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小学数学教案范文汇总10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10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数学教案 篇1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学过的一些立体图形的特征,掌握不同立体图形之间的异同.
2.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过的立体图形的特征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1.通过复习,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过的立体图形的特征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
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我们已经复习了平面图形的相关知识,从今天开始,复习立体图形的知识.这节课,复习立体图形的特征.(板书课题)
二、复习立体图形的'基本特征.
提问:我们学习过哪些立体图形?谁来拿出不同的立体形体,告诉大家各是什么名称.
出示立体图形
请你分别说一说每个立体图形的名称及各部分的名称.
(圆锥体、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长方体)
它们有什么特征呢?我们先来复习长方体的特征.
(一)复习长方体的特征.【演示课件“立体图形的认识”】
出示长方体:
1.同学以组为单位一起回忆.
a.长方体的特征.
b.想一想你是从那几方面对长方体的特征进行总结的.
(点、线、面)
长方体
顶点
有八个顶点
线
有十二条棱,相对的四条棱的长度相等
面
有六个面都是长方形(有时有相对的两个面都是正方形),每相对的两个面面积相等.
2.教师总结:我们通过点、线、面三个方面对长方体的特征进行总结.
(二)复习正方体的特征.【继续演示课件“立体图形的认识”】
出示正方体:
1.正方体有什么特征呢?它又是从那几方面进行总结的呢?
2.教师完善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表.
长方体
正方体
顶点
有八个顶点
有八个顶点
线
有十二条棱,相对的四条棱的长度相等
有十二条棱,每条棱的长度都相等.
面
有六个面都是长方形(有时有相对的两个面都是正方形),每相对的两个面面积相等.
有六个面都是正方形,并且每个面的面积都相等.
3.长方体、正方体特征对比.
共同讨论:
(1)长方体与正方体有什么共同特征呢?
(2)长方体与正方体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相同点:长方体与正方体都有6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
不同点:
a.“线”上的不同点:长方体的棱分别是相对的4条棱相等,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而正方体的12条棱全部相等,叫做正方体的棱长.
b.“面”上的不同点:长方体至少有4个面是长方形,而正方体的6个面都是正方形.
(3)长方体与正方体有什么关系?
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三)复习圆柱体与圆锥体的特征.【继续演示课件“立体图形的认识”】
出示圆柱体:
1.请同学共同讨论圆柱体有什么特征?
教师提问:
(1)这两个底面有什么特点?(圆柱体的两个底面积相等)
(2)侧面又有什么特点?(侧面展开图是一个长方形或者是一个正方形)
(3)底面与侧面又有什么联系?
(当底面周长=圆柱体的高的时候,侧面展开图是一个正方形,当底面周长≠圆柱体的高的时候,侧面展开图是一个长方形)
2.出示圆锥体:
请同学共同回忆圆锥体的特点:
教师提问:同底等高的圆锥体与圆柱体有什么关系?
(四)分类,建立知识网络.
我们所学过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圆锥体四个立体图形中你能够给他们进行分类吗?
三、练习.
1.填空:
(1)一个长方体有 ( )条棱,相交于一点的三条棱分别叫做长方体的( )、( )、( ).
(2)一个长方体有( )组长度相等的棱.
(3)一个正方体有( )个顶点,( )条棱,( )个面.
(4)正方体有( )个相等的面.
(5)圆柱体有( )条高,圆锥体有( )条高.
(6)圆柱体有( )个面,这些面中有( )个相等的面,它们分别是圆柱体的( )面与( )面.
2.一个长方体的棱长总和是40厘米,其中长5厘米,宽3厘米,高是多少厘米?
3.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是5分米,如果把这样的两个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长方体的棱长总和是多少米?
4.一个圆锥体,底面周长和它的高相等,它的底面半径是3厘米,你知道和它同底等高的圆柱体的侧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吗?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立体图形的认识
分类
长方体
正方体
圆柱体
圆锥体
特征
小学数学教案 篇2设计说明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人民币,所以对人民币并不陌生。在教学时,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在认识人民币的教学中,让学生尝试把人民币进行分类,在这一过程中明确人民币可以分为纸币和硬币两种,人民币的单位有元、角、分;然后根据教材提供的关系图,理解元、角、分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兑换。
2.在教学时,紧紧围绕学生的生活实际导入新课,让学生初步意识到人民币的作用,并进行爱护人民币就是爱护我们国家的教育,让学生明白积少成多的道理,从小养成存款的好习惯,培养学生艰苦朴素的意识。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1元及1元以下面值的人民币(教材使用)
学生准备 1元及1元以下面值的人民币若干(教材使用)
教学过程
⊙出示情境,导入新课
1.铺垫。
课件出示教材52页4幅情境图。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几幅图,说说小朋友们都在干什么。(购买文具、买票、买报纸和存零钱)他们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都 ……此处隐藏7497个字……p>
2.理解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
3.提高学生的类推能力,培养学生知识间存在着内在联系的思想。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前面我们学习了小数乘法,通过学习我们发现小数乘法与整数乘法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新知识,看哪位同学学得快,掌握得好。
一、复习旧知
1.出示投影,先回答问题,再计算。
(1)12×5×60
(2)30×7+85
(3)250×4-200
教师提问:每个式题各含什么运算?是什么式题?每题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在练习本上计算结果。
订正:(1)3600 (2)295 (3)800
教师说明:
小数的这些运算顺序跟整数是一样的。
教学意图:
本环节通过三个式题复习整数连乘、乘加和乘减的运算顺序,并向学生说明小数的运算顺序跟整数一样,为下面学生将整数运算顺序迁移到小数作准备。
二、小数连乘、乘加、乘减
1.初步尝试。
出示例6:光明小学的同学们在校园里种了300棵蓖麻,平均每棵收蓖麻籽0.18千克,每千克可榨油0.45千克,一共可榨油多少千克?
全班学生默读题目后,指名让学生说出怎样列算式,教师板书。然后让学生独立尝试把这道题做完,教师指名板书计算过程
0.45×0.18×300
=0.081×300
=24.3(千克)
答:一共可榨油24.3千克。
订正答案后,教师提问
(1)算式中有几步计算?每个数目都是小数吗?是什么式题?
(2)这个含有小数的连乘式你是按什么运算顺序进行计算的?(按从左到右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2.进行类推。
计算下列各题。
(1)72×0.81+10.4 (2)7.06×2.4-5.7
学生先在练习本上独立解答,在订正答案时说说每题的运算顺序。
订正:(1)68.72(含有乘法与加法两种运算,先计算乘法,再计算加法。)(2)11.244(含有乘法与减法两种运算,先算乘法,再计算减法。)
3.教师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这些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相同。板书:连乘、乘加、乘减
教学意图:本环节利用迁移,让学生将整数的运算顺序类推到小数,尝试完成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的运算,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
三、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1.复习。
教师提问:我们在学习整数乘法时曾学习过几个运算定律,谁还记得是什么?用字母怎样表示?
教师贴出:a×b=b×a
(a×b)×c=a×(b×c)
(a+b)×c=a×c+b×c
提问学生:乘法交换律中两个数的范围是什么?结合律中三个数的范围是什么?分配律中三个数的范围是什么?(这些数的范围都是整数。)
2.观察讨论。
教师用投影出示两组算式,学生口答结果,然后教师用○将左右两组算式相连。
0.7×1.2○1.2×0.7
(0.8×0.5)×0.4○0.8×(0.5×0.4)
(2.4+3.6)×0.5○2.4×0.5+3.6×0.5
让学生观察这三组算式,并讨论以下问题
(1)这三组算式左右两边的结果相等吗?中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
(2)等号两边的算式有什么特点?与我们学过的什么知识一样?
(3)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通过讨论将得出如下结论
①三组算式左右两边的结果相等,中间可以用等号连接。
②第一组是把两个相乘的数交换位置,结果不变,与学过的乘法交换律一样。第二组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与第三个数相乘,与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与第一个数相乘,结果相等,与乘法结合律一样。第三组是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与这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后求和,结果不变,与乘法分配律一样。
③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在小数中同样适用。
教师提问:我们分别比较这三组算式左右两侧的式子,哪一个式子在计算中更为简便?(第一组写成竖式,右边的`比较简便,第二组不明显,第三组左式比右式简便。)
3.教师小结:通过观察讨论,我们发现整数的乘法运算定律可以推广到小数乘法,并且利用这些运算定律可以使一些小数乘法计算更简便。
板书: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乘法。
教学意图:本环节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每组两个算式的特点以及它们的相等关系,并且通过讨论使学生认识到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也适用,同样可以使一些计算更加简便,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
四、巩固练习
1.填空,并说一说应用了哪个运算定律。(填在书上)
4.2×1.69=□×□
2.5×(0.77×0.4)=(□×□)×□
6.1×3.6+3.9×3.6=(□+□)×□
2.计算下面各题。
(1)19.4×6.1×2.3
(2)3.25×4.76-7.8
(3)18.1×0.92+3.93
(4)5.67×0.21-0.62
(5)7.2×0.18×28.5
(6)0.043×0.24+0.875
教师巡视,注意学生的运算顺序是否存在问题。
3.判断对错。
(1)50.4×1.95-1.9 (2)3.76×0.25+25.8
=50.4×0.05 =0.9776+25.8
= 25.2 =26.7776
全体学生用手势判断,并说出错误原因。
4.应用题。
玉山农场新建一座温室,室内耕地面积是285平方米,全部栽种西红柿,一茬平均每平方米产6千克。每千克按1.30元计算,一共可收入多少元?
学生完成练习后,教师及时订正
2.(1)272.182 (2)7.67 (3)20.582 (4)0.5707 (5)36.936 (6)0.88532
3.(1)运算顺序错误。改正:(2)计算错误。改正
50.4×1.95-1.9 3.76×0.25+25.8
=98.28-1.9 =0.94+25.8
=96.38 =26.74
4.1.30×6×285=2223(元)
教学意图:
本环节通过多种练习使学生分别对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乘法,与小数连乘、乘加、乘减这两部分知识进行巩固。其中第二题的六道计算题,各题目计算结果小数部分位数较多,除了注意学生的运算顺序是否正确外,还要注意学生的计算正确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