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人的陨落读书笔记

时间:2025-11-18 02:21:12
巨人的陨落读书笔记

巨人的陨落读书笔记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书笔记吧。可是读书笔记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巨人的陨落读书笔记,欢迎大家分享。

巨人的陨落读书笔记1

一本散发着一股让读者不禁沉下心来细心研读的书籍,描述了战争与爱情,国恨与家仇,理想与背叛,动乱与琐碎各个看似互相排斥的元素在作者笔下紧密结合,为读者奉上一次绝美的阅读盛宴。

其中有战争年代矢志不渝的跨国爱恋,有畅聊政事言语投机的惺惺相惜,有热切眷恋无奈了断的缠绵悲凉,有被迫结合互生情愫的美满幸福,有日久生情喜结良缘的完美爱情,当然,也有玩弄感情的情场浪子让人啼笑皆非的种种片段,有受人蛊惑的'叛逆富家女未婚先孕而又所嫁非人的悲凉,有因战争而流离失所惨遭厄运忍受思念之苦甚至命丧黄泉的无奈与哀伤,也有因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放手一搏通过革命减少流亡的承诺与担当……

也许是女生情感一般比较细腻,对书中描述这几对情侣的情感细节最为感兴趣和印象深刻,对在战火中士兵的英勇以及战局的变化也有所了解,但可能对作战策略以及敌我力量的变化和种种变换的战局拿捏和参透的不够透彻,但总体上来说还是认真的通读了一遍,但我感觉有时间的话我还是会拿来读的。

巨人的陨落读书笔记2

刚拿到这套书的时候,我就被封面上的一句话吸引了:“世界是属于勇敢者的,所以世界是属于我的。”我非常好奇这个“我”是谁?他何以如此自信?他又创造了一个怎样的世界呢?于是,我迫不及待地读了起来。

《巨人的陨落》描写了一战前后六个家族的兴衰变化:英国菲茨赫伯特家族、德国冯乌尔里希家族、俄国别斯科夫家、威尔士威廉姆斯家、美国杜瓦家和维亚洛夫家,整个故事从1911年写到1924年,主线人物覆盖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参战国(除了法国),涉及了美西战争、英王五世加冕、一战、十月革命、德皇退位、凡尔赛和约、啤酒馆等一系列历史大事。紧凑的故事情节、复杂的人物关系让人目不暇接,手不释卷。

小说虽然讲述的是一个个虚拟的故事,但书中描写的战争、历史是真实存在的。作者肯福莱特使用了 “虚实结合”写作手法,多条线索并行不悖。在作者建构出的世界中,虚拟的小说主角与真实的历史人物对话、较量、合作、竞争;在小说中,主角们或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了战争、改变了战争,也被战争所改变。跟随着主角们的脚步,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20世纪那段从未真切感受过的历史。

《巨人的陨落》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世纪前的残酷杀戮,繁荣与腐朽共生,热情与冷漠相伴,昔日的权威正统正逐步走向没落,而来自社会底层的新兴力量不断崛起。一个个年轻的生命为了未知的目的走向屠场,无谓的牺牲宝贵的生命。小说中,有一段情节描写特别动人:战争,除了疯狂的进攻,更多的,还有徒劳无益的等待;在休战期间的某个圣诞节,双方的'战士们“全都站在无人区那片弹坑累累的荒地上,但他们并非在作战,而是围成几个小圈子,互相交谈着……他们拿出家人和恋人的照片互相传看,还拿出香烟给对方,想方设法说清楚意思……”其实,人们并不享受战争。正如书中茉黛所说的,在每个国家都是那些反对战争的人被否决。然而在战前像茉黛一样有洞察力的恐怕只是少数,只有经历过这么一场残酷的战争之后,才开始思考如何避免发生的战争。

巨人已陨落,那谁将崛起?无论是代表女性意识觉醒的艾瑟尔、茉黛,还是代表工人阶级、劳苦大众崛起的比利、格雷戈里,他们都积极向上,热情似火,为了个人的命运勇敢地与整个社会的偏见、不公积极抗争,显示出了完全、极致的生命之美,就像一团团红色火焰,照亮了20世纪初黑暗沉寂的天空。时势造英雄。我想,正是有了这些敢为人先、不断抗争的英雄们,历史才有了今天的新面目吧。

是的,未来是属于我们的,我们才是未来!

巨人的陨落读书笔记3

肯·福莱特的世界三部曲《巨人的陨落》《世界的凛冬》《永恒的边缘》,一次遇到打3.9折,九本书也就一百五十元左右,收入囊中,感觉买在了最低价,开心。但并没有准备马上看,九本实在太费时间,得在一个闲的时候再看。上周五晚上手机下水游了个泳,起来就头晕眼花,心力衰竭,尽力抢救后不幸退位。为了纪念它的退位,三天后才买新的(懒还找借口,不想去逛)。在家太无聊,就拿了一本出来打发时间,就这样入坑,并献上了膝盖。本来以为推荐言过其实了,尤其书封,什么平均三个通宵读完,哼~~~其实真的不夸张,我反正一天一本半的速度,没通宵,我看的比较慢,两天就把第一部翻完了。忍不住的又想去翻第二部,五天时间应该是看得完的。每一页都有故事发生,情不自禁的要读下去。虚构的人物,真实事件和历史人物完美融合,通过几个不同国家不同阶级不同制度的五个家族的.沉浮把第一次世界大战格局讲清楚太不容易了。多线叙事,各国政治、战事、情事、人性、战争信手拈来。可以说肯大叔完全是在织毛衣呀,不过不会乱,看似多线,但正如织毛衣一样实际是一线成衣,的确织了一件漂亮的毛衣,让人爱不释手。他的小说出版前,都会请历史学家审读书稿,绝不容许出现任何史实错误。所以学生读也是极好的,毕竟帝国陨落,民主崛起,真爱无敌比历史书来的精彩有趣多了,看小说的同时也了解了很多历史,让人忍不住同这个世纪的人一起在战火硝烟中同命运同呼吸,看完感觉从100年前一直活过来的,燃。

这部书里喜欢的的人物也挺多,沃尔特、茉黛、艾瑟尔、比利、格雷戈里。沃尔特和茉黛的爱情;茉黛和艾瑟尔为女性的权利而奋斗;比利和格雷戈里勇敢、坚韧、充满智慧。格雷戈里有句让我印象深刻的话:孩子的成长就像是一场革命。你可以让它诞生,但你无法控制它的最终结果。

巨人并未陨落,勇敢者成为了新的巨人。而这份勇气属于每一个人的,属于每一个渴望个人之我超越社会之我的——世界是属于勇敢者的,所以世界是属于我的。

巨人的陨落读书笔记4

肯·福莱特的世界三部曲–《巨人的陨落》《世界的凛冬》《永恒的边缘》,一次遇到打3.9折,九本书也就一百五十元左右,收入囊中,感觉买在了最低价,开心。但并没有准备马上看,九本实在太费时间,得在一个闲的时候再看。上周五晚上手机下水游了个泳,起来就头晕眼花,心力衰竭,尽力抢救后不幸退位。为了纪念它的退位,三天后才买新的(懒还找借口,不想去逛)。在家太无聊,就拿了一本出来打发时间,就这样入坑,并献上了膝盖。本来以为推荐言过其实了,尤其书封,什么平均三个通宵读完,哼~~~其实真的不夸张,我反正一天一本半的速度,没通宵,我看的比较慢,两天就把第一部翻完了。忍不住的又想去翻第二部,五天时间应该是看得完的。每一页都有故事发生,情不自禁的要读下去。虚构的人物,真实事件和历史人物完美融合,通过几个不同国家不同阶级不同制度的五个家族的沉浮把第一次世界大战格局讲清楚太不容易了。多线叙事,各国政治、战事、情事、人性、战争信手拈来。可以说肯大叔完全是在织毛衣呀,不过不会乱,看似多线,但正如 ……此处隐藏7122个字……

十天看完《巨人的陨落》这套世纪三部曲第一部。

拿到书的时候完全不知道这套书要讲啥,是小西瓜爸爸618买考试用书凑单给我买的。我也并没有看任何的书评和简介就开始阅读。

当然,我没有像封面写的那样三个通宵就看完,前前后后总共用了十天才看完。

刚刚看到网上用12个字评论这部书:帝国衰落、英雄崛起、真爱无敌。

说的太贴切了,讲述英国、俄国、德国、奥地利、法国、美国、威尔士,几个国家的政变,以及六个不同家族之间的.连结的故事。

巨大的情感纽带把这些人紧密连结在一起,真实的还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各国以及各党派分争,以及在战争中牺牲的几千万士兵。

这些,都牵引我继续往后读,想知道战争什么时候结束,想知道我关心的那几个人是否还活着,战争让人紧张,作者在文中加了很多放松心情的动作,时不时有个啪啪啪缓解战争带来的紧张感。

文中的女人们,独立,聪慧,虽然有过犯错,最后却都过上了理想的生活(作者肯福莱特对女人很包容,把她们写得很好),虽然在20世纪那个时代男女很不平等。

看完整套书,会心的笑了,故事有残暴有温暖,我记住更多的是温暖,战争中的英雄,为爱坚持的人。

巨人的陨落读书笔记15

远古人类有个好习惯,他们特别爱听故事,所以超爱会讲故事的人。

谁故事讲得妙,就可以不用亲自去野外打猎找吃的,舒舒服服待在洞里,其他人会奉养他,把他养得肥肥的,一天又一天,那个人只需要做一件事,就是在饭前讲故事,但如果哪天故事没讲好,他就会成为大家的晚餐。

看《巨人的陨落》时,突然想起这个小典故来,会心一笑——要把肯大叔端上餐桌绝非易事。

从1978年他的小说处女作《风暴岛》(也译作《针眼》)一鸣惊人之后,近四十年间,他伏案写出的20部小说,本本畅销,没有一部搞砸了的。

从创作水准上来说,肯大叔比在国内大红大紫的东野圭吾更稳定,尤其可贵的是,作品水准稳中有升,他真的是个非常爱惜羽毛的畅销书作家,仅仅是每部小说出版前都要找史学家勘误这一点,就足够让人肃然起敬了。

让他拿了爱伦坡奖的《风暴岛》确实好看,讲故事的技巧高超,总有各种让人揪心的小高潮、小转折,这个是肯大叔最大的优点,但不足也明显——间谍男主角本来很冷酷、很专业,但后半部分泄了气,各种表现失常,为什么他运气就突然那么糟糕了呢?居然被一个女人兼外行结束了性命,说实话,看得不太服气。

也可能因为我看的第一本肯福莱特是被严峰老师大赞的《圣殿春秋》,起点略高。

然后,不得不好好讲一讲《巨人的陨落》了,肯大叔最新的作品“世纪三部曲”的首部曲,美国亚马逊四星半好评,六千多条读者评论几乎一边倒地夸好看、恨不能一口气读完,即使打了三星的,也不忘夸一句“Good story”。

我第一遍看的是Kindle英文原版,在晚高峰的地铁里,一页页地翻,浑然不觉自己已经坐过站了,本来应该在徐家汇下的,结果直接坐到了浦东三林,察觉过来是因为那趟地铁终点站就是三林,广播通知所有乘客下车,车厢里的灯齐刷刷暗了——感觉自己瞬间穿越进了《午夜食人列车》。

然后赶紧到对面,重新坐回徐家汇去,返程虽然还在看书,但比较警醒,到了徐家汇就下了,上楼换乘其他线路,顺利上车,长舒一口气,又安安心心地继续看书,灵魂出窍前突然一耳朵听到报站——什么鬼啊,居然坐反了方向,南辕北辙。

如果这趟地铁绕地球一周的话,我大概可以一直坐着等它带我绕回家。

然而,并没有。

我只能再次下车上车,忧伤地提醒自己别再看书了,要专心坐地铁……可是,忍不住。

就是忍不住,想知道后面那一页发生了什么,忍不住好奇这么厚的一本超级大书我可以花多久看完——非常不可思议,等意识到自己看得很快时,已经过了300多页了。

那天,原本一小时的路程,我颠来倒去,整整花了三个小时才到家。

躺床上后深刻反省,觉得不能怪我,因为那段路途中,情节刚好进展到时髦的英国女伯爵茉黛和帅气的德国军官沃尔特,像打怪升级一样克服重重阻碍,要在一起,一定要在一起!故事讲得很高级,他们两个人都属于彼此生长环境中的异类。

尤其是贵族大小姐茉黛,他亲哥哥是英国排名第九的富豪,一家人明明处在食物链顶端,她却偏偏同情被啃得渣都不剩的底层,因为身为女性,“茉黛怨恨最深的事情就是自己没有受过教育……这就是她后来支持妇女参政的.原因:她明白如果女性不能拥有投票权,那么女孩子将永远无法受到体面的正规教育。

她经常沉思默想,琢磨女人为什么要结婚。

她们将自己一辈子束缚在苦役之中,终究能够换来什么?”当上述的个人觉醒,放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宏大背景下时,那种震撼,真的是一阵阵地起鸡皮疙瘩。

书里有个场景让我印象特别深,列宁,嗯,就是那个列宁,他从狭小的火车车厢里走出来,故事中另一个重要的虚构人物——像雷神一样有个拖油瓶弟弟的好大哥格雷戈里,紧跟在列宁身后,他们一小撮人,正准备去俄国闹革命,兴奋、紧张和不安都有,出站一看,呆了,广场上乌泱泱的人,都是来迎接列宁的,格雷戈里被震住了,欢腾的人群瞬间将他包围,一个大远景,渺小的个体就这样汇入了历史的长河,虚构和真实不分彼此。

完全没料到自己会看得这么顺畅,1000多页的大部头,周末从早上7点歪在床上的随便翻翻,到中午12点多饿着肚子憋着尿仍然不肯放下书的各种欲罢不能,过瘾。

上一次让我有这种感觉,是大学的时候看金庸,不管是主修课还是选修课,都要揣一本三联出的金庸系列口袋书,偷偷摸摸地夹在课本里,头也不抬地看整整45分钟,又45分钟,以及更多的45分钟。

肯福莱特其实跟金庸很像,他在欧美出版界的地位绝不逊于金庸在中国的影响力,而且他们都是那种肚子里装满真材实料但绝不以此刁难读者寻找古怪存在感的好作家。

有些作家写东西,会追求深刻,写内心的痛苦和挣扎,好吧,我年少轻狂时特别爱买这样的书,比如卡夫卡、伍尔夫、昆德拉,巴拉巴拉。

他们最不好的一点就是,不带着我们一起玩。

我每次都是追着他们的屁股跑,好累。

金庸爷爷不会这样,他很和善,明明博古通今,创造了一个博大精深的武侠世界,但凡是识字的人都能在书里看出滋味来,还可以与人分享那一点心得感悟,所以很多人爱金庸。

肯爷爷也是如此。

写作前翻阅的资料堆得比山高,把他埋在里面都够够的了(我恶毒了~),可写出来的东西,他自己说,是通俗小说。

明明写的是虚构文学,可每次都会找历史专家来审阅书稿,确保没有史实错误。

对自己要求严苛,但从不要求他的读者也必须具备一二三四五等条件才能看懂或喜欢他的书。

有一种好东西叫深入浅出。

这个标准应该多多用来衡量我们现在的文学读物。

书是需要被阅读的,只有被越多人阅读,才越有可能成为一部伟大的作品。

正如鞋子必须得穿上脚才有价值,一双打脚的鞋子当然还是鞋子,但你愿意承认这是一双好鞋吗?

《巨人的陨落读书笔记.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