》,感觉是像戏曲那样给人以不俗的氛围和回味的余地。《傅雷家书》是一个父亲在循循善诱,读来很亲切,既饱含了对儿子的深情,也有着父亲独有的不可抗拒的威严。读《傅雷家书》,感受的是一颗纯洁、正直、真诚、高尚的灵魂。父子之间的感情因为艺术的崇高而得以升华,成为一份取之不尽的人类精神的养料。
文革时傅雷家遭到抄家,傅聪的书信只剩下残余的几封,所以xx中大部分为傅雷对傅聪写的书信,故名“傅雷家书”。《傅雷家书》不仅仅是书信,还是傅雷和傅聪交流艺术的平台,处处可见深厚的艺术功底。在一篇篇清新的文笔中,我们还可以感受到父子之间的浓浓亲情,即使相隔万里,依然不减。家书中最常见到的,还是关于音乐的内容。父子俩时常在家书中畅谈自己对音乐的见解,对音乐作品的感悟,对艺术家的评论。傅聪曾获得第五届肖邦钢琴比赛第三名,是有名的钢琴家,受过国内外知名音乐家的赞誉。这些功劳与他严厉的父亲是密不可分的。
傅雷对小时候的傅聪严加管教。那时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在四周被日本侵略者包围的上海孤城,连大气中都弥漫着一种罪恶的毒氛。傅雷先生不让孩子去街头游玩,他把孩子关在家里,培养他的音乐和文化。他还十分注意孩子的言行举止和生活习惯,他要求孩子生活俭朴,学习认真,每天都要监督傅聪不停地练上几个小时的琴。不过傅雷并不是死板的教育。有一次傅聪正练着琴,突然来了灵感,弹着弹着就跑到自己的调上了。父亲察觉到异常,便走下楼来。傅聪吓得赶忙回到谱子上去。但这次,傅雷不仅没有责备傅聪,反而叫他弹自己创作的曲子,父子俩一起研究,并将刚才的曲子命名为《春天》。傅聪长大后远出家门出国留学、演出,傅雷的`家书也一直陪伴着他。傅聪在外艰苦奋斗时,家书便是他唯一的慰藉。
傅雷对孩子所灌注心血,全部融入到一封封家信中。傅聪从父亲的这些书信中汲取了信念与精神。使他在海外的处境里,好像父母仍在他身边给他教导、鼓励和鞭策,使他拥有更多的勇气与力量,去战胜各种各样的艰难险阻,走自己正当的道路。他拒绝与祖国敌对国家的邀请,从不做有损于祖国尊严的言行。这种热爱祖国的精神,与傅雷在万里之外给他殷切的爱国主义教育是分不开的。傅聪在艺术上的造诣,离不开父亲傅雷苦心孤诣的教诲。傅雷已去,家书仍留。傅雷家书给我们带来的爱与精神,永远影响着下一代。
真的感谢那个时代没有手机和电脑,真的感谢那个时候的驿路邮差,现代家庭教育中,《傅雷家书》就是一本充满沉甸甸父母之爱的书。
《傅雷家书》读后感通用8傅雷是我国近代著名的翻译家,傅聪是世界顶级的钢琴家,《傅雷家书》摘编的是傅雷及夫人在其长子傅聪留学波兰后相互之间的通信。通过阅读这一封封饱含深情的家书,我们可以慢慢了解傅雷的教子之道,明白傅聪今日的巨大成就是与傅雷的言传身教和潜移默化分不开的。
傅聪在海外求学,一心投入艺术,没有时间和父母、朋友、老师以及过去帮助过他的人写信,傅雷便常常督促他:“你记住一句话:青年人最容易给人一种‘忘恩负义’的印象。其实他是眼睛望着前面,饥渴一般的忙着吸收新东西,并不一定是‘忘恩负义’,但懂得这心理的人很少,你千万不要让人误会”。他想要告诉傅聪:常怀感恩之心,更要适时表达,才不会引起误解,人际关系便是这样建立的。事实上,这样的告诫对于我们今天的青年人,也是极其适用的,不管如何忙碌,也要适时的交流、表达,才能增进感情,减少误会。
傅雷去信很多而傅聪回信太少,这引起傅雷夫妇极大担心。为了告诉傅聪如何做到常常写信,傅雷又举出自己的例子:“我知道你忙,可是你也知道我未尝不忙,至少也和你一样忙。我近七八个月身体大衰,跌跤后已有两个半月,腿力尚未恢复,腰部酸痛更是厉害。但我仍硬撑着工作,写信、替你译莫扎特等都是拿休息时间,忍着腰痛来做的”。教育儿子,就是这样以身作则,悉心引导。反观现在的父母,常常要求孩子做的,自己却常常不去做或者做不到,没有父母良好的榜样和示范,孩子又怎会做到呢?
在信中,他也传输给孩子这样的思想:一、父子也是朋友,重大的事要与朋友商量,对音乐的理解也该与朋友分享、交流、讨论,这样才可以互相帮助、共同进步;二、写信可以促使傅聪加强对自己文笔的训练,记录自己的所感、所想、所思,从而激发艺术的才智。正是由于傅雷要求儿子一直写信,这本《傅雷家书》才有内容,以日常之事见教育之伟大。这使我想起了当前的许多父母的家长制的作风是多么得不明智啊,没有与孩子朋友相待,以诚相见,怎么能换来孩子心悦诚服地接受呢?
傅雷的教育方式同时也是暴露自己的缺点,以此警示孩子少走弯路,他甘当孩子的一面镜子,用自己过去的经验照亮孩子前行的路:“你有许多毛病像我,比如急躁情绪,我至今不能改掉多少,我真着急,把这个不易革除的脾气传染给了你。你得常常想到我在家里的自我批评,也许可以帮助你提高警惕”。通过在信中指出父子俩共有的缺点:人很真诚,但说话太直接,对待别人的关心不太会表现感激,目的.是想要和儿子共同克制改正。由此可见,真正的教育是真诚、袒露心扉、无话不谈的交流。
傅雷对儿子的要求是“先为人,次为艺术家,再为音乐家,终为钢琴家”,说明傅雷的教育是把做人放在第一位的,“人”是根本的道德素养,要求儿子宁静淡泊、真诚待人、认真做事。作为艺术家,要求儿子真诚地爱艺术,发扬艺术,提高艺术的品味鉴赏力;作为音乐家,要求儿子以开阔的胸襟拥抱不同风格的音乐;作为钢琴家就更要细水长流,不断演绎不同风格的新乐曲,不浮于演奏技巧而多注重意志对整个乐曲的把握控制。
赤子之心是傅雷对傅聪做人的指导。赤子之心不只是纯洁无邪的心,也指清新,更是一种热烈、真诚、洁白、高尚、忘我的爱。傅雷告诉儿子:“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就是指一个有着赤子之心的人,一定是一个高尚的人,这样的人如傅聪长大了,独立了,坚强了,就能自己找到心灵的旅伴—怀有赤子之心的人,才不会孤独,自己就能寻找到快乐。这是傅雷要让儿子懂得的立身之道,这也是作为父母想要儿子达到的最终目标。
从傅雷坚持给儿子写信,重视启发儿子思维,才能理解傅雷教育怎样得坚持不懈,尽心竭力。学习傅雷对儿子的教育,我们能够明白: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最应该做的是以身作则,用爱浇灌;想要帮助孩子独立,就要教会孩子做人的道理,赤子不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