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用】水教案范文集锦9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水教案9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水教案 篇1【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
2、对周总理和人民心连心有一定的认识,对傣族人民的泼水节有初步感受。
【教学重点】
朗读感悟。
【教学准备】
课件、挂图、音乐《爱我中华》、收集关于周总理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出示课件:泼水节的画面。
你看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感受?指名说。
是的,你们看到的是居住在美丽的西双版纳的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傣族人民最盛大的节日──泼水节。每当泼水节到来时,傣族人民就载歌载舞地庆祝节日。今天我们再来感受傣族人民是怎样和敬爱的周总理过泼水节的。
二、读课文,了解人们用怎样的方式欢迎周总理的
1、生自读第三自然段。
2、指名读,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3、人们如此的喜欢周总理,他们是用什么样的方式迎接总理的,谁来把第三自然段的相关词语找出来告诉大家并加以理解?
(四面八方、一条条、一串串、欢呼)
4、多么令人感动的场面啊!大家赶快读读吧。
5、读后,你一定想问:
周总理为什么会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知道有关周总理的故事吗?谁来给大家讲讲?
6、指名说关于周总理的故事。
7、听了这么多的故事,你认为总理是个怎样的人?你希望见到他吗?
8、指名说出对周总理的认识。
9、是的,傣族人民此时的心情和我们一样,也非常的想见到周总理,他们用自己所特有的方式迎接总理的到来,他们是那样的激动。此时,我们的心情和他们一样,让我们一起大声的、有感情的`读读吧!
10、生自读第三段。
11、师生交替读,重点指导最后一句话:周总理来了!。
三、看图指导朗读第4~5自然段
1、瞧!傣族人民期盼以久的总理真的来到了人群中,你看到了什么?
2、指名说。
(穿着、表情、动作、人物的心理活动)
3、大家观察的真仔细,我们来看看书中是怎样描写的?
4、自读4、5自然段。
5、师:刚才在读的过程中,我发现同学们读的非常投入,但是从你们的面布表情中告诉我,你们还有疑虑,能告诉我吗?
6、生提出不懂的问题,师生共同解决。
7、老师也有不懂的问题想请你们帮助解答,书上有欢乐的鼓点在那种场面可能还会有欢乐的什么呢?地毯的真正含义又是什么呢?
8、指名说。
9、问题解决了,我相信同学们会读的更好。
10、齐读第4~5自然段。
11、师领读,生模仿总理做泼水的动作,想想他们会说些什么?并指名说一说。
12、男生读女生作动作,女生读男生作动作。
四、指导读课文6~8自然段
1、多么热闹、多么难忘的场面啊!让我们继续往下学习,看看下面三段与前面几段有什么不同?
2、生自读最后三段。
3、指名说我的发现:
三段都是感叹句。
4、谁来读一读?指名读。
5、生评价,说说感叹句怎样读?为什么?
6、分组比赛读。
五、拓展
1、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句话,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今天,我们共同感受到了傣族人民与总理的深厚友谊,那份友谊是那么的刻骨铭心。你一定感慨万千,快吧你的心理话对大家说说吧?
2、你还收集了哪些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赶快告诉大家。
水教案 篇2教学目标:
1、认识八个生字,学会九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那一部分。
3、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
1、学会九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那一部分。
教学难点:
1、“瓦”、“脆”的记忆和书写。
2、培养学生 主动帮助别人的意识。
教学用具:
生字词卡片,媒体资源:视频《泉水》,动画《泉水:生字学习》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自读识字
1.导入新课
春天里,泉水唱着欢快的歌儿流进小池,流过平地,流到果园,穿过山谷,它给别人带来了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板书并齐读课题。
2、自读课文。利用视频《泉水》进行听读,要求:读准字音,划出生字词多读几遍。
二、合作交流
1卡片认读生字:哦、股、缝、罐、塔、杜、鹃、脆
自读、齐读、指名读
注:“哦”的音是“”,不是“w”;脆的音是“cuì”,不是“chuì”
2、自读课文。要求:勾出自己喜欢的词语并读一读。(先自读再小组互读)
3、指读课文,想想泉水都流过了那些地方?
随机板书:山腰、平果园、山谷)
三、品读领悟
选你最喜欢的段读读,说说你为什么喜欢。
1、学生汇报交流
2、在学生的回答中指导读好泉水说的四句话:
(1)泉水(高兴地)说:“来吧,来吧!我的水很多很多,山上有一座天然水塔。”
(2)泉水(快乐地)说:“照吧,照吧!我的'水很清很清,像一面明亮的大镜子。”
(3)泉水(愉快地)说:“喝吧,喝吧!我的水很甜很甜,喝饱了,你们能结出
更大更甜的果子。”
(4)泉水(兴奋地)说:“唱吧,唱吧!我的琴声很美很美,正好为你清脆的歌声伴奏。”
3、引读二、三、四、五自然段。
4、学生选读二、三、四、五自然段。(方式:自读、挑战读。)
5、学生选背二、三、四、五自然段。
6、这股泉水是从那里来的呢?指导读好第一自然段,重点指导读好“冲出来”。
7、读好六、七两个自然段。(方式:跑呀,跑呀做重点指导。问:泉水要流到那里去?你从那里看出来的?读一读。)
8、通读全文。
9、小组读课文,讨论:泉水快乐吗?为什么?
第二课时
四、巩固练习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根据课文内容连线:
……此处隐藏6329个字……亲为了这一小勺水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她还怎么做?生:扇风。
师:我们再来看这段话。从母亲给我们扇风这个动作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感受到母亲很爱我们,想让我们感到快乐。
师:一个懂得感恩的孩子,不但体会到母亲对水的珍爱,还体会到母亲对我们的关爱。再读,把这两层感受读出来。
(生读)
师:还有其他感受深的地方吗?
生:一缕水的气息扑面而来,我倒抽了一口凉气。水是没有味道的,可是对我们这些缺少水的孩子来说,水是无比香甜的。
师:这感受真深刻。
生:还有,因为我们忙碌一天之后,是非常需要水的,所以我们感觉水是非常甜的。
师:她是用心在读课文啊!
生:“母亲用一把大锁锁住了水窖,也锁住了我们对水的渴望。”我的感受是:这句话表达了母亲对水的珍爱,也表达了水的无比珍贵。
师:好,说得好。
生:我感受深的地方还有:放在她腰带上的那把钥匙,是象征了权威、幸福和痛快,“权威”说明水是珍贵的。
生:像一条小溪流,可以看出我们很高兴。
师:是啊,一勺水要给四兄弟洗澡,但是带给我们的感觉却像小溪流。
生:知足者常乐。
师:哪怕是一点点水,他们都感到很满足,感觉像是小溪。
生:如果是我们洗澡,不会那么痛快,这反衬出他们那里水的可贵。
生:一勺水,却给我们带来快乐。
师:(出示文字:在水的滑动中,我听得到每个毛孔张开嘴巴的吸吮声,我感觉得到血管里血的流动在加快)从这段文字中你又感受到什么?
生:明明不可能听到毛孔的吸吮声,但是我感到这种感觉很舒服,是一种久违了的感受。作者在这里用了联想。
师:会不会听到声音?
生:不会。
师:但是作者分明听了,应该怎样读出来?
(生读)
师:血的流动在加快,要把这种快乐、幸福迅速传遍全身。再读。
(生再读)
师:(屏幕出示)接着读这句。
(生读:水,不多不少,在抚摸过全身的每一寸皮肤后,刚好能够润湿脚板,地上几乎没有一滴被浪费掉的水。)
师:水,不多不少,哪些地方写了“不多”?
生:没有一滴被浪费掉。
生:抚摸过全身的每一寸皮肤。
师:每一寸皮肤都浇到了,少不少?一勺水不少,母亲的技术多高超啊!又“刚刚能够润湿脚板”,真是不多不少,多么美妙啊!再读。
(生再读:水不多不少……)
师:(板书:美妙)我们静下心来,闭上眼睛,现在已经站在母亲的面前。
(在音乐声中,老师描述“淋浴”的美妙过程。)
师:自己再来默读体验,不出声,细细地品尝。
(生默读)
师:请同学到前面来读。
生1:配乐朗读。
师:她是在用心朗读,掌声送给她。
(评析:《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引导学生“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这几个环节的着力点,就是放在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提升学生阅读感悟“境界”上的。)
四、 “物力”有限——珍惜拥有
师:缺水苦,可作者为什么重点写水带来的“乐”?
生:这样一种强烈的对比,更让我们感受到水对村民来说是异常珍贵的。
生:更让我们懂得要珍惜水资源,这是一种反衬的写作方法。
(教给学生写作的一些基本的表达方法,这也是阅读教学的目标之一。)
师:我们生活的世界,除了拥有水资源,还拥有什么?
(生答:土地、矿产、森林、海洋、童年、朋友、亲人)
师:拥有这些宝贵资源的时候,我们有没有想到过珍惜?
生:我们平时用水几乎毫无节制,应该节约用水。
生:和作者相比,和缺水地区的人相比,我们用水毫无困难,我感到无比幸福。
生:我觉得我们应该共同行动起来,节约资源,保护资源。
师:说说你有哪些保护资源的好主意。
生:注意保护环境;不要奢侈浪费。
(评析:此时学生的情感被激发出来了,他们有话要说,要表达自己心中的一份感动。只要是同文本交流,与文本、生活结合的感受,就是一种学习后的可贵收获。)
师:我们想说的话可以这样概括为:有莫忘缺时。
(生练习说上面的话)
水教案 篇9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前一课我们了解了一年中气温的变化,谁来说说,一年中的气温是怎样变化的?(学生回答)
2、是啊,进入冬天,天气就变得寒冷了,你有没有发现,我们周围的水发生了什么变化?(水结冰了)。
3、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水结冰”这个问题。
二、课堂探究
(一)认识水的三种形态
1、冰和水是什么关系?它们各是什么状态?
2、除了这两种状态,你知道水还有哪种状态?(气态)水的气态是什么?
(二)模拟霜的形成
1、冬天的早晨,我们时常在屋顶上、树叶上看见一层白白的霜,霜是怎么形成的呢?谁来谈谈自己的想法?(学生谈)
2、分组完成实验。
(1)分组阅读实验方法。
(2)观察分析:搪瓷杯的外面有没有水?
(3)分组实验,观察冰的外壁有什么现象发生?用手摸摸,它是什么状态的?
3、汇报交流
4、引导分析霜的形成原因
①霜是由水变成的吗?为什么?
②它是在什么条件下形成的?
5、用自己的话说说实验中霜是怎样形成的?
6、大自然中的霜是怎样形成的?
7、阅读文中文字、了解水的特点。
(三)认识水的三态变化
1、当水和水蒸气遇到0℃以下的低温时,就会变成固态的冰,那么固态的冰会不会发生状态变化呢?它是在什么条件下变化的?
2、学生互相交流。
3、提问:冬天挂在外面的衣服结冰变硬后,过几天,衣服就变干了。衣服上的冰没有变成水,那么,它到哪儿去了呢?
4、学生讨论、交流。
5、小结:冰在受热的.条件下,可以变成水和水蒸气。
6、出示水的三态变化图。
7、学生在书上完成水的三态变化图。
8、指名在黑板上完成。
9、师生共同评价。
(四)了解其他物体的形态变化
1、水的三态能发生变化,那么你还知道哪些物体也有像水这样的形态变化呢?
2、学生交流。
三、拓展研究
1、我们学习了水的三态变化,你能否运用学过的知识解释一下雪是怎样形成的?
2、关于水的三态变化,你还想研究什么问题?(学生提问题)
3、指导学生筛选问题,设计方案。
4、课外作业:分小组对所选择的问题进行课外探究,作好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