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送》读后感

时间:2025-11-01 15:15:16
《目送》读后感

《目送》读后感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目送》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目送》读后感1

《目送》是龙应台整篇《目送》的开序篇,淡淡的文字蕴含了浓浓的父女情、母子情,几许慨叹,几番唏嘘,尽在其中了。掩卷沉思,我不禁想到了自己的女儿,自己的父亲。

当女儿带着青春期的咆哮以长江后浪推前浪之势向我涌来,我明显地感到自己的力不从心。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独生子女的标签是他们特殊的符号,在前无版本可借鉴后无来者可重复的今天,厚厚的教育读本都是纸上谈兵。青春期与更年期的碰撞,现实与理想的的错位,困扰着我这个摸着石头过河的母亲。

我清晰地记着女儿在我面前倾诉她的第一次被欺骗后的.痛哭流涕,我用尽可能平静的语气对女儿说:“只有经历一些,才能明辨是非,只有经历许多,才能返璞归真。”当女儿似懂非懂地点点头,我是否已开启了目送女儿的程序?在生命的长河里,我目送着女儿从一开始的彷徨迷离到后来的坚定从容,从一开始的跌跌撞撞,到后来的渐行渐远……在时间与等待中,我静等花开。

在这里,我不得不提我的父亲,一个给我生命,带我成长的男人。不知从何时起,父亲迷上了种菜,而且一发不可收拾。每次他把菜往家里一放,就立刻启程回家,从不做过多的停留,跟他说了很多回,叫他多休息下,吃个便饭再走,但他依然我行我素,像头犟驴。只是,我心里知道,他怕惊扰我们太多,怕给我们添太多麻烦。而且我更知道,他所做的一切,只是缘于我所说的一句话“现在的蔬菜太不安全了”。言者无意,听者有心,他把这句话牢牢记在心里,所以,种菜成为他最大的事情,所以,他种的菜吃在嘴里是安全的,含在心里是幸福的。每当看到静放在家里的蔬菜,想起他一个人踯躅回家的背影,就有一种想流泪的冲动。

从何时起,我细数自己额角的皱纹,却骤然发现父亲头上日益增多的白发;在感叹岁月催人老,体力大不如以前时,却兀地发现父亲爬楼梯时的一步三歇。父亲——再不像以前的硬朗,他老了。

真的老了。

正如文中所说的那样:“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所以,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攥紧手中的幸福,珍惜每一个我爱的和爱我的人的渐行渐远的背影。

《目送》读后感2

《目送》的七十二篇散文,写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她写尽了幽微,如烛光冷照山壁。

对于龙应台的了解是由她的《目送》一文。后来才知道,《目送》是一本散文集。集子里,满满的都是作者对于人生的感悟。其中龙应台将对亲人真挚、又很复杂的情感表达得十分真实。

朱自清在《背影》中写道,因看到父亲为自己担心操劳的背影而油然而生的心酸;龙应台则写了两种背影。一种是目送父亲离开人世,另一种则是看着儿子慢慢长大。渐渐只能远望儿子高大的背影。文章抒发的是一种不舍,却又不得不舍的心情。作者身为人子,身为人母,经历了大半辈子,回首往事,内心泛起点点涟漪。

“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在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当作者倏地发现当年的小男孩已经长成大人、自己也无法随时随地的陪在儿子身边了,心里有几分落寞。

全文的感情基调有些压抑,语言却十分真诚。如今我们也生活在父母庇护的翅膀下。却未曾报答过什么,小时候我们总自顾自地一往直前,好像探险之路丝毫不艰险,我们去忘了回头看看保护着我们的父母。我们快要在社会中变得独立,在将来又会目送我们的孩子。或许真的像龙应台所说的那样,我们间的缘分就是在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中行渐远——记得回头看看关心我们的人。

这本集子里更有作者内心的独白——由这个社会联想到的。对于任何事情的相信与不相信,都没有绝对的说法。说爱国、历史、文明、正义、理想、爱情、海枯石烂的永恒都让人不可相信,揭露出社会的.黑暗面后话锋一转,提出:虽然我们改变不了过去,干可以控制未来。哪些我们不相信的东西其实有他自己的定律。使得文章一下子明朗起来。

作者经历了许多、想要教会我们的是超脱的看待这个尘世。的确,有时候需要的是继续往前走,而有时,需要停下来。正如“相信与不相信之间,仿佛还有令人沉吟的深度。”这便是我们的生活:相信了便是这样,不相信便非得刨根问底,亲身试验。总之,我们每个人都要有信心地做事,而不要拒绝困难、甚至拒绝生活……

……

这本书自始而终,像是人生的一个轮回。将人间酸甜苦辣一一尝遍。

《目送》读后感3

寒假回家重新拿起了《目送》,想起当初是不是太衝动,将它买回家却没怎麽仔细去看看,或者是看了一点觉得乏味,搁置一边;又或是看过之后记得不清,又忘记了。都有可能吧!再次翻开这本书,不知道为什麽突然有种说不出的伤感,一种悲凉又带著无波的感觉。或许我已经开始明白龙应台在书中写的一话了吧。像是:“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著,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亲身经历过一遍了。那天的我不正是这洋送走爸爸;那天的妈妈不正是这洋送我离开。拿起一支笔,想了想,在书的扉页上写下:“虽然记不住什麽,但是会好好的去看。”可能只是一时的感触让我一时兴起。

昨天,我,回家了。在学校的最后几天,一直在想,回去之后,怎麽和隔开很久的同学,朋友见见,聚聚;怎麽玩好;怎麽开开心心把所有的心情都给这个假期。在回家的车上,很无聊,很难耐,不知道是我在失望什麽。终于在四个小时之后,我打开了那扇隔别数月的门,看看没什麽变化的家,原本激动的心情像是被什麽轻轻的静静地抚平了一般,很平静。看著妈妈上来问了句“吃点什麽”,拎过行李,原本想了很多的我,却只想好好吃点妈妈烧的东西,好好在自己的浴室洗个澡,好好地在椅子上坐著和妈妈聊聊天。

或许洗过澡之后,人变得清醒许多,我有点失落,有点后悔,有点不开心。只是对自己的不满。果然,家才是自己最好的归宿,爸爸妈妈才是自己最好的依靠。没有特别的欢迎会,没有特别的热情似火,就像是平常地一件小事,真的很平常。

龙应台曾陪著母亲聊天,其实不算聊天吧,只能算是回答母亲的问题,一遍一遍又一遍,好像很幸福。她也曾和儿子在英国游玩,不是崭露顽态,和儿子一起走过,让儿子说说自己,好像很幸福。让人羡慕,其实不必。我,我们不都已经在幸福之中!不想什麽伟大,盛容,繁华,惊心的才是幸福,幸福一直就在这洋平凡地呆在你我的身边。

将《目送》轻轻放下,看著封面上的那对母子,想著想著,是不是有很多感觉,却又表达不 ……此处隐藏8642个字……通畅了。搬完,大家都默默离开了,我目送着大家的背影,眼眶也渐渐湿润了,心里感到一阵阵的暖意。

也许,这就是爱带来的感动吧!

《目送》读后感13

前段时间,我和儿子一起阅读了《目送》。这本书是龙应台“人生三书”的第三本,是一本情感性的文集。全书包含七十三篇散文,写父亲的逝去、母亲的衰老、儿子的离别、朋友的牵挂、兄弟的同行,写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龙应台深邃、忧伤而又细腻温暖的文字,触动了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对亲情、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而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必追。”这是《目送》中最为经典的句子,也是流传最广的。它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份血浓于水的亲情感慨,更是一份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思索。当子女长大了,自我意识开始觉醒,便不再像儿时那样亲近依赖父母了,此时尚未读懂人生中最深的亲情和眷恋;经过岁月的'历练,光阴的浸染,当子女能体会这份浓浓的厚爱时,父母却已在时光的流逝中慢慢老去,最终留下的只是一个蹒跚的背影。

读完全书,我掩卷沉思,一缕淡淡的忧伤在我心间萦绕。比我高一个头的儿子即将中学毕业了,这也意味着分别的日子越来越近了。回首这一路的携手,总有一些温馨的画面定格于记忆的深处,挥之不去。当我牵着他的小手,将他送进幼儿园大门时,他不停地回头,在人群中寻找着我,小小的眼眸中盛满了依恋,这时我的心总是变得很柔软。一眨眼的功夫,他上小学了,每天晚上,他坐在书桌前写作业,我捧着一本书读着,柔和的灯光下,这一刻静谧而美好,我多么希望时光能够凝固,我们相处的时间再久一些。很快,儿子上中学了,随着学业的加重,他也越来越忙碌,我们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少,留给我的只是匆匆而去的背影。我有些失落,但很快又释然了:你有你的方向,而我不必追。

人们常说,龙应台有一支从容的笔,一个个平凡的文字在她的笔下熠熠生辉,道破了世间百态,是我们人生的真实写照。我问儿子读完了这本书,有没有什么感悟?他沉吟片刻,告诉我:“妈妈,我想到了两个字——珍惜。我们要珍惜身边的人,珍惜相处的每一段时光。”听了他的回答,我欣慰地笑了,我相信,亲子阅读使得这本书在儿子的心里留下了印迹,也为我们在心灵上的沟通架起了一座桥梁。被书香浸染的光阴真好!

《目送》读后感14

读到这一章节,最后一句,颇有感触:“修行的路总是孤独的,因为智慧必然来自孤独”。突然想到汤显祖在《牡丹亭》有《鹧鸪天》一阕,于你,于我,于所有奋斗路上的年轻人颇有教义,提笔默写,聊以为寄——“刮尽鲸鳌背上霜,寒儒偏喜住炎方。凭依造化三分福,绍接诗书一脉香。能凿壁,会悬梁,偷天妙手绣文章。必须砍得蟾宫桂,始信人间玉斧长。”——题记

在我的大学生活中,有一样东西是始终不可或缺的。数量不多,但是内容能眩人耳目,不贵,却彰显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散发着智慧的光芒,带着精深的思想,载着作者辛勤的汗水,背负着历史背囊,向你缓缓行进。

它能帮你找到准确的人生定位,价值取向,与你分享人生的真谛,他的行文告诉我:男孩,士不可以不弘毅!她的墨香告诉你:女孩,此花莫与群花比。

缓缓的翻开一卷带着历史沧桑感后浓重感的词卷,那里记载着太多古人的悲欢离合与浮萍散聚,有无数风流王者金戈铁马,逐鹿中原的故事,有山中隐士无心功名,归园田居的故事,有着无数折腰英雄赤血黄沙,马革裹尸的故事,还有无数仁人志士,游走于茶马古道,奔走相告。

当你对人事迷茫,对故乡思故人的'时候,你会听到晏殊“不如怜取眼前人”的感叹。在你蹉跎光阴时,你会听到李清照“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的悲叹。当你放荡不羁,你会听到李煜“无限江山,一响贪欢”的悔恨。当你感慨流年光转,韶华易逝的时候,你会听到蒋捷“流光容易把人抛”的些许无奈。当你仕途不顺,屡遭坎坷,你会感受到东坡“又得浮生一日凉”的豪迈与豁达。当你春梦无痕,遥望月色,思念故里佳人,汤显祖会对你有所慰藉“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当你沉浸在书海之中,你会无限欢愉,你无须与任何人交谈。看似形单影只,但意不孤独因为有的时候,一个人也是独欢,两个人却是寂寞。就像龙应台所说:智慧必定来自成熟。成熟,是成长的必然产物,犹如那初好的牡丹,雨后的新竹,或是那傲枝的寒梅,就在一场新雨过后,在你有意无意之间,就会看到怒花新立,竹林穿风,翠绿初新,云霞翠烟。这也许叫做寂寞开无主吧,就像冷梅那样,不为别人赞美,自己傲然怒放,只听从内心的召唤,在自己的季节里绽放和摇曳,那没一片花色与每一缕花香,惹得旅人驻足与观望。我们赞叹她的盛美,我们可曾知道她在寒风中寂寞的绽放?我们爱闻寒梅的冷韵幽香,怎有知道她曾经受过的冷雪冰霜?我们也会赞叹雄鹰的振翅高翔,但是谁想过他们经历过怎样的生死存亡?

《目送》读后感15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可是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并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这是龙应台在她最近出版的一部书《目送》中的一段。龙应台,这支亚洲最犀利的一支笔,也会有最柔软和难以言尽的时候。在此之前我读过她的《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都是用尽了深沉和喜悦的笔锋,写尽了一个母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点滴惊叹和感慨。而《目送》却是思考着生与死的人生大问题,在写父亲的'逝去、母亲的垂老、儿子的远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进的同时还写失意、失败、脆弱和放手,这是一本生死笔记,深邃、忧伤、美丽。

其实,《目送》只是这本书中的开篇。开头作者是写自我在孩子第一天上学时看着他慢慢地一步一回头地走进校门,消失在自我的视野中;再到孩子十六岁时在机场目送他离开;当孩子慢慢地不再粘着父母,不再愿意和父母齐头并进的时候,这个做母亲的人,慢慢地独自咀嚼着这份落寞,慢慢地眼前出现了另一个背影,这个背影也是落寞的。在被泪水湿润而模糊了的视线里,我们都看到了那个背影,是被长大了的我们无意时怠慢了的父母的背影。他们从不打搅我们,总是在离我们十步之遥的地方缓慢前行,是为了看我们是否安全,是确保我们在无助的时候能第一个出此刻我们的面前,是在看到我们欢乐时他们也能偷着乐……是的,养儿方知父母恩。在我们目送着孩子远离了自我的视野时,才明白这样的滋味父母已经尝过了很多遍。

于是,我读到了那段惊心动魄的话。一下子,眼泪就像决堤了一样再也不能收住。我一遍一遍地读着这段话,那“不必追”三个字狠狠地刺痛着我的眼睛。孩子所去的方向是灿烂的未来,而那个背影要去的地方却是无尽的黑暗。我明白,花开总有花落的时候,但,真到了那天,情何以堪?熟悉的老屋却没有了最亲的人,庭前花开却失去了驻足欣赏的人,你的喜悦再也无人分享,世界上再也不会有人明白你额前的伤疤出自何时来自何处,你,能够这样想象吗?

感激龙应台的《目送》,让我们下定决心再对父母好一点,再好一点。穷尽我所有,爱他们,因为我们是爸妈最亲爱最疼爱的孩子!

《《目送》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