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利波特》读书笔记

时间:2025-07-11 13:06:08
《哈利波特》读书笔记

《哈利波特》读书笔记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书笔记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书笔记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哈利波特》读书笔记,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哈利波特》读书笔记1

对于我们青少年来说,它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故事书。教给了孩子以及大人一些道理:珍惜友谊﹑要勇敢的面对困难﹑要爱憎分明……在哈利身上体现出来的`精神,正是我们应该学习的。例如,哈利在舅舅家,总是被舅舅欺负,他却一直不卑不亢,正是我们应该学习的。

哈利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考试不好,不要消沉,要以此为动力,发奋图强。

《哈利波特》读书笔记2

我有许多喜欢看的书,比如说:《小狗钱钱》、《老鼠记者》、《小屁孩日记》、《俏鼠菲姐妹》……可是我最喜欢的,就非《哈利·波特》莫属了。

我从三年级开始看《哈利·波特》这一套书。一开始,我觉得这套书很乏味。一个胖表哥欺负一个戴眼镜的瘦弱表弟,有什么好玩的?居然有这么多人喜欢它?所以,我就把它扔到一边,不看了。于是,我妈妈就看起了《哈利·波特》。她每次看完一点,就说很好看,想让我继续看。我想:可能只是开头有点儿不好看吧,我试试先看看后面的吧。然后我便跳过了开头的几章,读起后面的来了。结果一发不可收拾,马上超过了妈妈,读完了第一本。我又回头看了前面那几章,发现也没有那么无聊嘛!随后我又读完了第二本、第三本、第四本……再如痴如醉地把每一本再读一遍。最后,我一到八本各看了六遍!

在我读它们的每一遍中,我总能发现新东西。现在,我可以把每一本的内容背的滚瓜烂熟。书中的每一个地点和人物我都记得,可以把它们倒背如流。我最喜欢别人问我关于《哈利·波特》的问题。我很享受回答别人的问题的时候的感受,因为我为他们能知道更多《哈利·波特》的知识而感到高兴。不过,当我问别人关于《哈利·波特》的问题而他们答不上来时,我就会说:“你这都不知道吗?”虽然我知道有些问题的确很难。

我有一个愿望:我希望世界上所有的人都爱上《哈利·波特》。可我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爱好。但不管如何,我都是最顶级的骨灰级哈迷!我也很敬佩《哈利·波特》的作者J·K·罗琳。我希望我长大也能成为像她一样的作家,写出这么好看的小说!

《哈利波特》读书笔记3

相对于麻瓜,巫师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大家看《哈利·波特》,可能每一个人都会问这个问题,并且很快都会找到答案:巫师血,巫师的身体里流的是巫师血,而麻瓜的身体里没有一滴巫师血。但是,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真相,真的是这样吗?No,No,No!大错特错!

我们看一部作品,不能只看它的故事情节和字面意思,还要了解作者想表达的深层意义,特别是如《哈利·波特》系列这样的童话小说。

巫师和麻瓜到底有什么区别?小说中多次提到,就算是在日常生活中,在不使用魔法的时候,巫师也能看到、听到一些,麻瓜们看不到、听不到的事物。

例如,在第一集《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的第5章中,作者通过哈利的眼光这样形容巫师界著名的破釜酒吧:这是一家肮脏的狭小酒吧。要不是海格指出来,哈利很可能不会注意。匆忙过往的人们连看也不看它一眼。他们的目光只落在一边的一家大书店和另一边的一家唱片店上,他们好像根本看不见破釜酒吧。哈利有一种很奇怪的感觉,似乎只有他和海格能看见这家酒吧。

J.K.罗琳在这里说得非常清楚,匆忙过往的麻瓜们的目光只落在一边的一家大书店和另一边的唱片店上,因为书店是大的,而唱片店是具有娱乐性的,但是,对于肮脏的狭小酒吧,却是谁也注意不到。

又比如在第六集《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的第13章中,少年伏地魔问邓不利多对角巷怎么走时,邓不利多告诉他如何找破釜酒吧,也说“你准能看见它,尽管你周围的麻瓜——也就是不懂魔法的人——是看不见的。”

说的是同一个地方,但是,作者在这里全说成了是魔法的因素,但是,真的是如此吗?

在第三集《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的第3章中,哈利问巫师界的应急客运方式骑士公共汽车的售票员斯坦·桑帕克,“麻瓜为什么听不见这车?”

“他们!”斯坦轻蔑地说,“不好好儿听,是这样吗?也不好好儿看。他们什么也不注意。”

在这里,作者J.K.罗琳借斯坦·桑帕克之口一语道出了麻瓜与巫师的区别,是因为麻瓜们“不好好儿听,也不好好儿看,”是因为“他们什么也不注意”!

麻瓜与巫师的唯一区别,就是专注程度的不同!怎么,你们不信?好,让我再找证据给你们看。

在第二集《哈利·波特与密室》第8章中,格兰芬多的鬼魂尼克为了帮助哈利·波特摆脱哑炮费尔奇的处罚,摔坏了一个消失柜来转移费尔奇的注意力,而且,费尔奇的注意力真的就被转移了,再也记不起要处罚哈利·波特的事情。

在这里,费尔奇作为巫师界的哑炮,他与巫师的区别可以是最具说服力的了:因为他是哑炮,在小说中,哑炮与麻瓜几乎是等同的,所以,已死的巫师鬼魂尼克能轻松转移他的注意力。

而在第六集《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的第11章中,赫敏为了帮助罗恩赢得魁地奇球队守门员的选拔赛,不得不对麦克拉根使用了“混淆咒”。正常来说,在这种情形下,只要在他守门的时候大喊他一声就够了,甚至于,可以指使其他的姑娘大喊一声“麦克拉根,我爱你”的效果最好,但是,赫敏却使用了最笨的方法:直接咒他。就是因为,对巫师而言,在他专注一件事情的时候,转移他的注意力是没用的!

所以,巫师和麻瓜的唯一区别就在于,对事物的专注程度不同,只要你对你关注的事情足够专注,任何人都有可能是巫师!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是巫师!

还不信?好,让我们再来看一个真实的故事。

大发明家爱迪生有27名经过精心挑选的助手。有一天,爱迪生郑重宣布,将对所有助手进行考试,并让他们做好准备。为了应付考试,助手们整天泡在书本里,真到了废寝忘食的程度。考试时,爱迪生没有发试卷,只发给每人一张小纸卡。爱迪生说:“在我们研究室的大门旁,有一棵什么树?树有多高?它的叶子是什么形状的?有什么特点?请你们把这些内容写在小纸片上。”面对着简单的“试题”,助手们全都傻了眼。虽然他们天天都要经过那儿,但谁也没有去留意它,只好都交了白卷。

人类中的巫师,大发明家爱迪生曾说,“天才是99%的汗水加上1%的灵感,但是,那1%的灵感远比那99%的汗水要重要得多!”如果我们把那1%的灵感比作是巫师血,那么从上面的`故事中,我们就能发现,所谓的巫师血,其实就是对任何事物足够的专注度。在故事中,爱迪生那27名助手整天泡在书本中,却看不到实验室门旁的一颗大树,与《哈利·波特》系列中第一集就出现的,所有匆匆路过的麻瓜们都看不到那个著名的破釜酒吧,是何等的相似!

如果说你们觉得大发明家与巫师还不够接近,那我就再举一个 ……此处隐藏6528个字……p>《哈利·波特》是作者乔安妮·凯瑟林·罗琳(Joanne Kathleen Rowling)给我们带来的奇幻盛宴,不看会后悔噢……

《哈利波特》读书笔记13

有专家认为,《哈利波特》的作者J·K·罗琳在情节设置上其实并没有特别的天赋,她的过人之处主要在于她在书中向读者介绍了许多稀奇古怪的东西:巨人血统的海格的宠物——挪威脊背龙,居住着许多巫师的村庄——霍格莫德;哈利的爸爸小时侯为了到厨房里偷东西吃,有了一件奇妙的“隐形衣”;惊心动魄的三强争霸赛中恐怖的四条火龙——“中国火球龙”、“瑞典短鼻龙”、“威尔士绿龙”、“匈牙利树蜂龙”等等,使我们的想象力有了自由翱翔的空间。

J·K·罗琳的高明之处还在于:她所创造的魔法世界和现实生活联系得更加地紧密。就像老爸当年喜欢的《福尔摩斯探案集》一样,他一辈子希望到英国伦敦的贝克街去一趟,因为那里有他少年时的偶像——福尔摩斯。J·K·罗琳也尽量把《哈利·波特》如此生活化,例如,伦敦真的有一座国王十字车站;而古灵阁则让人会情不自禁地联想到我们身边的银行储蓄所网点门市。

此外,你可以在J·K·罗琳的魔法世界里看到天地人有机的结合,精气神无处都存在,尽管灾难的阴影随处可见,但光明的曙光总是在闪现,我们从而获得正义的支持,拥有了无尽的希望。

同时,J·K·罗琳吸收了以前西方的民间传奇的精华,她将最能令人感到恐惧和神秘的角色在书中一一呈现:骑扫帚的巫婆、巫师,向动物发出的独特咒语,人性化的幽灵和千姿百态的怪龙,然后再对这些角色进行加工,让他们在书中变得不再令人感到恐惧和神秘,甚至赋予了他们几分可爱的色彩。

我知道,现在大多数人都会淡忘纯真的内心渴望。

三十九岁的J·K·罗琳却像一个没有长大的孩子,她用自己精巧的笔使每个人都能重新进入童心未泯的魔幻世界:一声奇幻的口令就可穿过画上的一个洞而进入另一番天地(当然也有不灵的时候),巫师糖果店里一样的丰富多采,琳琅满目,那里有“冰耗子”、“果冻鼻涕虫”、“嘶嘶飕飕蜂”,而巫师笑话商店里还有出售“粪弹”、“饱喝糖”和“咬鼻子茶杯”,这些商品我们又好象似曾相识,又像施了魔法般飘渺不定。

那些五彩缤纷、奇妙丰富的想象——鬼魂们要开忌辰晚会啦,在二楼女生盥洗室居住的哭泣的桃金娘是个自卑的冤魂啦,还有蜘蛛阿拉戈克突然成了庞然大物,居然还能与人顺利地进行交谈;恶贯满盈的伏地魔的一丝阴魂就隐藏在汤姆·里德尔的日记本里;曼德拉草是一些哇哇叫喊的小娃娃,它们长大成人了制成药水,就能使石化的人起死回生!神奇的复方汤剂能把你变成另外一个人……

光怪陆离,诡谲离奇,同时又是这样幽默诙谐,这样饶有情趣,怎么不让我们情不自禁地为作者超人的想象力而惊叹不已。还有书中那种悬念,有的.“哈迷”小读者跟我交流说,每到书要结束的时候,简直就是触目惊心,惊心动魄。有时候觉得很恐怖、很阴森,但又有着希望和期待,便会不断被吸引着我们继续看下去。

《哈利·波特》书中的小主人公哈利·波特和他的朋友们身上所具有的英勇、友爱和诚实等优秀品质是当今社会应当提倡的(我们要建立和谐社会);而以伏地魔为首的邪恶势力所代表的贪婪、凶残和懦弱则与之形成了鲜明的比。美与丑泾渭分明,善与恶是势不两立,故而哈利·波特们不存在妥协的可能性。

所以,在如今这个网络连接全世界、道德观念渐渐沦丧的社会里,这些来自异邦的可爱的小英雄自然就会受到人们的热烈拥戴。

事实上,我们的确生活在一个世风逐渐日下、人心逐渐不古、道德逐渐沦丧的发达的社会里。人们对以前所坚信不移的传统道德标准与良好文明风尚产生了怀疑及反思。真假黑白、是非曲直的界限也变得模糊起来。于是,我们这些“游戏一代”寄情于美好空泛的动漫田地,游离于头脑中的魔法世界……

而在J·K·罗琳创造的魔法世界里,真善美、假恶丑、正误对错之间的界限是异常分明的。但专家也告诫,如何让这些道德标准对《哈利·波特》的读者所生活于其中的“麻瓜世界”产生影响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那是这样的一个道理:毕竟,哈利·波特生活的自由世界里没有教堂、保守党和童子军。从大英帝国精神一脉传承下来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以及仁慈、高尚、是非分明等价值观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当然,这就是为何《哈利·波特》的忠实读者讨厌另一个作家伊尼德·布莱顿的原因,布莱顿的作品带有浓厚的帝国色彩,而《哈利·波特》却在历史与现实之外创造出一个独特的魔法世界。

我看了《哈利·波特》,既程门立雪,又温故知新,人物历历在目,故事永不消退,那是因他有淳朴、正直、友爱的的人心,有善良勇敢、不惧邪恶的血液流淌,这些精神永远与我们同在。

《哈利波特》读书笔记14

在遥远的西方国家,有一座神秘的9 3/4站台,这里的列车可以通往一座魔法学院—霍格沃茨,而一切的故事也要从这里说起。

哈利原本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男孩,直到他接到来自霍格沃茨魔法学院的入学通知书,一切都变的不一样了。在这里他认识了很多朋友,见识了许多事情,最终在众人的帮助下,成功的击败了当年杀害他父母的凶手—伏地魔。

这本书里所发生的故事精彩至极,读过之后让人回味无穷。通过这本书我能感受到他们就是一群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我能体会他们的情感,感同身受他们的'爱恨情仇。我看书的过程就是和主角并肩作战的过程,故事结束了,我悬着的心也随之放了下来。

我之所以说我真切的感受到他们是一群有血有肉的活人,是因为他们的形象让人感到亲切:哈利勇敢,自信,大无畏;罗恩忠诚;郝敏聪明;韦斯莱兄弟顽皮。他们优点突出,但也都会犯错,都有另一面,哈利有时也会感到焦虑和无助,理性的郝敏也有崩溃的时候,随性的韦斯莱兄弟也有认真的一天。

综上所述,这是一本让人看了就放不下的书,也许它也有不完美的地方,但它始终吸引着我。

《哈利波特》读书笔记15

好词:引颈而望、嘁嘁喳喳、嘟哝、郑重其事、嘲弄、沙哑、柔韧、挑剔、头晕目眩、走火入魔、硕大、熊熊燃烧、富丽堂皇、飘荡、乌黑油亮、哄笑、神经质、济济一堂、气喘吁吁、扑棱棱、

佳句:这只骨瘦如柴、毛色暗灰的活物长着像费尔奇那样灯泡似的鼓眼睛。

即使比弗农姨夫更勇敢的`人,在海格暴跳如雷、对他怒目而视的时候也会不寒而栗。海格说话时,每一个字都因愤怒而颤抖。

哈利觉得自己脸上顿时失去了血色。不管他在哪里,费尔奇肯定知道一条捷径,因为他那黏糊糊的、发腻的声音离他越来越近了,而且令他大为惊恐的是,他听见了斯内普的声音在回答。

内容简介:男孩哈里波特和一点也不友善的德斯礼夫妇,还有他们令人讨厌的儿子达力住在一起。但是在哈里11岁那一年,他接到了来自霍格沃茨魔法学校的录取通知书。

于是,哈里几经周转来到了魔法学校。他认识了罗恩、赫敏这两个朋友。后来,他的神秘身世慢慢解开……。等到哈里都明白以后,又开始和两个好朋友一同对战杀死哈里父母的伏地魔。

虽然哈里与朋友们赢得了胜利,可哈里不知道,他与朋友们的命运竟是如此的不凡,为指导种种波折,正在等待着哈里……

《《哈利波特》读书笔记.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