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青山不老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1《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读课文,这一课的阅读提示是“默读课文,想一想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创造的;联系课文内容,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这句话为我提供了这篇课文学习的流程:默读—思考—交流。
根据提示,我把课堂教学分成了四个阶段:
一是初读阶段。请学生轻声读课文,扫清朗读障碍。
二是默读自悟阶段。我请学生根据提示充分默读,在读中思考,在读中解决问题。
三是汇报交流阶段。我请学生先来交流“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学生都找到了第4自然段中的“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我追问:“为什么说这是个奇迹呢?”把学生引入“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创造的”的交流。这个问题的交流侧重于抓住重点词句“常”“肆虐”“盘踞”“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感悟自然环境的恶劣;又通过“就剩一人”“离世”“过世”“81岁”“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来感悟老人生活的不易。
在引导学生理解“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这句话时,为了让学生有更深入的体会,我出了一道算术提让学生计算。一亩=667平方米,3700亩=2467900平方米。如果我们的教室是60平方米,那么就有41131间教室那么大,如果我们的学校有70间教室那么大的平面,那么就有588间学校那么大。学生通过计算,发出了惊叹,我问:这是个奇迹吗?学生异口同声:“真是个奇迹啊!”他们还在回味。
第四阶段是引导点拨阶段。理解“青山是不会老的”是本文的中心,也是需要“精”处理的地方。我为这个点设计了几个台阶:先请学生说说老汉改造山林的作用(品读第1自然段和第5自然段),山林的重要作用为学生的理解奠定了基础;理解“另一种东西”,通过“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的表层意思和内在含义,体会到这“另一种东西”是——老人与环境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最后水到渠成理解“青山是不会老去”的含义。
这堂课我比较满意是因为学生学得比较轻松,而且目标也完成得比较到位。细想教学过程,我认为自己成功的原因在于抓住了学习重点,有略也有精。正如叶圣陶先生说的“略读如果只任学生自己去着手,而不给他们一点指导,很容易使学生在观念上发生误会,以为略读只是‘粗略’的阅读,甚至于是‘忽略’的阅读……”因此略读也需要精读,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略读课文的有效教学。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2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讲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了后代。
本课的阅读提示是“默读课文,想一想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创造的;联系课文内容,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我根据这句话确定了本课的教学思路:默读—思考—交流。课前,我让学生查找我国晋西北地区沙化现象的文字音像资料,把各自的资料带到课上进行交流,使他们懂得环境整治工作紧迫性和重要性。
1、“老农创造了怎样的奇迹?”找到相关段落通过朗读、想象、交流等手段,使学生体会老人15年中经历的.艰苦和磨炼,终于把恶劣险峻的山沟改造成了绿意荡漾的青山。
2、“老人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奇迹的?”从这座山沟的大环境和这所小院的小环境两个方面入手,引导学生朗读感悟、想象理解。
3、“青山是不会老的”是全文的中心句,含义深刻。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体会到了老人的努力奋斗换来了荒山变青山,我紧接着启发学生“不老的是什么”,学生立刻回答“不老的是青山”,“仅仅是青山不会老吗?”,这时,学生感悟到“还有老人艰苦奋斗、五四奉献的精神”!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3《青山不老》这篇课文脉络清晰,重点突出,即通过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感受老人与青山共存的精神。《青山不老》是一篇阅读课文,而语文阅读教学其实就是一种对话,而对话的实质在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走进文中情境,感受文本形象,感受文本或悲壮、或优美、或激昂的美的过程。对于略读课文,这应该放手让学生透进语言文字自主感悟。
在10月30日陈老师在六(2)班第一次进行试教《青山不老》这篇课文,现反思如下:
略读课文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体现课程理念创设了条件。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把“教本”变成“学本”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那么略读课文的教学是否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学?在上《青山不老》这一课时,陈老师都在试着把握好略读课文教学的“度”。但是在课堂的生成方面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教师的教态还可以放自然些。可能陈老师一直都是任教低年级的,今天在上高年级,在教学课堂调控上不是很理想,感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没有很好的调动起来,没有让全体学生参与思考,发言。
二、课堂语言还要精炼些,评价较单一,过渡语的表述缺乏深情。学生回答问题时,感觉老师牵得太紧。老师应该注意引导、进行耐心地倾听和概括就更好了。
三、教师在课堂上的关注面太狭窄,没有做到关注全体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小组讨论的时间不够充分。
四、课堂上学生的朗读不是很到位,未让学生读出应有的情感。
五、参照物太小,没有达到比较的目的。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形象地理解3700亩到底有多大时,请学生把亩化为平方米,再把3700亩同一间教室来相比来达到理解有目的。让学生动手动脑进行计算,本来是很好的环节,但是这个过程费时比较多,而且参照物太小了,如果把教室这个参照物换为一间学校的话可能更形象,学生更容易作比较来理解。
六、时间的安排上还要调控好,拓展部分不够时间来进行写感受。在前面读词语时速度、节奏都可以加快点。可留出更多的时间来进行后面的环节。有点前松后紧的感觉。
第一次上完课后我们同科组的老师一起评课,分析存在的问题,然后一起探讨更好的教学方法。在11月7日陈老师在六(1)班进行第二次试教。陈老师修改了教案,并作好了充分的准备,感觉这次上课陈老师有了质的飞越。这是一堂精彩的课。
一、教态自然大方,教学语言丰富
教师教态自然大方,教学语言丰富,精心设计过渡语言,自然流畅。学生回答问题时,老师再没有牵得太紧。而是在耐心地引导、倾听,真正地让学生做到自读自悟,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 ……此处隐藏6312个字……能理解老人身上执着的精神,紧接着追问老人为什么要如此执着地种树,通过默读相关的语段,学生也能快速地理解老人身上的保护家园、造福他人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在此基础上,说说为什么青山是不会老的就水到渠成了。
教学中我让学生在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要求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进行理解概括,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又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13这片课文主要是要引导学生品味课文中描述的山林景象,院子里的绿意浓浓,山沟的绿意盎然,山野的绿树成荫描述。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习品读。然后引导学生去理解老农是在什么样的情景下去创造奇迹的,从而去理解老农开辟山林、绿化家园、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和情怀,在此基础上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
课前让学生收集关于晋西北的相关资料,了解绿色作物在那里生长的不易。教学的时候让学生围绕老农创造了什么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景下创造奇迹的,以及你是如何“青山不老”的含义的这三个问题展开自学,自学的时候给了孩子们足够的时间和自主性。并且让孩子们在自学的时候动笔,圈圈画画,批注点评,写下心得体会。引导学生交流的时候我注意把握重点,引导孩子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最终我让孩子们进行了一个小练笔,把自我想对老农说的话写下来。
孩子们写的很有特色,注意了各自的侧重,有的赞扬老农坚持不懈地改造山林,有的敬佩老农抛弃个人的利益甘愿在清苦的环境中改造山林,有的惊诧老农所创造的奇迹……总之,这次的小练笔孩子们有自我独特的感受,写出了自我的真情实感。
山野老农只是一位普通的`人物,可是他的所作所为却不能让人为之感动,为之敬佩,没有豪言壮语,仅有含辛茹苦的坚持;老农的身上没有熠熠生辉的光环,可是他那种造福人类,造福子孙的精神却能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
一名普普通通的老人,可是带给我们的感动是真实的,是无穷的……不明白在教学中我有没有把这份感动带给学生,可是我想,读他的故事,对孩子们却是一种真实的心灵的涤荡!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14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电子白板也日益发展,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大显身手,加快了学生与语文知识的相融相通,电子白板手段在课堂教学中的广泛运用,它使常规的教学如虎添翼,为了能更充分地发挥多媒体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先进作用,我结合教材的特点,学生学习的实际需求,在教学《青山不老》一课时,作了以下几方面的尝试:
一、利用电子白板,突破教学重点。
我在教学《青山不老》一课时,就巧妙运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来进行教学的:我把重点段落作为资源事先储存在白板中,当理解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我先出示了课文描写的那种绿意荡漾的画面,在学生有了直观感受的同时,又出示了课文中相关文字,“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根据学生回答勾画出文中的重点词“全”,抓住两个“全”理解句子,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如果在普通媒体课上,老师在制作课件时,就要把想突出的重点句子、重点词语都事先编好颜色做成无数张幻灯片和各种链接才能完成,并且教师还要受电脑鼠标的制约,一次次点,不敢离电脑太远,很是麻烦。但这节课用“交互白板”就不同了。我们只要把重点段落作为资源事先储存在白板中,随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拖出来,随着学生对任意一个或几个重点词的理解用各种颜色在白板上勾画出来,而且这一过程可以保存下来,如果学生之间理解上有异议,可以回放学生的思考过程,便于学生的深度思考。这样互动的教学,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利用电子白板,能增加课堂的容量。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在他的《发生认识论》中指出,人类对于知识地掌握总是从感性过渡到知性。而借助电子白板,就恰恰可化抽象为具体,变理性为感性,有效地弥补传统教学的一些不足,让学生通过视听等直观功能,形象地把握教学内容。作为小学生,理解能力相对弱。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电子白板的,图象、声音、动画等来弥补学生的学习弱点,突破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点、难点。还能很快地出示相关资料,节约时间。如:在教学《青山不老》》一课时,对晋西北这一大环境是怎样的,学生了解不多。随后,我利用电子白板,在网上找到了相关图片和文字资料,在理解老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了这样的奇迹时,我出示了晋西北的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让学生对晋西北这一恶劣险峻的环境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这样,学生心中就自然的萌发了对老人的倾佩之情。另外,教师有效地利用“交互白板”的资源整合功能,加大了课堂的容量,而且效果很好,这样课堂的高效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但由于自己对电子白板的功能了解不够,运用不熟练,课堂上不能很好地让其发挥应有的功能。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加强自身能力与素质的培养,熟练掌握并驾驭它,努力寻求其与语文教学的最佳契合点,使之发挥更大的效益。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15《青山不老》这篇文章真挚感人。作者说:“老人拄着拐杖,慢慢迈进他那个绿风荡漾的小院。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许老人进去后就再也出不来了。”读到这里,我又何尝不是鼻子一酸呢。
孩子们的年龄小,是很难体会到这位老人为了祖国的晋西北的绿化的那种无私的付出呢?课前想过这个问题,无果。
老样子的教学,先理解“老”,理解“青山不老”,然后让孩子们自由读课文,根据导读提示去解答一个个问题,拿起手中的笔,边读书边思考。
交流的时候,为了让孩子们体会老人所创造的奇迹。我打了一个比方,我问孩子们的家里都种了几亩田?那3700亩又是多大的面积。此时的孩子们心里有了些感悟。接着,我让孩子们感悟,这些树是在什么情况下生长起来的?孩子们找到了文中写晋西北环境的句子。树在遇到了“干旱、霜冻、沙尘暴”后会如何?我让孩子们展开了丰富的想象。此时的孩子们已经初步体会到了创造这片奇迹到底要付出多少倍的.艰辛。
最后我让孩子们拿起手里的笔写一写《老人的一天》。结果孩子们你看着我,我看着你,无动于衷。有的甚至在下面窃窃私语。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我灵机一动,孩子们,闭上你的眼睛,听老师诉说老人的一天,然后你谈谈你的感受。
“清晨,万籁无寂,鸟未叫,太阳公公未起,只有山间笼罩着一层薄薄的雾。此时,老人已经起床了,在他的小院里抓起一把柴,生起了火开始做饭。炊烟袅袅,老人咳嗽声声。老人简单地吃过饭,喝一口开水,然后装上几个冷饭团,背着锄头就上山。老人佝偻着背,在山路蹒跚着向前,这里的树苗需要补种,那里的树苗需要浇水,老人都一清二楚。整整一天,老人没有停下来休息一会。晚上,太阳亲吻着远山,老人才背着锄头慢慢下山。回到孤零零的小屋里,老人把早上的饭随便热了热,吞进肚里就上床睡觉了。睡在床上,他依然挂念着山里的树苗。”
说这些的时候,而我分明看到,孩子们的神色是凝重的,他们也被老人深深感动了。结果他们的感悟非常深刻。
此时理解“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这个句子也就水到渠成了。当然,为什么说“青山不老”呢?孩子们都有了自己的认识和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