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的读后感

时间:2025-11-26 04:30:09
《活着》的读后感

《活着》的读后感

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活着》的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活着》的读后感1

《活着》让我体会到了社会的变迁,虽然那个年代,我还没有出生,但也从老一辈的嘴里听过类似的事情。我的外公从小就教我们小辈要节约粮食,在他们小时候,没饭吃只能啃树皮,当时还小,无法体会没饭吃的无奈。看完这本书后,想想在那个年代,像故事主人公福贵这样悲惨的底层人民不计其数。

福贵这个主人公的名字与他的一生截然相反。虽然叫福贵,可他一生中的享福时间很短,在他小时候家庭富裕的时候,他尽情挥霍,不学无术,与他中年时,连口米都吃不上的窘迫,形成鲜明对比。

书中的女性也都是质朴、善良的形象,她们一生都任劳任怨的为了生计而努力。家珍是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角色,关于她,最让人泪奔的是在书的后半部分。家珍为了一口汤、一粒米而去干苦力,在自己的身体已经站不起来的时候,想的不是自己,而是她的大家庭,可惜上天早早的夺走了她的性命,夺走了她所有孩子的性命。书里有句话:“家珍是个好女人,我这辈子能娶上这么一个贤惠的女人,是我前世做狗吠叫了一辈子换来的。”可惜福贵一直到死,都没给家珍过过一天好日子。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建设美丽的新中国,并带领我们奔向幸福的新时代。我们生长于和平年代,生活于城市中的.我们很难去设身处地地体会福贵的感受。活着,不仅是要忍受生活中的苦痛与磨难,也要忍受一切可能出现的一些要打垮我们的事。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烦恼,小时候想快点长大,证明自己;到了赚钱的年纪,又会后悔之前应该更努力的学习;成家立业后又希望时间过得慢些,给自己多点思考的时间,多些陪父母的时间。

站在两个百年的历史交汇点,珍惜现在我所拥有的,跟随这个伟大时代的脚步,比昨天的自己更好,不做会让自己后悔的事,是我看完《活着》这本书,最想对自己说的话。

《活着》的读后感2

打开书的第一页,浓浓的乡土味就扑面而来——傍晚到来时,坐在农民的屋前,看着他们将提上来的井水泼在地上,压住蒸腾的尘土,夕阳的光芒在树梢上照射下来,拿一把他们递过来的扇子,尝尝他们盐一样咸的咸菜……非常写实的文字,不假修饰,可是却吸引你在貌似波澜不惊的文字旅行中,继续前行。

本书讲述了主人公福贵,好赌成性,最终将祖业输光而气死了父亲后,沦为靠租地为生的佃农。在给母亲请医生的时候在混乱中被拉了壮丁去打仗,辗转生死回到家乡,母亲已经死了,只剩得妻子家珍带着一双儿女为他守候着家。不幸的是女儿因高烧成为聋哑人,好在一家人总算又团聚了,虽然为吃饱饭发愁,为儿子念书也曾把女儿卖给别人家一阵子,可是一家人你心疼我,我爱护你,也算过了一段略微平静的日子。可惜,在以后几年的日子里,因种种不幸,他先后失去了儿子有庆,女儿凤霞,妻子家珍,女婿二喜,还有可爱的外孙苦根。后来,福贵就只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的活着。

挣扎着读完这本书,静悄悄且无力的倒在床上。整部作品,环绕在我脑海中的,就是一条死亡的线,而福贵,就听天由命的承受着这巨大的苦难,无法想象。面对生命,轻易的一个死字,似乎便完结了平凡人最平凡的一切。但是,余华却是用了最简洁的两个字,让我去感受去思索去回味这沉甸甸的“活着”。活着是什么?活着就是为了看见死亡认识死亡承受死亡吗!在生与死的无常中,我们能抓住的是什么?

至今仍心戚戚然。其实很想和学生谈谈这本书,可是,很怕。怕回味情节,怕思索作品的意义乃至因怕而抗拒理解作者,这是我在初读作品很长一段时间后的感受。可是不得不说,这本书好像被压在心底的某一角落,时不时就会露个头,让我在生活的洪流中,一边经历,一边理解:生活,既是魔鬼,也是天使,表面看起来是一条静静流淌的'河,而暗地的波涛汹涌却一刻也不曾停止。

二读《活着》,一蓑烟雨,任平生暑假,流连在书店里,赫然发现在当代文学栏目里,有一个书架全都是余华的作品。《在细雨中呼喊》、《许三观卖血记》、《兄弟》,还有《活着》。站在书架前,突然感受到这位作家确实是拥有独特的陈述方式和笔法,让我在畏惧中产生抗拒,但在心底里对作品产生敬畏之心。不由自主,有了再读《活着》的渴望。

我读到了一个广阔冗长的历史背景:从国民党统治后期到解放战争、土改运动,再到大炼钢铁运动,自然灾害时期,福贵的生存环境无一不是孕育苦难的“熔炉”,从大富大贵到赤贫如洗,各个战争和运动给他带来了窘迫和不幸。

我看到了真情时时刻刻的存在:家珍不离不弃的守候,有庆和苦根的懂事孝顺,凤霞与二喜朴素厚重的爱情,如一股股清凉的小溪,让我们在沉重中感受到轻松,在绝望中看到希望。

我悟到了动荡与苦难中,平静与快乐仍是活着的主旋律。凤霞让别人领去才几个月,她就跑了回来。凤霞回来时夜已经深了,我和家珍在床上,听见有人敲门,先是很轻的敲了一下,过了一会又敲了两下。我想是谁呀,这么晚了。爬起来去开门,一开门看到的是凤霞,都忘了她听不到,赶紧叫:“凤霞,快进来。”我这么一叫,家珍一下子从床上下来,没穿鞋就往门口跑。我把凤霞拉进来,家珍一把将她抱过去呜呜地哭了。……凤霞躺下后,睁眼看着睡着的有庆好一会,偷偷笑了一下,才把眼睛闭上。有庆早晨醒来一看到他姐姐,使劲搓眼睛,搓完眼睛看看还是凤霞,衣服不穿就从床上跳下来,张着个嘴一声声喊:“姐姐,姐姐。”随着一家人含着眼泪的笑,我的眼泪也跟着扑簌簌的掉,心里欢喜的不行。活着是一个过程,在累与泪的跋涉中,不离不弃的是温情和微笑,所以,风来,我们可以逆风而行;雨来,我们可以迎雨而笑。风雨之后,潇洒纵横。活着或许不简单,可活着,也不单调。

三读《活着》,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苦根死后的第二年,老人福贵和他从宰牛人手中买下的一头老牛相依为命,老人给老牛起名叫福贵。

每天耕田回家时,两个福贵的脚上都沾满了泥,走去时都微微晃动着身体。我听到老人对牛说:“今天有庆、二喜都耕了一亩,家珍、凤霞也有七八分田,苦根还小都耕了半亩。你嘛,耕了多少我就不说了,说出来你会觉得我是要羞你。话还得说回来,你年纪大了,能耕这么些田也是尽心尽力了。”老人和牛渐渐远去,我听到老人粗哑的令人感动的嗓音在远处传来,他的歌声在空旷的傍晚像风一样飘扬……

“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默念着这句话,一缕炊烟在农舍的屋顶袅袅升起,霞光在天际渐渐隐去。一个扛着犁耙的老人,拉着牛的缰绳慢慢走去的背影与暮色融为一体。

想起福贵说做人还是平常点好,寿命长。以前觉得福贵既可怜又冷酷还是个糊涂人。一个人孤孤单单的,要那么长的命干嘛吗!眼看着一个又一个亲人离自己而去,掏心挖肺的苦楚难道还没有受够,活那么长又有什么用?现在 ……此处隐藏6600个字……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我真是地感觉到我的、哭了,二我又清晰地知道我的泪不是为了别的而流,正是为了余华的《活着》和活着的福贵而流的。

余华的《活着》讲述了主人公福贵的.命运变化和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讲述眼泪的宽广和丰富,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人是要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皎洁的月光冲破一层又一层的满天乌云,漆黑的夜空发出了一丝丝的活力与热情。微风吹散了我的头发,吹动了我的衣襟,吹开了我内心深处那朵叫做相信的鲜花。正如《活着》的福贵一样,就让我相信:生活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觉,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人就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

也许,在许多人的眼里,福贵是一个苦难中的幸存者。从一个阔少爷变成了一个佃农,看着亲人与好友一个又一个地离开这美丽的世界,晚年只能跟一头同样为福贵的老牛度过。但在福贵自己眼里,他苦难的一生中充满了幸福与快乐。他用自己的感受去生活。活着与幸存就像是一枚硬币的两面。活着是正面,是一个人的自我感受,它体现了活着的真实意义,而幸存是反面,它折射出的只有苦难,只有一种消极的人生态度。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有许多的事物都是稍纵即逝的,唯独自己的感觉是永随终身的。人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价值的无价的。正如福贵一样,当所有的一切都成为烟灰飘洒在这无边无际的大地时,活着的意志就是福贵身上唯一不能被剥走的东西。

其实,那些真正为了活着而活着的人才是真正了解自己了解世界的人。

轻轻地端起了茶,那淡淡的香气弥漫了整个夜空,穿越了历史的长河,为的只是悼念那些为了活着而活着的人和为活着创作真正意义的人。

风还是微微地吹着,远处那无名的鸟儿还在发出嘶哑的音鸣。我抬头仰望,那滴叫做活着的泪水依旧凝聚在我冰冷的脸上。我懂得了着泪水的含义,也真正地理解了活着的真谛。

《活着》的读后感13

活着或死亡都是一个年轻生命难以驾驭的题目。同样是一本薄薄的让我只用了一个下午就读完了的书。巧的是读了几页便发觉心这本书为背景的电视剧我竟看过,这让我更真切地体会到了这书的含义。

《活着》从一个旁听者的角度道出了一个普通人平凡而曲折的一生。主人公福贵生活在那个纷乱特殊的年代,经历了战争,杀伐以及一系列动荡的生活,经历了家庭的兴富到衰落,身边人陆续的死去。在他们一生中,不知失去的多少东西,失去金钱,失去亲人,后只剩下一头瘦骨嶙峋又险些被人宰割的老牛与他为伴。尽管是这样,他还是友好地面对世界,一切伤痛的'往事在他口中都变得那样的平淡。也许当我们的生命已将要走到尽头的时候,回望以前的一切,才会做到安下心去对待,才会做到清醒的重新认识所有的事。我想起陆幼青的死亡日记,那不也是站在生命的边缘真正完全而清醒的对世人讲述一切。

读到家珍死去,这是我看到的所有生离死别中宁静的一段,也是真切的一段,想起阿朱死后乔峰抱着她的尸体的痛器失声,想起陈家洛听闻心上人香消玉殒后流下的懦弱眼泪,想起莎翁着作中男女主角一次一次的撕心裂肺和悲痛欲绝,我想人活一生,总要承受这样的击,而多年之后,当身边的人一个个全都被岁月带走了,那时的我们也许真的会选择一种平静,它是多年的感情磨合而成的,是沧桑的经历,浇铸而成的。数十年后的我呢,我是否可以面对着一塘残荷将过去的伤痛记忆娓娓道来,我对自己的过去是否清楚地知道并且敢干面对,我不敢说。

这个世界的确不公平,有人可以享尽荣华,有人却要像富贵一样,面朝黄土背朝天,挥洒着血汗过完一生。面对这样的不公,憎恨逃避都是徒劳,甚至我也说不清到底该怎么做,我面对的是无法自由选择生活方式的无奈和内心与现实的强烈,盾,在这样一个状态下,我一面应付着现实中的琐碎,而在内心寻求思想上的解脱,但不管怎样,我始终希望自已能对世界友好,尽管天性中的倔强与后天形成的反叛也许会导致我走上叛逆的路。

生老病死,我们都得一样一样地过,生命只不过是个过程罢了。我只是希望能按自己的意愿选择一个方式,真实清醒并发自内心的去实现它的价值,到了那一天,但愿我能带着平静的微笑向世界道个别,也对身边的人说声再见。

《活着》的读后感14

何为生、何为死,这是我们成长路上不得不去面对的一个难题。

所谓成长可能就是最终学会勇敢面对生,坦然面对死吧,但知晓一点并能最终做到,需要我们读过很多书,经历很多事。

就像小翟所说的那样,余华写《活着》,绝不是简简单单写惨,绝不是将人世间一切痛苦绝望失败悲剧摆给我们去单纯地悲哀,他是希望将人间现实痛苦给淋漓尽致揭露,从而让我们从中能得出活下去的真正意义。

《活着》满篇都在讲死,但究其本意,是想表达“活着”这个唯一的主题。

也正如小翟所说的那样,我们大多数人活着不是因为其他别的高大上的因素,我们就是因为活着本身而去活着。

永远不要小看“选择活下去”这件事本身所具有的重大意义以及所需要的弥足的勇气。

谁都曾遭遇过挫折与坎坷的打击,痛苦不已;谁都曾徘徊于怀疑与迷茫的路口,止步不前。

那些不是因为抑郁等生理病变,而简简单单仅因为绝望、痛苦,就觉得挺不过去了,选择轻生的人,选择跳楼、上吊的人,看似他们具有超乎于常人的勇气,敢于迈出最后那一步,但实则无论怎样去讲,他们都只是被生活打败了的人罢了,都只是被苦难支配了的人罢了。

我们同情他们,但永远不要去实施这种行为。

今天又看见新闻报道一位xx的研究生在人生路上没有选择继续走下去了,看完他的遗书,说实话,我能从中读到满满的无奈与绝望。

他没有碰见恶毒的导师,不是遭遇了重大的打击,就只是无数的小事叠在一起,最终丧失了对生的希望。

他的那种痛苦比起真正遭到什么突然打击的人来说,可能更让人产生对活着的意义的'绝望。

我永远做不到对他所有的经历感同身受,也不太好评判他的个人决定,倘若在这里去讲他应该乐观点、看开点,既然人已经去了,也没有任何意义所在了,反而还会平添一点儿不近人情的冷漠的说教感。

对他的行为不做价值评判,但最后我想将之前所说的一句话送给看到这里的所有朋友:无论怎样,活下去,才有无限可能。

《活着》的读后感15

读的过程中我就在不断的问自己,不断地换位思考,如果我是福贵我会怎么选择怎么面对,我是否能够承受得住,亦或是我在什么时候会承受不住。很多问题,很多思考,这就是一部伟大文学作品的魅力和意义。活着,应该是一种来自本体的意念吧。

每个人都以不同的.方式和姿态活着,但是每个人活着的目的不一样,但其实本质上来说都是一样的。只要拥有活着的意念,就能单纯的做到活着,有生命。

福贵经历了太多的苦难,什么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更是被扭曲的,可单单就是这样一个被毁三观的人,却幸运的被扭曲到了一种人生的理想状态。我猜,他也曾崩溃过,也曾麻木过,但是“活着”的意念,这种人的本性从根本上对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经历过生命中难以承受的大悲之后,眼中也就只容得下幸福和快乐了。活着,就是为了追求为了抗争。

《《活着》的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