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陆的变迁教学反思

时间:2025-11-27 02:21:10
海陆的变迁教学反思

海陆的变迁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海陆的变迁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海陆的变迁教学反思1

今天上的是初一级的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整堂课课堂纪律很好,基本没有捣蛋的同学,这节课的.最大问题是老师本人。这节课的难度中上,在缺乏教学工具的情况下,更难让学生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和各板块的运动。所以给教师下了难题。

本节课我的设计思路是以“沧海桑田”的传说引入本节课,引导学生一起探讨是否存在海陆变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接着通过图2。10、2。11、2。12,探讨海陆变迁的现象,及海陆变迁的原因。

接着引出大陆漂移假说,介绍魏格纳的故事,及通过图2。16、2。17共同探讨大陆漂移的证据,得出大陆漂移假说的主要理论。

(对于本知识点的引出,缺乏自然,在学生读图的过程中缺乏很好的引导)

通过提问“大陆为什么会漂移?”引出板块运动。板块运动理论分为三个方面:1、六大板块;2、各大板块的运动;3、板块内部稳定,边缘活动活跃。

总体上,本节课没有达到理想中的效果。改进的要点:增加幽默感,提高课堂气氛;语言组织能力有待提升;提高对知识的全面把握

海陆的变迁教学反思2

课后反思本节内容较少但比较抽象,涉及的时空尺度大,学生对具体的地理分布知识掌握不多,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形式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有效手段,对所学知识的及时应用能够较好地理解所学内容。学生已经学习了大洲大洋的知识,对他们的分布有了一定的了解,可以为板块的分布起到良好的知识铺垫,因此,我减少教师讲述,增加学生活动,通过分析案例,结合课件,提供多种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地理学习方式,令其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来。

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单一刺激有助记忆,多种感官协同作用对记忆的'帮助更大。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小组活动、读图、拼图、分析、想象等多种活动形式和多种教学手段,把学生的头、手、口、眼、耳动员起来,让学生多想、多做、多说、多看。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互相激励、互帮互学、互为师生,实现有效学习。

新课程的一个理念就是学习对生活有用、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让学生拼图等操作可能会遇到一系列的实际问题,但这恰巧会促进学生思考、探索,在不断失败中求得成功。同时,在上课过程中,力求让自己去组织、引导、启发和激励学生,成为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始自终处于主体地位,并体会到学习过程的快乐,最大限度的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动手能力、学习竞争意识和创新精神。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在学生案例分析过程中如何准确地找到问题的关键,如何对活动时间的适时控制,如何保证课堂秩序活而不乱,拼图时其他学生的活动怎样安排更合理,小组内部的合作互助学习如何才能更充分有效,如何针对不同班级学情进行适度调节等都是令我疑惑的问题,这些问题都还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中逐步摸索、完善。

海陆的变迁教学反思3

一、本课的成功之处:

本课在小榄镇课堂教学竞赛中获一等奖,是我校全体地理教师精心设计的课程精品,本课的亮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善于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本课开始先复习七大洲和四大洋的位置,然后顺势导入新课“海陆轮廓是怎样形成的?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是固定不变的吗?”,既巩固了上节课的知识,又较好地创设了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探究的兴趣。在学习“大陆漂移”时,用动画演示“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的拼合效果,也较好地创设了教学情景。

2、充分估计学生的学习能力,有效突破教学难点。

这节课内容比较抽象,学生要完全理解有一定的难度。我在教学中注意用一些形象生动的例子和动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讲述“沧海桑田”时采用了实例分析法,利用“喜马拉雅山岩层中发现海洋生物化石”、“我国东海海底发现古河流遗迹”等实例分析海陆变迁的原因。讲授“板块张裂运动”和“碰撞挤压运动”时采用动画演示,使学生清晰地看到“裂谷”和“海洋”的生成过程,以及“海洋消亡”和“山脉隆起”的过程,十分形象也容易记忆,不但轻易突破难点,学生也乐于接受。

3、教学设计侧重科学观念、科学兴趣和科学方法的培养,具有较强的探究性。

考虑到初一学生心智还比较幼稚,好奇心强的特点。我在教学中采用推测探究法设计教学过程。首先让学生通过“喜马拉雅山发现古代海洋生物化石”等实例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海陆是变迁的。然后用动画演示“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的拼合效果,引出“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假说”的故事,使学生从更深层次上认识海陆变迁。最后通过“大陆为什么为漂移?”自然地引出 “板块学说”,在介绍了学说内容后,重点放让学生运用板块学说的观点解释地理现象。特别是通过对汶川地震的`原因分析,以及对“地震前兆”和“地震时应采取的措施”等拓展性知识的学习,培养了学生分析事物的能力,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地理是非常有用的,达到活学活用的目的。

4、教学过程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具体要求。

在整个过程中,以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为指导思想,在对教材处理中,创设教学情景,化抽象为具体,并提出富有启发性和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归纳,注意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习惯。

二、本课不足之处:

1、由于本节课内容较为抽象,教学中补充了一些拓展性知识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加大了教学容量,使时间显得略紧。在试教过程中有个别班不能完成最后的知识竞赛,显得美中不足。

2、还有一些细节的地方注意不够,例如,没有引导学生观察亚洲的阿拉伯半岛和印度半岛位于“印度洋板块”,学生往往以为它们位于“亚欧板块”。

海陆的变迁教学反思4

本学期,学校开展公开课活动,我上了七年级地理《海陆的变迁》一课。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联系学生实际,设计教学方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期望值过高,但是如果这种期望超出了学生的承受能力,就会适得其反,事与愿违。《海陆的变迁》的教学内容分为三个部分:“地表形态变化”、“大陆漂移学说”、“板块构造学说及运用”,内容非常抽象,海洋变陆地,陆地变海洋,这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很难感受,就单凭学生用脑想像,效果不佳,所以如何解决这一抽象的问题就成了上好这节课的关键。因此我首先用多媒体,形象生动地展示“沧海桑田”成语故事导入,直接点出海陆变迁的观点,使学生有深刻的认识。随后出示实例——喜马拉雅山发现古代海洋生物的化石、我国东部台湾海峡海底发现古代人类活动的遗 ……此处隐藏7326个字……时,教师利用自制的“信息条”给学生以方法提示。最后,在“地理测试”中,教师主要根据七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的特点,将传统的“知识反馈题”设计成“地质学家的潜质测试”,看似简单的形式转变,对学生来说,却是最好的礼物。

点评

本节课从一个小小的岛屿开启了孩子探索、发现之旅,一个忽隐忽现的幽灵岛,让孩子明白了沧海桑田的巨变。“难道世界上真的.有幽灵岛吗?”引发孩子好奇的导入,实验的探究让孩子们明确了海陆变迁的原因,虚拟实地的考察,如荷兰的围海造陆工程、喜玛拉雅地区的发现、海底古河流三角洲的发现给学生探究问题得出结论一个有力的支撑,让学生在问题中、在情景中去发现、去分析、去综合。在讲述大陆漂移时,让学生去动手、探究、发现;利用自制教具拼图,让孩子得出哪两块最有可能是一块大陆,你是怎样判断的,层层递进,而后再引入到“如果你是魏格纳,你会从那些方面进行严密的论证?”从动物的相似性、古老地层的相似性得出大陆漂移说的全部内容,由此再导入板块学说,让学生慧眼读图,让学生在图中进行大胆发现,让学生一一的判断、分析、总结,从而得出了板块学说的内容,将难点的知识化解为通俗易懂的内容。课堂中创新性的设问时时再现,如“板块碰撞运动,地表会产生什么现象?”“板块张裂运动地表会产生什么现象?”“幽灵岛为什么会多次出现和消失呢?”“你有地质学家的潜质吗?”教学做到图文并茂,让学生听起来轻松、好奇,学生听起来感知意犹未尽。

纵观本节课,教师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教师成为课堂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让学生在探究、发现中,感受到自然的神奇,体会到地理课给他们带来别样的快乐。

海陆的变迁教学反思12

这节课内容虽不作重点考察,但却比较抽象,以初一学生的认知特点来说,要想全部理解和接受是比较难的,如何用最直观的教学使学生理解对我来说是需要重点把握的。

在课堂导入的环节,我通过成语故事的FLASH动画来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挑起了他们的'好奇心,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了较好的心理基础。

在教学中我尽量让学生参与到其中来,通过几个活动设计,使学生充分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而课程内容也和日常生活相联系,引入四川5,12地震等信息,让学生能够从中发现板块运动与火山地震活动的关系。使他们觉得地理是一门有用的学科,可以以此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达到活学活用的目的。

这个部分专有名词很多,学生在理解和运用的过程中有难度,我在设计教学思路的时候虽已想到,但还是估计不足,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可能出现的问题。尤其是学生讨论回答板块运动和地形的关系,如果换成学习卷的形式可能会更好。对板块构造地图的利用还应该更充分,比如可以查找中国在哪个板块之内。

从这节课来看,我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希望以后的教学中能够注意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海陆的变迁教学反思13

我认为本节与以往或其他教学设计相比有如下特点。

1、以对知识的理解为基础,通过师徒式的问题引导而进行,形成相互联系的知识。学生建立了大量的基本思维模式和海陆变迁的基础知识,因而可以灵活的对问题进行表征。这节课的关键是学生找到根据自己本节课学习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知识,分析教师所给材料,才能达到真正能用板块构造学说解决世界生活中的问题的目的。学生的认识路线是先认了解板块构造基本内容,再了解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分别形成的地理事物,然后阅读材料提取自己需要的有效信息,再根据自己建立起来的表征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地理问题。“仔细读图+知识落实+提取有效信息=正确的判断”。

2、问题引导是本节地理课的特色。用问题作为导入,激发学生学习海陆变迁的学习兴趣,以问题为主线,层层深入,带领学生进入到板块构造学说的学习。导入时我提出的问题是“我们脚下的大地是否在运动呢?你们能感觉到大地的`运动吗?”;在进行海陆变迁讲述时,我提出的问题是“你们能不能举出海陆变迁的例子?这些例子又分别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在进行大陆漂移说讲述时,我提出的问题是“海陆是变迁的,那么世界上的大洲和大洋是否是就是固定不变得呢?但就是这件事却在20世纪地理科学史上发生了激烈的争论。然而机会总是垂青于善于观察和思考的人。这次是一个躺在病床上的气象学家解决了这个问题。他是谁?你们知道他的故事吗?”;在进行板块构造学说的讲述时,我提出的问题是“请同学们读图,看看全球被分为几大板块?都是大洋的板块是哪个?用大洋的名字命名,但包括陆地的大陆的是哪个?看图,注意图上的箭头表示板块运动的方向,看看板块又是如何运动的?哪些地理事物是板块运动的结果呢?”;在落实板块构造学说基础知识和海陆变迁成因时,我提出讨论的问题是“(设计6个给材料分析问题)每个小组首先分析这个事例是否是海陆变迁?其次分析这个事例是否与板块运动有关,为什么?”;在讲述板块构造学说与世界火山地震带关系时,我提出的问题是“我们刚才提到了“火山国”和“地震国”,它与板块的运动有关吗?看图,对比板块分布图,和世界火山地震带分布图,有没有关系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能否总结出火山、地震带的分布特征?”。我提出的这些问题是层层深入的,有些问题有转折的意义,逐步引导学生学习海陆变迁的原因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并能用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解释现实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学生被我设计的问题,一点一点引入本节重点难点的学习,将抽象难懂的问题细化,并逐步完成每个步骤问题的讲述,最终到达落实重点难点的目的。

3、设计讨论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海陆变迁的积极性,教师给材料放手让学生间合作共同探索问题,刺激学生知识的内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学生落实课标的效果很好。

我认为本节课存在的缺点是:

在讲述板块运动时,如果有实物模型模拟,学生可能接受抽象知识会更加容易。

海陆的变迁教学反思14

今天上的是初一级的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整堂课课堂纪律很好,基本没有捣蛋的同学,这节课的最大问题是老师本人。这节课的难度中上,在缺乏教学工具的情况下,更难让学生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和各板块的运动。所以给教师下了难题。

本节课我的设计思路是以“沧海桑田”的传说引入本节课,引导学生一起探讨是否存在海陆变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接着通过图2.10、2.11、2.12,探讨海陆变迁的现象,及海陆变迁的原因。

(PS:对海陆变迁的原因这一知识点,教师讲解得很模糊,缺乏生动例子的比方,学生的眼光迷茫)

接着引出大陆漂移假说,介绍魏格纳的故事,及通过图2.16、2.17共同探讨大陆漂移的`证据,得出大陆漂移假说的主要理论。

(对于本知识点的引出,缺乏自然,在学生读图的过程中缺乏很好的引导)

通过提问“大陆为什么会漂移?”引出板块运动。板块运动理论分为三个方面:1、六大板块;2、各大板块的运动;3、板块内部稳定,边缘活动活跃。

(教师没有很好地引导学生看图)

总体上,本节课没有达到理想中的效果。改进的要点:增加幽默感,提高课堂气氛;语言组织能力有待提升;提高对知识的全面把握

《海陆的变迁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