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送》读后感【优选】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目送》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目送》读后感1从《孩子,你慢慢来》到《亲爱的安德烈》再到《目送》,基本上三本书是连续着看完的,所以书评就在一块写吧。
这三本书被称为是龙应台的“人生三书”,也确实是这样。
《孩子……》中华飞、华安的生活的点点滴滴,在母亲眼里都透露着殷切的爱意,无限宠溺。就像龙自己说:“你们两个本来都是天上的小天使,是上帝特别送给妈妈做女人的礼物。”看完后觉得很温暖,整本书中有着浓浓的“爱”,深深的“情”。
而《亲爱的安德烈》全书是由龙应台和儿子安德烈的互通书信集结而成,曾经蹒跚学步的孩童却已成长为风度翩翩的少年。但更多的却是母子之间思想上的碰撞,一边是叛逆期的少年,思想开放、自由不羁;另一边是有名的作家母亲,重视家庭亲情、伦理观念。虽是母子,在很多方面彼此却是很陌生。为了重新认识彼此,才有了这本书,只为了在母子之间的鸿沟上搭建一座桥梁。
至于《目送》,不得不羞愧的承认自己真没大读懂。文章很散,记录了很多东西,但大多都是关乎亲情。印象最深的是龙父的病故,那种悲痛和感悟都能透过文字掺渗出来。“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这句话在这里,你会突然发现是如此的切合实景实情。
“人生三书”——这三本散文书籍,细腻而温柔,看似淡淡的,实际上却是深刻又真实。还是那句话,在别人的故事里,过好自己的生活。
龙应台生活在一个我看不到的地方。对现在的我来说,我永远无法理解她。
对我来说,她和我分别在两座孤岛上。我的叫:天真。她的叫:沧桑。这两座岛间有一座断桥。她曾在我的位置怀着和我一样的对长大的`憧憬和期盼造桥,终于造好后,她迫不及待地冲了过去;但当她兴奋地冲过去后,桥就断了。
她回不来,她被隔绝了,她只能用笔在空中画出一道道虚拟的桥,画成星星闪烁在空中,让所有人都能看到。她孤独地站在岛上,看着我——和千千万万无忧无虑地在天真的孤岛上玩耍的孩子,懵懂着、嬉笑着造桥。
桥的名字叫时间。龙应台看见自己稚嫩的影子走过这道桥,在孤岛上的自己就显得愈发苍老。她看见自己的孩子在桥的另一端呆呆地望着她,无奈地望着她,然后悄悄转身。
她目送他们向其他孤岛造桥。他们背对着她,听不见她的呼喊、看不见她的目光,他们被流水般的光阴向前推搡,没有回头望。
她默默地转身,吞下留恋,望着自己即将去到的孤岛。
那座孤岛,就是衰老。
她的父母都在上面。她的母亲目光呆滞地望着地面,望着混乱的记忆和再也找不回的童年。她的父亲,只留下一座断桥。
父亲已经抵达终点,只留下一座断桥。
龙应台提起笔,把孤独与心酸画成星星书写在天空,把沿途看见的风景书写在天空,把心底的留恋书写在天空,使所有人抬头都能看到。然后她向母亲挥手,低下头,慢慢地苦涩地造桥。
在她身后很远的地方,有一个天堂般的孤岛。我——一个孩子,站在小岛上,懵懂地嬉笑着造桥。
《目送》读后感2目送,是缠绵的不舍凝注到目光中、送给离去的人让其早早归来的叮嘱,是一股超越了世界将那些必走之物留于心间的神奇力量。
——题记
每天早上走路上学,使我每天都能看到路边不同的风景。这天,天空飘起了蒙蒙小雨,我拿出一直放在包里的伞,默默感叹父母的英明。路过A小区门口,一个跟我一般大的男孩正从家门口出来,手上却没拿伞。他的妈妈在阳台上大喊:"儿子,等等,伞!""这么小的雨,不要了。""小心着凉,妈妈给你拿下来!"只见母亲匆匆地跑下楼,赶到门口时,儿子的背影早已远去。母亲身躯一震,向前走了几步,痴痴地望着男孩,目送着儿子渐渐消失。离得好近,我看到她低低垂下的眼帘,还有,掩不住的失落。
此情此景,我不禁念出《目送》中的这句话——"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不知从何时起,自己也跟那个男孩一样,不屑父母递过来的关心,不再对父母百依百顺。会为父母一些举动感到尴尬,会冷静的分析父母人性中的弱点,会与父母吵架甚至有离家出走的想法……看了这本《目送》,渐渐地我开始了解父母,了解父母的想法。龙应台的文字,她的经历,她的感情,让我从前根深蒂固的思想产生变化——叛逆不一定是青春的必然,独立不一定是离开父母、拒绝关心的`结果。如果你想展翅高飞,必定要先感谢给你翅膀的父母。
每个人都扮演着很多角色。龙应台从一个母亲的角度,叙述了儿子从第一天上小学起到中学、直至出国上大学十几年的感人片段,她一次次目送孩子背影的离去,一次次目送孩子的成长。她从一个女儿的角度,追忆自己成长的岁月,与父亲的一次次别离,总是目送父亲的背影渐行渐远,直到有一天,在殡仪馆熊熊炉火里永远的消逝。有些人,目送后还能再见,有些人,离开视线后便再也见不到了
一辈子,不知道要目送多少个背影远去,看多少人离开。这本书,写父亲的逝世,写母亲的老去,写儿子的成长单飞,朋友亲人的离散牵挂,兄弟的重逢携手。在作者清新细腻的文字里穿梭,我读懂了太多关于爱的信息。《散步》一文中,她们为母亲发明的"大字报";《为谁》一文中安德烈让妈妈学做的"西餐"无不浸透着真挚浓郁的爱。在《寻找》、《忧郁》的文字里,我也读懂了作者伤春悲秋的情怀,就像秦观的《踏莎行》里的句子"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这是关于光阴的故事,我们每个人都在时光的洪流中渐渐长大,我们眼前的背影从高大到佝偻,自己也就慢慢成了别人眼里的背影。
《目送》读后感3“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孩提时看这本书,喜欢的是它入微的细节描写和温柔静好的语言。而今,时光在轻纱流霜中渐行渐远,岁月在悄无声息中变了容颜。我赴学离家,才觉光阴似箭,亲人远离。再度品读《目送》,感慨万千,早已泪眼婆娑。
《目送》是龙应台女士在经历过至亲死亡后提笔书写的感悟,饱含满满的亲情、浓浓的不舍。“写尽了幽微,如烛光冷照山壁”,深邃,忧伤,美丽。轻轻翻开书,重寄一段过往。
曾经我以为,长大就是鲜衣怒马,仗剑天涯。后来,在一遍一遍目送后,我恍然,长大还意味着独自漂泊,心中牵挂。原来,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曾经,年幼的弟弟想我陪他玩,若我在写作业、在看电视,甚至只是因疲倦烦躁便会拒绝他,让他自个儿玩。后来,要离家时,看着他恬静美好的睡颜,我只能深深地看着,看着, ……此处隐藏11946个字……我受不了目送的背影,我总是像担心自己的孩子一样担心他们,担心他们被人骗、担心他们坐错车、担心他们太辛苦。28岁,我结婚了,结婚的'前一夜,我跟家里的兄弟姐妹在玩纸牌,8点钟的时候,母亲过来说,玩什么纸牌,快去洗漱早点休息,我没当回事,心想这么早。9点的时候,电话又打来,母亲说快去睡觉,其实是你父亲怕你太辛苦明天要忙一天吃不消。电话还没挂完,我眼里的泪水已经差点决堤。第二天早上,父亲站在家门口看我上车转身的背影,我一辈子也不会忘。
。从小到大,父亲总是一言不发,几乎没给我打过电话,没跟我谈过心,没问过我的成绩,却从母亲那里侧面打听我各种心情,然后通过母亲的絮絮叨叨传达给我。终于我明白,他是这辈子最爱我的男人。
那一年、那一月、那一天,很多很多这种时光机里的产物,时光汹涌而去,匆忙得没有多少细节。而今我已长大,父母却在时光的记忆里渐渐老成了孩子。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我想这一句,同样适用于对待自己的父母。在时光的沙漏里,那么,我决定,多一个电话、多一份问候、多一次回家,多一次陪伴,珍惜家门口看着我远行的那模糊背影。
《目送》读后感14“才子当然心里冰雪般地透彻: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唯美的语言让人心醉,一行行群蚁排衙般,写父亲的离开、母亲的忘却、孩子的别离、朋友的牵挂,写那些失败和脆弱,写不舍与默然,写尽了生活的曲折和温暖。
初读《目送》,先是被封面所吸引,淡淡的墨绿色和鹅黄色渐深渐浅的,多窝心的色彩呵。让我不禁就想到了泥泞的小路上,驼背的老母亲撑着把黑伞,眼眶已经红了,但是怕女儿看到,便哽咽了下来。是对自己骨肉的不舍啊,那可是一把屎,一把尿养大的,看着她从哇哇啼哭的婴儿到成熟懂事的大姑娘。而现在,却要望着这样一个亲切而又陌生的背影远去。“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再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谁不是在父母的追望下离开,然后去追逐自己所向往的东西呢?你向往舒适、富足的生活,离开父母的视线去打拼。你或许已经是职场精英了,了解最新的资讯,清楚最近哪种养生之道可以消解疲劳;那你还记得吗?如果,我是说如果,目送你背影离开的老母亲现在正站在村口的.老榕树下,不断朝蔓延向村外的小路的尽头望去,那里没有你的影子了。因为身子骨不灵活了,她就干脆站着,免得坐下了,没人搀扶站不起来。在她记忆中,对你的记忆也就只有她舍不得忘掉的背影了。回来吧,就算只是看一眼你的背影,她也愿意啊;回来吧,人老了,是不是就招人讨厌了呢,是身上那种曾经熟悉,现在却又令你厌恶的味道还是把你当成小孩子一样照顾,让你觉得很没面子呢?再也许,你也还怀念那一声声的叮嘱吗?你早就在这条路上转了好几个弯,只不过怕再次离开的不舍吗?不管是“如果”还是“也许”,回来吧,母亲想忘了背影,看看儿子英俊的脸,记住它,在她老去的路上温暖她;回来吧,所有的父母都想忘了背影,那么就在在离开时,回过头来看着父母离开,记住他们的沧桑的背影吧。
作者龙应台是个母亲,她看着两个儿子的背影离开,是孩子们介意母亲的深情吧。每个人都拥有两个背影,一个是儿女的背影,另一个便是父母的背影。
当父母到了另一个地方,也许就像《天蓝色的彼岸》里说的那样,他们会在那个地方等你老了,和你一起前去那个叫做天蓝的彼岸的地方。龙应台细细的、淡淡的写着父亲的逝去,母亲的失忆,生活还在继续,不能被周遭的杂乱所影响。
李白目送孟浩然,苏东坡目送弟弟苏辙,不仅仅是父母,这样的目送就如龙应台说的,不断地目送他们的背影渐行渐远。这般目送,带着爱和释怀,再多的遗憾都不过在目送中远去,我们只能往前走,填补那些目送背影的遗憾与空缺。
父母是花,父亲是石斛兰,母亲是康乃馨,他们是花,要谢的花。不要忘了,来看此花时,那一回头的目送就将不再留下什么惆怅与空白了。
《目送》读后感15喜欢读龙应台的文字,“横眉冷对千夫指”时,寒气逼人,如刀光剑影。“俯首甘为孺子牛”时,却温柔婉转彷佛微风吹过麦田。
《目送》共由七十四篇散文组成,这是为一本极具亲情、感人至深的文集,还是一本生死笔记,深邃,忧伤,美丽,由父亲的逝世、母亲的苍老、儿子的离开、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出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出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
特别喜欢她写的亲情,抒情、真切、含蓄,并为之深深感动。《目送》是全书的首篇,描写的是目送孩子的成长,目送父亲的远去。第二篇《雨儿》写患老年痴呆症的年迈母亲,母女情感真心实意,让人感动,第三篇《十七岁》写的是青春期儿子的“独立”,还有《爱情》、《明白》、《胭脂》、《为谁》等等,这些都是写父亲的逝,写母亲的老,写儿子的离,把个人生命中最私密、最深埋、最不可言喻的‘伤逝’和‘舍’“铭刻在心,诉诸文字,处处是感同深受的亲情滋味,篇篇有让人沉吟难忘的人生情景。世间大小小起起落落的事,最后还是沉寂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古人云:四十不惑。人过四十后,经历过许多次的生老病死的场面,再读《目送》这类亲情散文,感悟很多,特别是《目送》中的:”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人在生命的路途中,很多时候都是这样:平静中透露着的哀痛,让人不甘又无奈。清晰地记得孩子在第一次独自骑车去上学时的情景,单薄的身体背着又大又沉的书包,使劲瞪着车子,还不忘挥手向我告别,真的是目送孩子离开,直到看不见。可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逐渐减少了对自己的依恋,甚至时不时爆发”家庭内战“,上演”持续冷战“,每想到这些,那种抚养孩子过程中的酸楚与无奈,瞬间填满我整个胸膛。孩子啊,只有等你长大了,也身为父母时,才能真切地体会到妈妈的真实心情。
读《目送》,会让我又一次地感受到与父母分别时那种撕心裂肺的哀痛,也会想到时隔几年,千里迢迢去看望父母时,二老那欢愉的目光和不停叨唠的话语。就在去年春节,全家要去苏州看望父母,准备过一个团圆年。但天公不作美,动身出发的夜里下了一场大雪,早晨路上厚厚的积雪让出远门的全家做了难,车票已买好,路又不好走,怎么办?”儿行千里母担忧“,母亲的电话早早就打了过来,天冷路滑,安全第一,就不要来了,以后还有机会。但,想要见父母的念头太强烈了,克服种种困难,还是踏上了看望父母的路。等踏进家门,见到父母的一瞬间,所有的辛苦都烟消云散,父母老了,真的显老了,不争气的眼泪夺眶而出,一下子紧紧和父母相拥在一起……
读《目送》总有想流泪的感觉,为逝去的或正在远去的亲情,挽留不住的是匆匆的生命脚步,能留下的就是记忆;读《目送》懂得了对于生命,最好的态度不是挽留,而是珍惜;读《目送》有些更深的感悟:再多的遗憾不舍都不过是生命的过程,我们只能往前走,用现在来填补过去的空白和伤口,带着爱和释怀与生命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