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案

时间:2025-10-20 08:48:10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案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案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案1

学习目标:

1.体会小数所表示的意思,理解小数的意义。

2.理解和掌握小数意义。

教学重点:

通过练习,体会小数的意义,知道小数所表示的含义。

教学难点:

通过练习,体会小数的意义,知道小数所表示的含义。

教学准备:

学生、老师准备计数器、小黑板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学习交流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呈现目标

1.你的身高是多少?你会用小数来描述吗?

2.你都在哪里见过小数?说一说,并写出几个你见过的小数来。

二、探究新知(自学后完成下面问题)

1.把1元平均分成十份,其中一份用分数表示是( )元,用小数表示是( )元。十分之三表示其中( )份,用小数( )表示。

2.把1元平均分成100份,其中的一份用分数表示是( )元,其中的37份用分数( )表示,用小数( )表示。

3. 1.11表示( )元( )角( )分。

三、合作探究,当堂训练

1. 用数表示下面各图中得涂色部分?(课本第2页第2题)

2. 想一想填一填?(学生独立完成)

3. 自己画一方格纸,并画出0.1、0.5、0.6?

4.找一找生活中的小数,小组交流,选代表汇报。

四、精讲点拨(根据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精讲。)

五、学习收获,自我总结

1.小组评价:你认为第几小组表现最棒,为什么?

2.自我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 ,以后我会在______________ 方面更加努力的。

板书设计:

小数的意义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案2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课本58页例1和做一做,59页例2,例3和做一做以及64页练习十的第

1.使学生理解什么是小数的性质,1,2,3题。

教学目标:

学会运用小数的性质把一些小数化简或进行改写;

2.培养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3.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引导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掌握小数性质的含义 。

教学难点:

小数性质归纳的过程 。

教学过程:

一、导入主题

1、学校门口的两家文具店,左边一家的三角板套装售价是2.8元,右边一家的三角板套装售价是2.80元,同学们,你们觉得他们的价格比较起来怎么样?你们是怎么样比较的?

2、为什么2.8元末尾添个0大小不变呢?这是怎么回事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一方面的知识。(板书:小数的性质)

二、探索性质

1、教学例1。

(1)投影出示例1,让学生读题,明确要求。

(2)启发学生根据小数的意义把0.1米、0.10米、0.100米所表示的长度在米尺上标出来(教师投影米尺图),并用整数表示。如果学生有困难,教师以0.1米为例示范:

0.1米表示1/10米,也就是1/10米,即1分米,如图:

关于0.10米、0.100米,让学生独立或讨论完成。

(3)反馈学生完成情况,并把形成的一致意见投影出示:

0.10表示10/100米,也就是10/100米,即10厘米,如图:

0.100米表示100/1000米,也就是100/1000米,即100豪米,如图:

(4)教师肯定学生的学习活动,并把三幅米尺图投影重叠两次,让学生观察后问:你认为0.1米、0.10米、0.100米的大小关系是怎样的?请把道理讲出来。(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教师板书:因为1分米=10厘米=100毫米,所以0.1米=0.10米=0.100米

(5)引导学生观察等式0.1米=0.10米=0.100米,问:比较这三个小数,你发现了什么?启发学生从左往右、再从右往左观察,初步得出结论: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板书)

2、验证性质

(1)同学们自己完成58页“做一做”。

(2)让学生从直观图上比较0.3和0.30的大小。

(3)0.3=0.30这个结果说明了什么?

三、运用性质

1、教学例2

(1)教师对学生说明:像把0.70=0.7,去掉小数点末尾的“0”,就可以把小数化简。(板书:化简)

(2)学生自己完成105.0900=

(3)学生讨论交流105.0900里的其他的0可以去掉吗?为什么?

(4)全班交流、强调小数的性质中说的是“小数的末尾的0”。

(5)完成59页做一做第1题。

A、学生自己完成。

B、全班订正答案。

2、教学例3:

(1)教师说明:利用小数的性质,根据需要可以"把一个数改写成具有指定小数位数的小数。(板书"改写")

(2)学生自己完成。

(3)大家这样做的`根据是什么?

(4)说明任何整数都可以看作小数部分是0的小数。强调把一个整数改写成具有指定小数位数的小数时,不要忘记在个位的右下面点上小数点。

(5)完成59页做一做第2题。

A、学生自己完成。

B、全班订正答案。

3、在应用小数的性质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1)讨论下面的3个问题:

A、0.70,去掉0, 小数的大小变不变?

B、4.08去掉0,会怎么样?

C 、0.31的末尾可以添上0吗?

(2)全班齐读小数的性质,强调性质中的“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

四、看书质疑。

学生自己看课本58.59页,提出质疑,大家交流解决。

五、巩固练习

1、下面的说法哪个正确,不正确的请举出反例。

(1)小数点后面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2)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3)一个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这个数的大小不变。

练后问:你认为在小数性质的表述语中,哪几个词语最重要?(教师在"小数"、"末尾"的下面加上着重号)

2、做64页练习十第1、2、3题。

第1题让学生练习后说说哪些位置上的0不能去掉。((1)整数中的0不论何处都不能去掉;(2)小数非末尾的0不能去掉)

六、全课总结

1、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2、评价你自己或是某位同学本节课的学习积极性。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案3

第一课时 图形的平移

内容:课本P1的例题和P2页的试一试、练一练。

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平移,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先沿水平(或竖直)方向平移,再沿竖直(或水平)方向平移。

2.让学生进一步积累平移的学习经验,更充分地感受观察、操作、实验、探索等活动本身的独特价值,增强对数学的好奇心。

3.让学生在认识平移的过程中,产生对图形与变换的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进一步掌握平移动方法,体会平移的特点。

难点:掌握两次连续平移的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电脑出示图,谈话:这里有一条热带鱼,我们用虚线表示原来的图形,用实线表示移动后的图形。

这条热带鱼做的是什么运动?(平移)往哪个方向平移的?(向右)它向右平移了几格?怎么知道的?(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2.小结。

⑴只要抓住一个点来看,数一数这个点到它所对应的点向右平移了几格,我们就可以知道热带鱼向右平移了几格。

⑵也可以抓住一条边或一个部分观察,看看把图形的一条边或一部分平移了多少格。

二、新知探究

1.出示例1,提问:小船图和金鱼图是怎样运动的?(向右平移)

2.问:它们的'运动有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先回忆我们过去学过的图形平移的方法,数一数,看它先向什么方向移动了几个格子,3.学生独立思考观察。(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以指点和帮助)

4.小组交流。

5.反馈汇报。

小船图向右平移9格。

金鱼图向右平移7格。

三、做试一试

1.判断平移的方向和距离。

2.学生尝试作图。

要求:先自己任选一题独立完成,然后在小组中交流,最后全班交流。

⑵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加以指导。

⑶投影学生作品,交流平移的过程与方法。

四、做练一练

四、课堂总结

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我们做了哪些事情?你对什么事印象最深?从中你明白了什么?

五、课堂作业

《补充习题》相应练习

板书设计:

图形的平移

对应点或对应线段平移

中间图形用虚线,箭头表示平移方向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案4

单元备课

单元计算器课时2

单元分析(从教材和学生两方面分析)本单元的内容主要有三方面:

1、计算器的认识。

2、利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的四则计算。

3、利用计算器探索规律、解决问题。

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了运用计算器的基础。

单元

可检测性目标

(重点★难点▲)

1★▲、能借助计算器进行较复杂的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探索简单的数学规律。

2、★会使用计算器的数字键,运算符号键和开关机键

单元检测

题找一找有什么规律。

142857×1= 142857×4=

142857×2= 142857×5=

142857×3= 142857×6=

目标检测达成及改进措施

课时备课

课题计算器课型新授课时2

教材简析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有三方面:

1、计算器的认识。

2、利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的四则计算。

3、利用计算器探索规律、解决问题。

可检测性教学

目标

(重点★难点△)

1、★△结合生活中大数目的计算,初步认识计算器,学会用计算器进行一些简单的必要的计算。

2、△能借助计算器探索规律。

3、★在实际计算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快捷、方便,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4、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初步的.探索意识,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愿望以及与同伴合作的品质。

课前

准备预习设计

教具与学具投影仪

环节目标教学过程课前调整

体会有时用口算更便捷第1课时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1、出示课件:口算竞技场

3 × 5 25×4 625÷25

50—18 2×26+20 426×13

190+71 125—25×4 1438+2576

2、谈话:你能迅速口算出结果吗?第二组稍动脑筋就可以算出来,第三组呢?能不能迅速口算出来?

遇到这种情况,如果不能迅速口算怎么办?可以用什么方法解决?(学生回答:笔算、用计算器等。)

3、导入新课:在进行较复杂的计算时,我们可以借助计算器。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一下“计算器”,并请计算器帮我们解决数学问题。

二、联系生活,掌握新知。

谈话:你用过计算器吗?在哪里?你在生活的哪些地方见过别人使用计算器?(学生自由答生活中很多地方用到计算器,作为消费者可以用,作为经销者也可以用。)

1、仔细观察你的计算器,可以分成几部分?指名回答(对照实物)(显示器、键盘)

2、计算器怎样开机、关机?动手试一试。

3、你知道计算器各种键有什么作用吗?把你知道的在小组里交流一下。(学生汇报、交流,及时补充)

4、现在我们了解了计算器的基本构造,你想不想使用计算器计算一下刚才的题目?

(出示课件:426×13 625÷25 1438+2576)

以小组为单位,两人计算,另外两人试着用不同的方法验证。

5、谁想当小老师讲一下应该怎样使用计算器?你们是用什么方法验证的?

演示(只详讲第1题及验算的方法)(投影展示过程)

6、你觉得使用计算器有什么好处?(快、准确、方便等)

三、计算练习,熟悉方法。

1、用计算器计算下面各题(教科书第99页“试一试”第1题)

765+469 3028—2965 426×83 41600÷128

1438+2576 625÷25 380×426 457—269

(每两组做一行,一人读题,其他人迅速计算、检验。)

2、两步计算的你会吗?试一试。(教科书第99页“试一试”第2题)

380+192+43 816÷68×27(学生独立完成)

谈话:以上题目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谈话:计算器还有很多用处,也有很多计算技巧,不单纯进行简单的+、—、×、÷计算,你想不想试一试?

探索:(课件出示)

380+192+192+192 816—43—43

3、探求规律:

谈话:计算器的用处很大,计算得也很快,但计算器是人设计发明的,对于一些特殊的题目,只要我们善于动脑,找到规律,计算的速度会比计算器还快。

(1)计算器算出下面各题的结果。

(2)找一找有什么规律。

142857×1= 142857×4=

142857×2= 142857×5=

142857×3= 142857×6=

四、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什么情况下使用计算器最合适?

第2课时

一、谈话导入,引入新课

谈话:上节课给同学们布置了调查研究的作业,了解计算器上功能键的作用,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吧。

【附】计算器各键功能:

C:清除键AC:全部清除CE:清除错误:向右移

M+:记忆加法键(加上屏幕上数值并独立记忆)

M—:记忆减法键MR:叫出记忆式总值

MC:记忆式清除GT:总和计算

学生自由谈,互相补充。

二、创设情境,巩固练习

谈话:今天我们进行一次计算比赛,看看哪个小队在三关中表现地最出色。

1、第一关算得准,算得快。

(教科书第26页第1、2题)

(1)让学生独立用计算器算出得数。

(2)说说计算操作的过程。

(3)同位互相检查第2题的结果。

2、第二关算一算,想一想。

(教科书第26页第4、5题,28页第1题)

(1)先组织学生独立完成计算,通过观察发现各组题的规律。

(2)按规律接着编题,并直接写出答案。

(3)组织学生交流,说一说编题时的思考过程。

3、第三关你问我答

(教科书第26页第3题、第27页第7题)第3题

(1)阅读题目,弄清题意及反映的数量关系,学生独立完成第一个练习题,集体订正。

(2)学生自由提问题,其他同学用计算器算出所提的问题的答案,比一比谁算的快。

4、知识窗:回文数

38+83~121

93+39~132+231~363

78+87~165+561~726+627~1353+3531~4884

(1)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学生自由谈)

(2)像121,363,4884……这样的数叫回文数。

(3)按照上面的办法试一试,你能得到回文数吗?

29 85 68 164 369 758

(学生借助于计算器快速的计算,寻找规律,小组交流集体订正)

5、计时比赛

(教科书第28页第2题)

(1)比赛,规定时间谁算得又对又快。

(2)根据调查统计数据,你想说些什么?

三、总结评价

评选优胜小组、个人;学生谈收获。

这里可

以让学生根据以往的知识经验进行介绍

通过具体计算,合理的操作方法,使学生学会用计算器;在大数目的计算、探索规律中使学生体会到计算器的快捷、方便。

让学生介绍

让学生通过练习,感受计算器运用的必要性,和适合性

作业设置:

同步相应的题目

板书设计

计算器功能

目标达成检测题:

142857×1= 142857×4=

142857×2= 142857×5=

142857×3= 142857×6=

基于目标达成度的反思: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案5

第一课时:认识容量和升

第二课时:认识容量和升(2)

美妙的“杯琴”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p.20、21

教学目标: 运用本单元所学的知识,与科学、音乐学科的综合,通过制作、欣赏“杯琴”,使学生产生对数学学习的好奇心,感受学习的乐趣。

教学准备:水、各种容器,敲的小棒等

教学过程:

说明:昨天我已经让个别音乐好的学生到自然教室用试管制作了一个杯琴。

一、请学生介绍“杯琴”

1.请该生把制作的杯琴亮出来,并分别按顺序敲出“1~7”七个音,在此基础上,再用该杯琴敲出一个简单的乐曲,激发同学的兴趣。

2.介绍该杯琴的制作过程:

(1)确定水的多少对音高的影响。可分别用装满水的和空的、装一部分水的做一比较,很明显地发现水越多,音越低 (2)把7个试管依次从多到少地装入适量的水

(3)敲一敲,并通过调整水的多少来调整音的高低,直到满意

3.老师补充: 通过刚才的`介绍,大家知道了音的高低和同样容器中装的水的多少有关,其实还和不同的容器有关。 分别请学生把自己带来的容器敲一敲。

当然在敲的时候,用的力气要均匀,选择的材质要能发出比较清脆的声音。

二、学生分组实验:

1.请每组同学把自己带的容器集中在一起,用刚才学到的知识,来制作杯琴。

没带齐的组也可以到老师处借烧杯等容器。

2.分组交流: 每组可以用杯琴敲出“1~7”的音,或者可以直接敲出一些简单、熟悉的曲子。 全班评一评哪组制作的杯琴音质最好,音准最准。

三、介绍“你知道吗?”

在玻璃杯里装上不同量的水,杯子里剩下空气的量也就不同,这样就可以敲出不用的音。有些乐器正是根据这个原理来制作的。

说说书上这几样乐器的名字。

你知道这些乐器为什么会发出不同的音?请大家课后查资料,并互相交流。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案6

教学目标:

1.通过在方格纸上涂一涂,比较两个分数大小的活动,体会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2.通过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3.在数学操作活动中让学生进一步学会与人合作、交流,并学会尊重、倾听他人的看法或意见,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

教学重点:

归纳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教学难点:

归纳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教法学法:

主动探究法、讲练结合法。小组合作交流法

教学准备:

小黑版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小黑板出示)

1.口算。

0.3+0.4=

0.2+0.6=

1.4+1.5=

0.33+1.25=

0.9- 0.7=

5.8-2.6=

2.列竖式计算。

4.89-2.64= 3.61+1.37=

回答:计算小数加减法一定要把 对齐,再按照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

二、合作探究。

1.仔细阅读课本13页例题的图片。

2.说一说图片中有哪些信息。

3.根据图片中的信息解答下面的问题。

(1)鹿妈妈高多少米?

列式: ○ = ( )

在小组内交流这道题的'计算方法,看看你们都一样吗?

(2)小黑高多少米?

列式: ○ = ( )

提示:6是一个整数,如果想把它改写成一位小数,就要给它补上小数点和十分位,那么在十分位上写 ,不会改变原来的大小,所以6就等于 。

竖式计算

4.方法总结。

(1)小数加减法要把 对齐,从低位加起或减起;

(2)哪一位相加满十就要向 进一;哪一位不够减就要向 借1,位数不够的,在小数的 添上0,小数大小不变。

(3)确定好小数点的位置。

三、当堂训练

1.计算。

2.列竖式计算。

0.93-0.47=

8.17+6.94=

8.25+1.55=

10-2.45=

0.56-0.307=

2.34+1.067=

新学期开学了,笑笑到商店买了1个书包和1个文具盒,

价格如右表。笑笑一共花了多少元?

四、学习体会。

写出本节课你的感想吧。小数的性质

板书设计:

小数的性质

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