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七年级教案

时间:2025-11-05 08:48:08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教案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人教版七年级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教案1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生字新词。

2、了解杨振宁、邓稼先两位科学家的有关情况及一些相关的背景材料,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3、学习邓稼先把一切献给科学、献给祖国,不计较个人名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无私奉献精神。

教学过程

一、作者,杨振宁,1922年出生于安徽合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与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共同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二、整体感知课文

(一)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

1、想一想,哪些句段让你最感动?反复细读后,再想想这些内容是否最能体现全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2、找出文中表现奥本海默与邓稼先两人不同个性、品质的词语及细节,思考作者为什么要进行对比,通过对比得出了怎样的结论。(把奥本海默与邓稼先对比着写,更能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他们最本质的区别在于性格和为人。奥本海默锋芒毕露,而邓稼先却忠厚平实,从不骄傲。)

三、精读课文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五部分,想一想:这部分开头引用《吊古战场文》,有什么作用?结尾处又引用儿时学到的“‘五四’时代的一首歌”,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第五部分开头引用《吊古战场文》,借古诗文来描绘邓稼先工作地点的荒凉,并由此揣测邓稼先在这样的环境中率领部下奋斗牺牲时的心情,从而突出他的坚强意志,甘为祖国献身的崇高精神。结尾处引用儿时学到的“‘五四’时代的一首歌”,说明了邓稼先是一个典型的中国男儿,他有着为祖国而献身的崇高的精神品质。)

(二)课文最后一段写道:“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结合课文,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为广大人民的利益,奉献自己的一生,这是邓稼先的人生。走这样的道路,是邓稼先的性格与品质决定的。)

(三)本文分段较多,有时一两句就是一段,简洁精炼,铿锵有力。试找一些例子,反复诵读,体会这些语言的表现力。(本文语言很有特色,句式多变,长句与短句交替使用,句式的`运用服从于感情表达的需要。例如,在“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部分,作者用了四个短句分段列举了1898年中华民族”任人宰割“的四个例子,表现力强。)

(四)作者说:”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奉献精神的儿子。“试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奉献精神的儿子“,是指邓稼先与锋芒毕露的奥本海默有着根本的不同。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就讲究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和睦相处,讲究为人忠厚、谦虚、真诚、朴实。邓稼先有自己的气质和品格。)

(五)小组合作,搜集并整理我国”两弹一星“科学家的资料。任选其中一位科学家,由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向全班同学介绍。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教案2

学习目标:

能正确译讲并背诵第2—3段。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口技》。(板题:口技)

(过渡语)我们将如何学习这课文呢?请看:

二、显示学习目标:

能正确译讲并背诵第1段。

(过渡语)同学们,有没有信心达成学习目标呢?好,下面开展自学竞赛。

三、第一次“先学后教”(一读课文,译讲课文)。

(一)先学。

1、师:下面请同学们按照自学指导准备译讲课文第2—3段。请看:

2、投影出示:请同学们小声读课文,并对照课下注释练习翻译,10分钟后比谁能正确译讲课文(如有不会的地方,可小组内讨论也可举手问老师)。译讲方法:先读一句原文,再解释重点词,最后连起来翻译整个句子。

3、学生自学,准备译讲;师巡视,了解学情。(教师切不可干走出教室等无益的'事,更不可接打手机。)

(二)后教。

1、(过渡语)下面,请大家对照译讲方法译讲课文2—3段。

2、指名译讲:后进生先译讲,发现错误,请其他同学帮助更正;如还不对,老师更正,并分类板书学生译讲错的词语。

3、质疑问难。

(1)过渡语:同学们,还有不懂的地方吗?

(2)鼓励不懂的同学举手提出疑问,大家给予帮助。

四、第二次“先学后教”(二读课文,背诵2—3段)。

(一)先学。

1、师:同学们都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正确译讲了,下面比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背诵课文第2—3段。

2、学生自背,发现不熟的地方,反复读,准备抽背。

(二)后教。

1、学生齐背第2—3段。

2、互背。

3、指名背。

五、当堂训练:

完成课后的习题。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教案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整体感悟课文,品味课文诙谐风趣的语言,提高审美情趣。

2、过程与方法

训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关心动物、热爱动物的情感;学习科学工作者专注、忘我的精神和极高的专业素养。

【重点难点】

1、体会作者幽默的语言风格。

2、学习作者通过传神的细节描写来表现场景的方法,品味课文幽默风趣的语言,感受文章的幽默效果。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飞禽走兽,鸟兽虫鱼,无一不是大自然的精灵,无一不是大自然的杰作,无一不是与人类共同生存的朋友。只有拥有一颗博爱之心,善待动物,师法自然,从动物身上汲取生存的智慧,才能更好地认识周围的一切,更好地认识和完善人类。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奥地利动物行为家康拉德劳伦兹的《动物笑谈》,学习动物和人类之间的趣事吧。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2、教师指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1)用一个词概括全文的感情基调。

明确:笑谈。

(2)简述文章内容。

明确:本文主要叙述了“我”在研究高等动物的行为时发生的一些趣事:匍匐在草丛里学母水鸭的'叫声,带着一群由人工孵卵器养出的小凫;在众目睽睽下“我”学大鹦鹉的叫声,把它从遥远的空中唤到自 ……此处隐藏15667个字……p>

(紧紧抓住“塞翁”那三句话来思考。也可让学生读读那三句反问句,通过揣摩语气来达到目的。)

讨论、点拨:因为塞翁是一个“善术者”,能推测人事的吉凶祸福,他好像洞悉人间世事的变化之玄机,懂得祸福相依,利害相伴,且能转而相生的道理。因此,面对这一系列变化,他能处变不惊,沉着冷静,乐天知命,不因祸福而悲喜,不以得失为怀。正因为如此,我们认识事物应当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

(3)在“塞翁”看来,坏事能变成好事,好事能变成坏事,难道就不要一定的条件就可以转化的吗?

讨论、点拨:转化是需要一定的条件的。如果胡人居住的地方没有马,坏事能变成好事吗?如果“塞翁”之子不喜欢骑马,好事能变成坏事吗?如果胡人不入侵边境,坏事能变成好事吗?“胡人居住的地方有马”,“‘塞翁’之子喜欢骑马”,“胡人入侵边境”,这些正是好事和坏事相互转化的条件。

由此我们可知:这则寓言通过假托“塞翁失马”的故事,寄托了这样一个寓意——坏事可以变成好事,好事也可以变成坏事,世上的任何事物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简要板书,见上)

老师可以顺势点拨:这就是“塞翁失马”这个成语的意思。与此相关的有老子所说的“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还有俗语“塞翁失马,焉(安)知非福”。(黑体字板书)

3.质疑或激疑:

(1)在塞翁看来,好事可变成坏事,坏事可以变成好事,给我们的感觉好像好就是坏,福就是祸,难道两者之间就没有区别了吗?

点拨:是的,尽管“塞翁”能洞悉事物之间的相互转化,但他混淆了事物之间的界限,否定了衡量事物的客观标准,陷入了相对主义的泥淖。同时,他那种随缘自适、随遇而安的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也是不宜提倡的。

(2)尽管那些“近塞之人”他们不知道祸福相互转化的道理,但我总觉得文末以“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来反衬“塞翁”之子“以跛独存,父子相保”格调低。

点拨:当外敌入侵时,那些“近塞之人”能拿起武器,以死报国,死得光荣。而“塞翁”之子“以跛独存,父子相保”显得消极不可取。这是作者的局限性所在。

(如有学生提出诸如此类的质疑,老师要大加表扬,因为此时正是学生迸发创造火花的时候,要备加爱护,给予肯定。)

五.联读(5分钟)——联生活,谈体会

你是否也有过类似“塞翁失马”的经历?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这则寓言还可以给我们哪些启示。

(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的能力,多角度理解寓言的寓意。)

讨论、小结:

1.世上的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应学会辩证的看问题。

2.对待生活,我们应当积极乐观,不应消极悲观,应“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3.因为好坏、福祸、利害是相互转化的,在考虑问题时,我们应当考虑周全,处事要谨慎,要防患于未然。

4.要因势利导,变祸为福;要创造条件,把坏事变成好事。

5.现实生活中,身处顺境时,我们不要沾沾自喜,要心存忧患,居安思危;身处逆境时,我们不要气馁,要安之泰然,处逆不惊.

…………

六.积读(3分钟)——背课文,积成语

1.背读课文。

2.积累成语。

请学生比赛列举含“马”字的成语,然后展示课件八,读记成语。

板书设计:

塞翁失马————塞翁失马,焉(安)知非福

刘安

失马————得马————折髀————相保

(祸)(福)(祸)(福)

寓意:福祸得失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教案15

【学习目标】

1、在教师指导下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并最终背诵课文。

2、学习用文言文“九字翻译法”,翻译课文;以“意义”划分句子节奏。

【学习重难点】:

以“意义”法划分句子节奏。

【学考考点】:

1、理解常见的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用“意义”法划分句子节奏。

【评价设计】:

通过自读、听范读在教师指导下达成让每个学生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在教师指导下,根据课下注释,“九字翻译法”,达成让每个学生正确翻译课文。通过小组合作,让80%的学生达成按“意义”划分句子节奏的目标。

【预习导学】:

1、朗读课文不少于4遍,力争读熟,(读熟后自己在横线打钩)

2、给下列横线字注音:

佳肴()()自强()兑命()学学半()

3、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字词。

虽旨至道善困

是故自强自反

故曰:教学相长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背景资料】:

本文节选自《学记》(《礼记集解》)。《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的专著。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

2、阅读本课学习目标、重难点。

【学习过程】

一、检查预习,课前活动。(七年级练字、八年级话题演讲、九年级诗词积累)

二、学习研讨

(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后,听范读。注意读准字音,体会语调。学生大声朗读。

2、诵读展示。(学习小组形式展示)

(2)速读课文,根据课下注释,使用文言直译—“九子法“疏通文意。(不理解的提出来小组交流,最后班内共同解决)。

1、预设问题:解释加点字及翻译句子。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我不能解决字词或句子:

2、细读文章,读出节奏,注意停顿。

方法指导:要正确解答这类问题,前提是读懂句子,理解句意,以“意义”划分停顿为主,联系上下文,在此基础上,再考虑句子的语法结构和一些标志性的文言虚词。

如;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3、读懂文章,说说这篇短文跟我们讲了怎样的道理。作者是怎样论述的。

(3)拓展延伸,展示提高。

本文讲授“教与学”的关系,开头“虽有佳肴”一句有什么作用?

【小结】(我收获,我快乐)

从学习的`角度,“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试结合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看法。

【课堂检测】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 》的文章选集,是一部思想的资料汇编。又叫《 》。与《 》《 》合称“三礼”。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记录等的问答,记述。

【课外延伸】:

1、学习过程五步骤: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2、学者有四失: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