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乡土中国》有感范文优秀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读《乡土中国》有感范文优秀,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乡土中国》有感范文优秀1中国人对土地有着别样的情怀。
乡村居民也好,城市居民也好,都喜欢在光秃秃的土地上种上各类花卉、蔬菜、粮食等一切可以种出来的东西;都喜欢在离开家乡的时候,在行李箱的最下层放上一小包家乡的泥土;都喜欢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回到最初生养我们的土地。人们又喜欢逃离土地,奔向城市,扎根城市,来获得更加富足的生活以及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生命册》对这种对故乡对土地的复杂情愫表现地淋漓尽致。从骨子里来看,吴志鹏是一个决绝的乡村逃离者,他被推荐上大学时在心中发誓再不回到无梁村,在他看来是一次成功的逃离;为摆脱乡亲们的各种合理的不合理的请求毅然辞职下海,跟着骆国栋走上一条先当“枪手”,后当“黄马甲”“红马甲”,最终当上双峰公司经理、厚朴堂药业代表的道路,是另一次逃离。
他宣称要割断与无梁村的一切联系,然而,养活他的无梁村人们的质朴与良善,作为他人生道路上的一个背景,时时刻刻提醒着他“背后有人”,他也时时刻刻忘不了放不下自己背后的人们。小说在叙述吴志鹏的个人发展的故事中,穿插着无梁村形形色色人物的经历与命运,而在这些人身上展现出的优秀品质,正是使吴志鹏在商战中守住道德底线不沉沦的镇石。
他不断向前走,同时不断回头,去寻找家乡土地带给他的精神慰藉。我们的祖先在土地上谋生活。在古代,农村是国家的主要组成部分,城市只是较小的较分散的非农业人员的聚居地。而在农村,因为地广人稀以及地形地势交通运输等各种原因,在某一范围内形成或大或小的相对独立而封闭的社会团体,这些团体中有着独特的文化、纷繁复杂的社会关系以及独立的政治生态。
古代中国社会是一个庞大的礼俗社会,这个社会中不同于法律的规矩与道德是极重要的,人与人之间有着自然的熟悉感和信任感。在乡村,大家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互帮互助,某一家发生的事往往会迅速被全村人知晓,可以说,乡村社会中人与人之间是没有秘密的。而现代社会恰恰相反,随着现在的城市化的不断推进,人们处于一个相对陌生的社会中,这种最自然信任感随着乡村的消失逐渐消亡,人们自然常发出“人心不古,世态炎凉”的感叹。
在中国古代,阶层分化十分严重,教育是贵族化了的,尽管在春秋战国以及两宋时期,有着规模较大的教育下移,但大多数贫穷的乡下人还是读不起书的。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产生的“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又使得受教育的乡下人努力走上仕途,自然搬离乡村。而乡村,久而久之,成为文盲的聚居地,而中国人自古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所以对于不识字的乡下人,识字的城里人自然认为他们“愚”。
这种思想在新中国成立后几十年里依旧盛行,甚至在现在还能看出一些痕迹。当然,不识字不等于没有文化没有智慧,乡下人“愚不愚”与是不是文盲没有必然的`联系,那是知识的问题而不是智力的问题。但是不识字终究不利于新中国的发展,于是,扫盲运动出现了。当年的扫盲运动,书中说的是“文字下乡”,的确是轰轰烈烈。
中国的家族是以血缘维系的。在一个村子中,追根溯源,大多数同姓村民都有着一定的血缘关系。而在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结构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及微妙的了。在乡土社会中,规矩是人们自然而然地去遵守的定式,而维持这种规矩的力量是“礼”和人治。正如许多土改小说表现出的,土改运动初期难以发动和进行,原因之一便是如此了。
在中国的乡土社会中,“自我”与“私”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的,是私人关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儒家的孝、悌、忠、信,都是私人关系中的道德要素。同时,中国的社会是事业社群,在中国的家庭里有家法,在夫妇之间要相敬,女子有三从四德的标准,亲子间讲究负责和服从。
这些在《白鹿原》中有着深刻的体现。
白嘉轩,这位识字不多,一生敬恭桑梓、扶田立穑的家族长,把“仁、义、礼、智、信”完全融合在日常生活中,约束着自己与白鹿原上人们的言行。他亲自发起了原本的宗祠上请了教书先生让原本上的农家子弟接受了可以成为一位有知识有文化的人的启蒙教育,这在以农耕生活为主的农村可谓是一种前瞻性的举动,同时,他请白鹿原的精神领袖朱先生为同族定制了《乡约》,这《乡约》关于到乡民的教化、言行、思想、也更加突出了白鹿原上的德行与教化。
他一手策划了交农事件,使他真正从以封建的伦理道德对于同族的影响转化到关心同族的生死存亡问题上来,为社会带来一股民主之风。他公开进行对对田小娥和白孝文的惩罚,对于田小娥,只是他进行“程序”化的行为,他人为田小娥的行为是对族长所领导的正统道德的挑战,是对整个社会风化的挑战;他对白孝文的惩罚,是真心实意的,认为儿子的行为极大伤害了他的人生准则,是他无法接受的。
他定制《乡约》,组织交农运动,惩罚白孝文、田小娥,援救黑娃等行为,践行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古训。乡土社会的群体性特点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亲密,而男女在生理上的差别阻碍着共同生活着的人们之间的互相了解。男女有别,这在中国的社会上是一种主流思想,男女在社会生活中分别担任不同的角色,这就决定了女性的弱势地位。
依然以《白鹿原》中的田小娥为例,她的悲惨命运,来自男性、男权社会以及传统封建礼教共同带给女人的压迫。“一部二十多卷的县志,竟然有四五个卷本,用来记载本县自有文字记载以来的贞洁烈女的事迹或名字,不仅令我惊讶,更意识到贞洁的崇高和沉重。这些女人用她们活泼的生命,坚守着道德规章里专门给她们设置的‘志’和‘节’的条律,曾经经历过怎样漫长的残酷的煎熬,才换取了在县志上几厘米长的位置。我在密密麻麻的姓氏的阅读过程中头晕眼花,竟然产生了一种完全相悖乃至恶毒的意念,田小娥的形象就是在这时候浮上我的心里。”
现在,随着经济的发展,交通运输业的进步,特别是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新一代中国人的思想在逐渐转变,越来越多的人走出乡村,走向城市;越来越多的人走出偏远城镇,走向富裕繁华的东南沿海城市,血缘与地缘的关系在逐渐变淡。现代的中国,依旧是含着独特乡土气息的国家。礼仪、道德、亲眷、血缘等等,都是流淌在中国人血管中的独特精神文化血脉,对于这些思想,自然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不断促进国家的发展。
读《乡土中国》有感范文优秀2读完这本书,我发此刻重刊序言和后记中有一句同样的话:这算不得是定稿,也—是完稿,只是一种尝试的记录罢了。这句话的确很到位,理论创新永远不会有完稿,甚至不会有定稿,人的一生应当有不断探索的精神。费老这种孜孜不倦的理论创新精神和求质求真、舍生忘死的实践探索精神也深深打动了我,他那谦虚、认真、务实、敢于向领域进军的学术精神也教育了我,于是我想借费 ……此处隐藏7638个字……出去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由此,我们的社会可以或说很大也很小了,概念很模糊。而到底什么是“差序格局”费孝通先生只作出或多或少的比喻,没有详细概念。我是一名见识浅薄的学生,在这里也概括不出个什么所以然来,就在此打住算了。
在“维系着私人的道德”着一篇章中,费孝通先生说到,由于社会结构的差异引起了不同的道德观点,西洋社会里“个人的联系靠着一个共同的架子”“道德的基本观念建筑在团体和个人的关系上,团体是个超于个人的‘实在’,不是有形的东西。”“我们如果要了解西洋的团体格局社会中的道德体系,决不能离开他们的宗教观念的来源,而且是支持行为规范的力量,是团体的象征。”而在中国,社会结构是从己向外推构成的,个人对别人的看法要由他和别人关系如何,比如别人贪污时他会大骂那人的行为是怎么怎么的恶劣如何如何的不检举,但当自己的父亲甚至自己去贪污时却认为这是“能干”的表现。孔子所提出的“仁”,意思相当复杂,但有侧重于“克己复礼为仁”。不同的道德观念由于不同的社会结构产生了不同的形式。
在“家族”这一篇章里,费孝通先生先由“家庭”说起,他认为家庭的大小“不是在这社群所包括的人数上,而是在结构上。”接着,他说到了“家族”,啊认为“小家族和大家族在结构原则上是相同的,不同的是在数量上、在大小上。”还有,他说到,“氏族是一个事业组织,再扩大就可以成为一个部落。氏族和部落赋有政治、经济、宗教等复杂的功能。我们的家也正是这样。”“在西洋家庭团体中夫妇是主轴,但我们家庭的主轴是在父子之间,在婆媳之间,夫妇成了配轴。女子有‘三从四德’的标准,亲子间讲究负责和服从。”
在“男女有别”这一篇章里,费孝通先生说到男女有别产生于各自不同的生理结构和心理。“感情定向” 一词是费孝通先生用来指一个人发展感情的方向。“稳定社会关系的力量不是感情,而是理解。”他还认为“乡土社会是亚普罗式的,而现代社会是浮士德式的。”“男女生理上的分化是为了生育,生育却规定了男女的结合。”因此,乡土社会是男女有别的,也是稳定的社会。
在“礼治秩序”这一篇章中,费孝通先生主要讲了“礼治”和“人治”“法治”的区别,他说“法治”其实也离不开人,人治和法治的区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是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礼不一定就文明、慈善、也可能很残酷。比如在印度丈夫死后妻子得在葬礼里被别人用火烧死;在缅甸有些地方完成成年礼要杀几个人回来等等。乡土社会安于重迁的特点,决定了传统经验是相当有用的。礼治在乡土社会中具有很大的特点。
在“无讼”这一篇章中,我很迷惑,费孝通先生为什么要以这个题目为名。我读完全篇,倒是老看到费孝通先生在说乡间不同时期的诉讼形式,由乡里诉讼到打官司,无疑是在讲以前的诉讼形式和现在打官司有何不同嘛,怎么可以说“无讼”呢?我真是不解了。以前乡里的诉讼用道德即可解决问题,审判结果都符合乡里规矩,但现在有些人凭借着对法律的了解却在官司法庭上玩起了把戏,确实可悲啊。我希望我国的法律越来越完善。
在“无为政治“这一篇章里,费孝通先生主要论述了两种不同权力:横暴权力和同意权力。它们产生的缘由和表现。所谓横暴权力就是上级利用自己的权力以他们的意志去驱使被支配者的行动。而所谓的同意权力就是个人得服从大众的安排做事。由于一方的某种权力过剩引诱了另一方来争取就产生了横暴权力。如广西瑶山常见汉人侵占瑶人的土地,却并不征服瑶人来做奴隶,是由于汉人人口多土地少的原因造成的。而在天高皇帝远的乡下,大多事情都是通过同意权力解决的。
在“长老统治”这一篇章里,费孝通先生主要讲解了教化在乡土社会中所起的重要作用。通过教化的手段,年轻一辈懂得尊重年长一辈,同时年长一辈也在向年轻一辈学习,横暴权力和同意权力在此都有了更进一步的解说,正是一代传一代的教化延续,乡土社会得以稳定发展。
在“血缘和地缘”这一篇章里,费孝通先生重点解说了什么是血缘和地,血缘和地缘的关系、表现、功能。他用自己作为例子,说明“血缘性的地缘更是显著”,如果一个人没有直接的地缘关系,不管他走到哪里,并在那住上了多少年,人家都会用“新客”“客边”“外村人”等来称呼他。从文字可以知道,在乡土社会里,血缘和地缘有着无法分割的关系,二者相辅相成、相互制约。
在“实名的分离”这一篇章里,费孝通先生乡土社会和现代社会相比较时是静止的,“但是事实上完全静止的社会是不存在的,乡土社会不过比现代社会变动得慢而已。”然后他说到正是社会的变动,或快或慢,在不同的社会变动中,如果社会的变动速度变得快,长老权力也随着缩小。不同国家社会结构的变化,相互之间进行沟通交流就要采用不同的工具、方式和手段。在环境变动的过程中,“文化英雄”随之产生,只有这样才能够引领国家更好的进步,而这些领导们使用的就是“时势权力”。这些能使用“时势权力”的“领导的阶层如果能追的上社会变迁的速率,这社会也可以避免因社会变迁而发生的混乱。”否则,该社会就会混乱不堪。但是社会如果加速的变动,注释式的变动方式就可以引起实名之间发生极大的分离。这就是该篇章所要讲的实名的分离了。
在“从欲望到需要”这一篇章里,费孝通先生说到“在乡土社会人可以靠欲望去行事,而在现代社会中欲望并不能作为人们的行为的指导了,发生‘需要’,因之有‘计划’”。他认为人的计划是不自觉的,欲望产生了“要”,为了满足“要”,人的行为就由欲望控制了,当人的行为变成自觉的,那就是需要了,这也是社会进步的标志。费孝通先生说:“从欲望到需要是社会变迁中一个很重要的里程碑。”这句话很经典,在此我想表达的意思也正是如此。
到此,我已经把费孝通先生写的这本《乡土中国》大概的看了一遍,并从每个篇章中摘抄了一些费孝通先生的原话,加上我的个人观点和想法。通观全书,我认为费孝通先生是一个搞文学很谦逊的人,这从他在“后记“里说自己写作 这本《乡土中国》算不得是定稿,也不能说是完稿,只是一段尝试的记录罢了”可以看出。还有,我认为他不愧是一位很好的良师益友,他写作的文章多用熟语,时常把自己和农村联系在一起,意思通俗易懂,清晰明了。也作为农村孩子的我,读起他的书来感觉相当亲切,作为一个著名的文人,他没有丝毫抬高自己的身份架子去教育他人,我认为这一点是相当可贵的,也是让我感到相当佩服的。
结语:以上是小编为你推荐《乡土中国》读后感范例的内容。《乡土中国》这本书是费孝通先生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后期,根据他所讲授的“乡村社会学”的内容所写成的。他想通过此,追究中国乡村社会的特点。这本书不是一个具体社会的描写,而是从具体社会里提炼出的一些概念,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可以说,作为一本学术性质的著作,这本书是开创了一个非常好的先河。它短小精炼的篇章,朴实无华却相当精当的叙述语言,探讨性的叙述方式与丰富充实的内容与深刻悠远的意义融合在一起。这种方式,是一种开放式的学术著作方式,绝无故作高深,也不会降低水准,就这样使各个水平的读者,都能通过阅读这本书,获得自己独特的感悟与收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