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教案

时间:2025-09-21 00:12:08
大班科学教案7篇[推荐]

大班科学教案7篇[推荐]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班科学教案7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大班科学教案 篇1

设计思路:

有一天,有幼儿问:“热水怎么会变成冷水的?”这促使我分析幼儿有关这方面的生活经验,发现幼儿已在生活中了解了一些“让热水快点变冷”的办法。其实,平平常常的生活往往蕴涵着丰富的科学知识。于是,我决定引领幼儿运用各种方法让“热水快点变冷”,关注、探究身边的科学现象。

活动中,我首先通过“一杯热水一直放着不动,结果会怎样”的问题,让幼儿了解热水会自然冷却的常识,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幼儿提出各自的想法,运用不同方法探究其中的小秘密,如借助空气流动,在热水中放进冷的东西,将热水放在一个更冷的环境中,等等,都会使热水冷得快些。

在整个活动中,我除了提供大量材料以外,更多的是鼓励幼儿按照自己的设想大胆尝试,用实验来证明自己的想法;更多的是关注、引导幼儿在与同伴的交流中发现“不同的方法都能使热水冷得快些”,从而获得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尝试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更多的科学知识。

活动目标:

1.知道有很多方法可以使热水快点变冷,探究热水变冷的秘密。

2.乐意在活动中提出自己的设想,并通过实验加以验证。

3.敢于在集体中提出问题。

4.积极参与探索活动,萌发求知欲,体验成功快乐。

5.能用较清楚的语言讲述自己的观察和发现。

活动准备:

1.玻璃杯(最好有刻度,可让幼儿感知水量相同),内装颜色水。

2.温度计、毛巾。

3.冰块、冰毛巾、冷水、鹅卵石等各种材料。

4.幼儿每人一份记录板、笔。

活动过程:

一.提出主题

1.师:这里有许多杯热水,如果想知道它现在有几度,该怎么办?

2.幼儿很自然地想到使用温度计测水温。个别幼儿试测并将水温38摄氏度的结果告诉所有幼儿,大家记录水的温度。

3.师:如果这几杯水一直放着,结果会怎样呢?

幼:水温会下降;热水最后会变成冷水。

二.设计方案

1.师:你们能不能想出各种办法让热水快点变冷?

2.幼儿在实验报告纸上记录自己设计的方法,教师巡回指导并了解幼儿的想法。

3.在集体中交流各自的方法。

有幼儿说:“将水放在冰箱中,水温会下降快些!”有幼儿说:“放在风口。”有的提出用扇子扇,有的说用调羹不断搅拌------幼儿共提出16种方案,教师将方案一一记录在黑板上。

三.实验论证

1.幼儿开始根据自己设计的方案寻找材料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观察每个幼儿实验的情况,如:是否根据自己的实验设计进行实验,是否找到了自己想要的材料,是否改变了自己的实验计划,是否有困难需要帮助解决;询问个别幼儿采用某种方法的理由;教师以幼儿没有采用的方法,与幼儿共同实验。

2.实验结束,请每个幼儿测量实验后玻璃杯中的水温,并将实验过程记录完整。

四.交流讨论

1.出示一杯没有使用过任何降温方法的水,测量其温度为34摄氏度。

2.请幼儿测量样杯中的水温,引导幼儿将自己水杯的水温与之比较,并想办法使热水快点变冷,让水温低于34摄氏度。

3.提问:你是用什么办法让热水快点变冷的?幼儿介绍自己的方法:有的幼儿将水杯放在一盆冷水中促使其降温,有的幼儿尝试在水杯中放些冰块,有的幼儿在水杯中放入许多鹅卵石,有的幼儿对着水杯吹气------于是教师在幼儿介绍的基础上总结;生活中有很多方法可以让热水快点变冷。

4.引导幼儿共同讨论。

师:为什么不断地搅拌热水,热水就会快点变冷?

幼:因为热气出来了,冷气进去了。最后一位幼儿这样总结:在搅拌时,水杯中的热空气会不断的往外跑,使热水快快变冷。

师:为什么同样往水杯中加东西,一杯放冰,一杯放鹅卵石,两杯水温会不同呢?

幼:冰块更冷。

幼:鹅卵石放进去后,它自己变热了,而冰块不会变热,它只会越变越小。

幼:因为水杯中的热传给了鹅卵石,鹅卵石也热了。

教师和幼儿共同总结:放进更冷的物体,能使水温下降得更快。

5.引导幼儿发现新问题:为什么将热水倒在一个大点的容器中,也快点变冷呢?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或许还会碰到其他各种问题,如:为什么热水放在冷水中或冰箱里,能快点变冷呢?为什么将热水倒在一个大点的容器中,也会快点变冷呢?(增加了与冷空气接触的面积);冬天,我们对着手呼气,会感到温暖,可同样呼气为什么却能使热水快点变冷呢?为什么许多块冰放在水中,水温会下降到0摄氏度,而等冰融后温度又会上升到5摄氏度呢?

活动点评:

虽然活动中用到了温度计,但教师又没有将目标落实到知识点上,而是突出“做中学”的精神,让幼儿通过活动需要来了解、使用温度计,与此同时引导幼儿进行实验记录,充分表达自己的实验经验事实。还值得一提的是教师提供了多种材料,使幼儿可以按自己的意愿选择过程、方法,从中获得相关科学知识,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以“老师口渴了倒了一大杯热水,可水太烫喝不了,请小朋友想办法让这杯热水快快变冷”这话引起了小朋友们的兴趣。于是,“让热水快点变冷”的活动展开了,围绕着“有什么办法让热水变冷”,我让孩子们充分猜想、讨论,然后发表自己的想法,孩子们的办法可多了,“把热水放在空调下吹”、“用扇子扇风”、“往杯子里加冷水”、“把热水放在冰箱里”等等。这么多的方法使热水变冷,我请幼儿进行了小小实验,分成几个小组,选择老师提供的材料,用不同的方法实验。孩子们的参与性、积极性很高,动手操作能力也得到进一步发展和提高。在活动中应多让几位幼儿上来说说自己用的是什么方法,使热水变冷的。另外,应该多准备一些温度计,让幼儿自己来测量水温。

大班科学教案 篇2

教材简析

活动设计的灵感来源于一个绘本,虽然在这个故事中没有一个文字,但是两个小木偶变化出生动的各种造型和场景,以及一环扣一环的前后连贯的故事情节,让孩子深深爱上这个绘本。大班幼儿已经对图形组合积累了一定经验,结合大班幼儿年龄特点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根据绘本《干变万化》设计了这一活动,希望能引导幼儿开拓思路,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

以小见大,创意无限

一、情境内容——小故事大逻辑

《千变万化》这个绘本最主要的特质就是在“千变万化”中体现环环相扣的前后逻辑性,不仅是一个 ……此处隐藏4968个字……,手臂前伸;摸一摸,感觉骨骼的保护作用:头盖骨、肋骨。

4、每个人身上都有很多骨头,到底有多少块骨头呢?自己摸一摸,或是数一数图,估计一下。

大人有206块,为什么有那么多?看看手骨图,知道人体的有些部位是有许多小骨头组成。

小朋友的骨头在不断地长4、骨头在长,会有什么变化呢?(长长、合并、变硬)

(三)让骨头长得

1、怎样让骨头长得好?

2、如果骨头受伤了,会有什么感觉?为什么会受伤?

3、师幼共同,提升:喝牛奶、晒太阳、运动、坐得直、站得稳在幼儿带来的众多有数字的物品中,幼儿对温度计的兴趣很大,一到自由活动时间就聚集在数学区"玩"温度计,小声议论。他们发现用捂住水银柱,红色的"水"会慢慢升高,手拿开"水"就会下降。

大班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在活动中积极尝试和操作,发现物体与物体之间的各种连接方法。

2、经验迁移,发现生活中的连接现象,萌发探究的兴趣。

3、发挥想象和创造,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

活动重点:

通过操作多种材料,发现物体之间的各种连接方法(粘、夹、打结等),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

活动难点:

发挥想象和创造,创造性地进行物体的连接。

活动准备:

1、 吸管、手工纸、回形针、橡皮泥、布条、绳子、双面胶、轻泡、牙签。

2、 森林背景图一张。

3、 字卡:粘、夹、打结、串、钉、插。

4、 PPT课件:生活中的连接现象(水管、电线、桌椅、积木)。

活动过程:

一、 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师:今天,老师请来了两个朋友,你们肯定认识喜羊羊和懒羊羊。

他们两个决定进行一次伟大的探险。

师讲述故事:两个小家伙背上神奇背包,离开了羊村,来到小河边,却发现——桥断了,怎么过去呢?(指导:把断桥连接起来)

桥接好了,两人继续探险,来到一片黑森林里,这里充满了危险,到处都有灰太狼挖的陷阱……他们两个非常小心地往前走,一步一步,忽然,懒羊羊觉得脚下一空,扑通掉进了深深的陷阱里面,这个洞这么深,懒羊羊爬不出,急得直哭,喜羊羊努力地想办法……

猜猜,喜羊羊会想到什么方法呢?

(幼儿自由发表个人见解)

二、操作材料,尝试连接。

1、师:我们来听听喜羊羊怎么做,他想了想,打开神奇背包,发现了这些东西(出示材料引导幼儿观察)有:吸管、手工纸、回形针、橡皮泥、布条、塑料袋、绳子、双面胶,透明胶、剪刀

2、师:可是这些东西都是短短的,能把懒羊羊救起来吗?(不能)喜羊羊不知道怎么办了,想请小朋友帮忙,你会怎么做?(重点引导:把短的东西连接起来)

3、师:下面就请你把这些短短的东西变长,把懒羊羊救上来。

4、幼儿操作材料,尝试多种连接方法,教师注意观察并重点指导幼儿:选择多种材料,尝试多种方法的连接,比如:布条打结、手工纸用双面胶粘成长条、或用夹子夹成等等。

5、提醒幼儿:如果你完成了,去图上比划一下,看长度够不够把懒羊羊救上来。

教师有针对性地展示个别幼儿的探索结果,鼓励第一个完成营救任务的'幼儿,以及活动中的合作。

三、交流讨论,总结方法。

1、师:喜羊羊可着急啦,赶紧把你想到的办法告诉他吧!谁愿意第一个告诉他?(请第一个成功的幼儿)

(幼儿讲述自己的方法,教师出示相应的字卡,如粘、夹等),他用这个方法连接,成功了吗?我看到他是第一个成功的。

2、师:有谁和他用一样的方法?

3、师:除了……还有什么方法?

(教师针对创造性的方法给予重点展示)

4、师:你们想到了粘、夹、打结、串、钉、插这么多连接方法,为你们开动小脑筋,老师要鼓个掌。懒羊羊就顺着这条长长的线往上爬啊爬啊,终于逃出了陷阱,“小朋友,谢谢你们的帮忙”两个人又开始了他们的探险之旅。

四、经验迁移,发现连接。

1、师:刚才我们通过把东西连接起来,帮两个小家伙解决了难题,其实生活中有些东西只要连一连就可以帮忙解决很多问题。(出示课件)

师:比如说它水管,把它们连接起来就可以?(送水等)

这个呢?(电线)把他们连接起来就可以?(通电)

还有这个木头,连接起来就是?(桌子椅子等等)

下面这个小朋友最喜欢(管子积木),连接起来就是……

2、延伸部分

师:在我们教室里,哪些地方有连接的?和你的好朋友一起去找一找,找到后记录在纸上,比一比谁观察最仔细,找到的最多。

大班科学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探索发现梧桐树叶叶脉的结构特征,提高细致观察能力。

2、初步了解叶脉的作用,知道树叶都有叶脉。

3、通过观察,发现,感受科学活动带来的乐趣,激发幼儿对科学的探索。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

(1)幼儿已经观察过落叶的现象,捡拾过落叶。

(2)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已经进行过树叶的拓印画。

2、物质准备:绘画操作单(见幼儿用书)、签字笔人手一份,梧桐树叶及其他园内幼儿常见的树叶若干。

活动过程:

1、出示幼儿的树叶拓印画,引出叶脉。

师:这两天小朋友们在美工角给树叶拍了好看的照片,你发现了什么有趣的事情?为什么会有许多细线呢?这些细线是什么?(叶脉)是否每片树叶都有这样的细线呢?

2、观察梧桐树叶的叶脉,探索其结构。

(1)师:梧桐树叶有叶脉吗?它的叶脉是怎样生长的?请你画一画。

(2)幼儿猜测叶脉的结构并绘画,画好后交流自己的想法。

(3)引导幼儿细致观察梧桐树叶的叶脉结构——粗细,走向,分布等特点。

提问:梧桐树叶的叶脉都是一样粗细吗?哪些地方是粗的?哪些地方是细的?

师:这根在叶片中间的最粗的叶脉叫做主脉,在主脉的两侧稍微细一点儿的叫做侧脉,而在侧脉周围最细的叫做细脉。

提问:梧桐树叶的叶脉长得像什么?你能发现这些叶脉都是向什么方向长的`吗?

师:梧桐树叶叶脉的主脉和侧脉都是向叶片的尖端长的,而细脉是交错在一起长的,一直生长到叶片的各个部分,就像一张网。

师:我们仔细观察了梧桐树叶的叶脉,现在你知道梧桐树叶的叶脉是什么样子了吗?请你再来画一画。

3、讨论叶脉的作用。

师:为什么梧桐树叶的叶脉长得像一张网?为什么会粗细连在一起?为什么一直生长到叶片的各个部分?叶脉有什么用?

(1)看小视频,了解叶脉的用途。

师:树叶都有叶脉,不同的树叶有不同的叶脉。叶脉可以帮助树叶输送养料和水分,还有支撑树叶的作用。

4、我们再去外面找找树叶看看它们的叶脉吧!

《大班科学教案7篇[推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