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足石刻导游词集合(15篇)
作为一名具备丰富知识的导游,就不得不需要编写导游词,导游词是导游员同游客交流思想,向游客传播文化知识的工具,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导游词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大足石刻导游词,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大足石刻导游词1各位旅客朋友们:
大家好!
重庆市的大足石刻以其规模宏大、雕刻精美、题材多样、内涵丰富和保存完整而著称于世。它集中国佛教、道教、儒家“三教”造像艺术的精华,以鲜明的民族化和生活化特色,成为中国石窟艺术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以大量的实物形象和文字史料,从不同侧面展示了9世纪末至13世纪中叶中国石刻艺术的风格和民间宗教信仰的发展变化,对中国石刻艺术的创新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具有前代石窟不可替代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许多欧洲人、尤其是法国人,对大足石刻宠爱倍加。
大足石刻是大足区境内主要表现为摩崖造像的石窟艺术的总称。大足是石刻之乡,全县有40多处石刻,造像达5万多个。其中最著名、规模最大的有两处,一处叫宝顶山,一处叫北山。这两处都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晚唐以后石窟艺术的代表作。大足县是重庆市所辖郊县,始建于唐乾元元年(758年),以“大丰大足”而得名,是驰名中外的“石刻之乡”、“五金之乡”,全国首批甲级开放区,国家确定的长江三峡旅游县的起点,全国生态农业先进区,重庆市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大足区历史悠久,人文景观、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区境内石刻造像星罗棋布,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摩崖造像多达75处,雕像5万余身,铭文10万余字。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大足石刻其规模宏大,刻艺精湛,内容丰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在中国古代石窟艺术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被国内外誉为神奇的'东方艺术明珠,是天才的艺术,是一座独具特色的世界文化遗产的宝库,是一座开发潜力巨大的旅游金矿,是旅游观光的上佳去处。
大足石刻开凿于唐永徽元年(公元650年),盛于宋代。现存摩崖石刻造像5万余尊,铭文10万余宁,遍布100多处。其中比较重要的有北山(包括北塔)、宝顶山、南山、石门、石篆山石刻,是大足石刻中规模最大艺术价值最高的石刻造像代表。
石刻以佛教造像为主,兼有儒、道造像。具有石窟造像的特征,属于石窟艺术的范畴。早期的“庙宇殿堂”式结构,完全是摩崖造像,如大佛湾造像全都裸露在外,与山崖连成一片,给人一种非常直观的感觉。突破了一些宗教的约束,使造像更具人性化。雕刻形式有圆雕、高浮雕、浅浮雕、凸浮雕、阴雕五种,但主要以高浮雕为主,辅以其他形式。不仅有不计其数的各阶层人物形象,以及众多的社会生活场面,而且还配有大量的文字记载,是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
大足石刻导游词2北山石刻摩崖造像位于大足县龙岗镇以北1.5公里处,出土于南宋唐景福元年至绍兴三十一年(892 -1162)。编号290,以雕刻精美、精致、典雅著称。它展示了中国民间佛教信仰和石窟艺术风格从晚唐到宋代的发展变化,被称为唐宋石刻艺术展览馆。晚唐北山塑像端庄丰满,气质浑厚,衣细衣薄,有盛唐遗风。特别是245号佛经内容丰富,层次分明,刻有539个人物和460多件器物,保存了各种历史图像。在中国石窟的同题材造像中是首屈一指的。
五代作品占北山造像三分之一以上,是我国这一时期造像最多的地区,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其特点是小巧玲珑,体态多变,神态潇洒,饰品日益丰富,呈现出从唐到宋的过渡风格。观音是宋北杉王朝最著名的雕像,被称为“中国观音像展览馆&现状;。这一时期的作品更贴近生活,体现了宋代的审美情趣。雕像具有个性鲜明、姿态优美、身材匀称、服饰华丽的特点。最有代表性的是136号跑者经过藏洞,被公认为“中国石窟艺术皇冠上的一颗明珠;。
保定石刻保定山崖造像位于大足县东北15公里处。从惜春到南宋春年(1174 -1252),以大佛湾和小佛湾为中心,历时70多年。它是一个完整而独特的大型佛教密宗道场,有10000多尊雕像,在石窟中很少见。它采取的是中国密宗,保定山崖造像的表现形式在石窟艺术中是独一无二的,一万多尊造像的主题没有重复。各龛之间既有教义上的内在联系,又有形式上的相互联系,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其内容始于六气唯心,止于刘本尊成佛,教学合理,实践卓有成效,体系完备,特色鲜明。
保定山崖造像的创作原则是降伏人心,从而唤起信众对佛教的虔诚。雕塑、装饰、布局、排水、照明、支撑、透视等。,都非常重视形式美和意境美。比如观世音菩萨的1007只手忽弯忽伸,高低不平,犹如一只熠熠生辉的骄傲孔雀。雕像长31米,只有半裸。它的构成是“对笔而言,画外有画”妙不可言,给人以隐而不显的美感,是中国山水画在极限中看到无限的传统美学思想的成功运用。九龙浴王子利用悬崖上的天然泉水,在悬崖顶上雕刻九龙,将泉水引至龙口中部,使涓泉常年不断地冲刷着萨迦王,为雕像增添了活力,堪称因地制宜的典范。南山崖造像出土于南宋绍兴(1131 -1162),编号为15号,是极其重要的道教造像区。
石砖山崖造像出土于北宋元丰五年(1082 -1096年)至绍兴院。是典型的佛、道、儒融为一体的造像区。石门崖造像是21年(1094 -1151年)从北宋绍兴院到南宋绍兴出土的。是佛道一体的造像区,尤其是道教造像。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中国石窟艺术在各个时期积累了自己独特的模式和内涵。大足石刻作为晚期石窟艺术的代表作品,在吸收、融汇早期石窟艺术精华的基础上,在题材选择、艺术形式、造型技巧、审美情趣等方面均较前代有所突破。大足石刻具有鲜明的民族化、生活化特征,已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石窟艺术典范,并与敦煌、云冈、龙门等石窟共同构成了中国石窟艺术的完整历史。大足石刻题材多样,内容丰富,包括儒、释、道三家。三教”雕像齐全,与早期石窟不同。大足石刻对中国石窟艺术的创新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注重雕塑艺术的审美规律和形式规律,是洞穴雕塑向摩崖雕塑发展的典范。大足石刻在诸多方面开创了石窟艺术的新形式,成为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石窟艺术典范,体现了中国传统的美学思想和审美情趣。大足石刻是石窟艺术生活的典范。
总之,大足石刻无论从规模之大,造诣之细,内容之丰富,都是一部伟大的杰作。它不仅是中国石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9世纪末至13世纪中叶世界石窟艺术中最辉煌的一页。
大足石刻导游词3尊敬的各位旅客朋友们:
你们好!我是你们此次的导游,我叫xxx,非常高兴今天能够带领大家游览美丽的大足石刻。
大足石刻是大足县境内石窟寺及石刻造像的总称。世界文化遗产、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足石刻始建于公元650年,历经五代,盛于南宋,余绪延至明、清,是中国晚期石窟艺术的代表作品。大足 ……此处隐藏7501个字……造像最为著名,是中国著名的古代石刻艺术。大足石刻题材多样,资料丰富,儒、释、道“三教”造像俱全,有别于前期石窟。大足石刻是石窟艺术生活化的典范。大足石刻其规模宏大,刻艺精湛,资料丰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在我国古代石窟艺术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被国内外誉为神奇的东方艺术明珠,是天才的艺术,是一座独具特色的世界文化遗产的宝库,大足石刻于1999年12月1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做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以上便是大足石刻的总体概况,相信大家对大足石刻也有了必须的初步了解,大家是不是开始对大足石刻产生兴趣了呢,接下来就请大家随我一齐来到大足石刻最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北山石刻,来领略盛大的佛教艺术和文化。
北山摩崖造像位于大足县城龙岗镇北1.5千米处,造像长约三百多米,造像最初开凿于晚唐景福元年(公元892年),历经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代至南宋1162年完成,历时250多年,通编为290号,造像的万尊,以其雕刻细腻、精美、典雅著称于世,展示了晚唐至宋中国民间佛教信仰及石窟艺术风格的发展、变化,被誉为唐宋石刻艺术陈列馆。北山晚唐造像端庄丰满,气质浑厚,衣纹细密,薄衣贴体,具有盛唐遗风。尤其是第245号观无量寿佛经变相资料丰富,层次分明,刻有人物造像539身,各种器物460余件,保存了多方面的'形象史料。在中国石窟同类题材造像中首屈一指。
五代作品占北山造像的三分之一以上,是中国此期造像最多的地区,有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其特点是小巧玲珑,体态多变,神情潇洒,文饰渐趋繁丽,呈现出由唐至宋的过渡风格。北山宋代造像以观音最为突出,被誉为“中国观音造像的陈列馆”。这一时期的作品更加贴近生活,体现了宋代的审美情趣。造像具有人物个性鲜明,体态优美,比例匀称,穿戴艳丽等特点。最具代表性的是第136号转轮经藏窟,被公认为是“中国石窟艺术皇冠上的一颗明珠”。北山摩崖石刻现存雕刻造像四千六百多尊,其中造像264龛窟,阴刻图1幅,经幢8座,是中国晚期石窟艺术中的优秀代表,也是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的重要组成部分。
看着这些大气磅礴,栩栩如生的石刻像,大家是不是也被震撼住了呢,虔诚的朋友不妨在参观的同时,停下来拜拜,或许能心想事成也说不定哟。除了刚刚大家所看到的北山摩崖石刻外,还有许多不同的石刻。看过这些不同造型的石刻后,相信大家会对大足石刻有充分的了解,对佛教文化也有了更深的体会。总之,论其规模之大,造诣之精,资料之丰富,大足石刻都堪称是一项伟大的艺术杰作。它既是中国石窟艺术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公元9世纪末至13世纪中叶世界石窟艺术中最为壮丽辉煌的一页。期望大家能喜欢大足石刻,能对此次大足石刻之行感到满意,期望大家能再次来到大足石刻游玩。
大足石刻导游词14各位游客:
大家好,我是你们此次的导游员。在这次行程中,我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各位提供导游讲解服务,我一定会尽力安排好各位的行程,使大家在这次旅游活动中感到开心愉快。现在我们乘坐大巴由重庆市区出发,估计两个小时以后就能到达我们的目的地大足石刻——宝顶山时刻。在此之前我将就我们的目的地宝顶山时刻给大家进行一个简要的介绍。
大足石刻是大足县境内主要表现为摩崖造像的石窟艺术的总称,以大足县、潼南县、铜梁县、壁山县为范围,在此地可赏到代表中国晚期的石刻造像艺术。重庆大足石刻规模宏大,大足石刻群有石刻造像70多处,总计10万多躯,其中以宝顶山和北山摩崖石刻最为著名,其以佛教造像为主,儒、道教造像并陈,规模之宏大,艺术之精湛,内容之丰富,可与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齐名。
大足石刻建于公元1179—1249年间,历时70年,沿岩壁开凿,长500米,造像近万尊,其中尤以举世无双的千手观音(准确数字是1007只手)和长达31米的卧佛著称。
1999年12月1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3届会议上表决通过,将重庆大足石刻中的北山、宝顶山、南山、石篆山、石门山五处摩崖造像,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重庆大足石刻进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行列。
宝顶山摩崖(石窟)石刻距大足县城东北15千米,石刻创始人为宋蜀中名僧赵智凤,建于南宋淳熙六年至淳祐九年(1179—1249年),历时70多年,石刻共13处,造像数以万计,以大佛湾和小佛湾规模最大。宝顶山是佛教圣地之一,有“上朝峨嵋,下朝宝顶”之说。
大佛湾是幽深的.马蹄形山湾,雕刻分布在东、南、北三面,赵大师先雕刻小佛湾,然后把小佛湾为蓝本,雕刻了宏大的大佛湾。大佛湾是由19组佛经故事组成的大型群雕,各种雕像达15O00多躯,设计精巧,无一雷同,破了“千佛一面”之说。宝顶圆觉洞,为整石开凿,宽敞如室。洞正壁刻佛像三尊,主佛前有跪菩萨一尊,俯首合十,恭敬虔诚,左右壁为十二圆觉菩萨,跌坐莲台,妙丽庄严,姿态不一,衣服、肌肉质感真实,似薄纱突身,衣裙流畅自如。壁间刻楼台亭阁,人物鸟兽,花草树木,幽泉怪石,近似写实作品,是大佛湾雕刻的精华。巨型雕有30多幅,著名的有:六道轮回、广大宝楼阁、华严三圣像、千手观音像、释迦涅槃圣迹图、九龙浴太子、孔崔明石经变、毗卢道场、父母恩重经变像、大方便佛报恩经变像、六耗图、地狱变像等。其中,千手观音1007只手屈伸离合,参差错落,有如流光闪烁的孔雀开屏。释迦涅磐像全长31米,只露半身,其构图有“意到笔伏,画外有画”之妙,给人以藏而不露之美感。九龙浴太子利用崖上的自然山泉,于崖壁上方刻九龙,导泉水至中央龙口而出,让涓涓清泉长年不断地洗涤着释迦太子,给造像平添了一派生机,堪称因地制宜的典范。
大足石刻导游词15女士们、先生们:
欢迎来我们大足参观我们闻名中外的大足石刻。很荣幸成为你的导游。请跟我来欣赏这华丽的大足石雕。
大足石刻主要以北山摩崖石刻和宝顶摩崖石刻而出名。你们现在所在的地方就是面积最大,佛像最多的.宝顶山摩崖石刻。它始建于晚唐,兴于两宋。大足石刻于1999年12月1日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目》。
从正门开始,我们很快就来到了千手观音佛像前。众所周知,只要有10手以上的观音,就可以称之为千手观音。而大足的观世音菩萨才是真正的观世音菩萨。她一共有1007只手眼,分布在88平方米的石窟中。
关于千手观音还有一个传说呢!在南北朝时,妙庄王有三个公主,长女叫妙金,此女叫妙银,小女叫妙善。妙金和妙银都常年在宫中,只有妙善出家为尼。妙庄王命妙善回宫,但妙善不愿回家,妙庄王一怒之下赶走了僧尼,可这惊动了天神。他们让妙庄王身上长满了脓包。
一位医生说,只有用自己女儿的手和眼睛才能治好。于是王向和求助,但两位公主都拒绝了。苗山知道后,献出了自己的手眼,治好了苗壮国王的病。佛陀知道后,给了妙善一千只手眼。于是,她成了千手万眼的观世音菩萨。
据说千手观音刻好以后,七仙女正好下凡,看见了千手观音。便在原来的手眼中又加上了7只手和眼。能找出这七只手和眼的人,便可长命百岁!
本次参观圆满结束了,谢谢你们的光临,祝你们一路顺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