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关小学数学教案范文锦集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教案 篇1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演示设疑:两支铅笔落在地上,可能会形成什么样的图形?(教师两只手各拿一支铅笔,同时松手,两支铅笔落在讲桌后面,不让学生看到落地后的情形)
2.尝试探究:先独立思考,用小棒摆一摆;再在小组内交流,由组长组织大家把不同的摆法放在展示板上。
(教师巡视,并参与讨论)
3.展示分享:
(1)展示其中一个小组的展示板。
(2)讨论:除了展示板上的这几种情况,其他小组还有补充吗?
得出结论:把小棒的位置稍微变动一下,就成了不同的图形,情况有很多种。
教师从中选取几个有代表性的图形并画下来,作为研究的对象。
设计意图:通过对两支铅笔落在地上,可能会形成什么样的图形的探究,初步感知同一平面中两条直线存在相交、不相交的两种可能。
二、分类比较,掌握特征
(一)图形分类。
课件出示:
1.尝试把老师画在黑板上的图形进行分类。
要求说出:怎样分?为什么这样分?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和同组小伙伴互相交流,请组长归纳小组的观点并汇报。
可能出现:
生:①和④是一类,因为它们是交叉的,②和③是一类,它们没有交叉。
生:①②③是一类,因为线是斜的,④的两条线是横平竖直的,可以单独是一类。
(学生如有交叉这样的说法,引导表述为数学语言相交,并说明相交的一点是交点)
设计意图:通过对这四幅图的分夹,学生对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由于没有分类标准的限制,孩子们的想象任意驰骋。
2.把铅笔想象成直线,再次分类。
引导:生活中很多物体是线段,像刚才我们研究的小棒、铅笔,假如把线段两端无限延长就成为了直线,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假如把这几幅图中的直线无限延长,又该怎样分类呢?
生:①和④是一类,因为它们已经相交;③是一类,因为这两条线延长后肯定相交;②是一类,因为图形的两条线无论怎样延长都不会相交
生:①③④是一类,无限延长后它们会相交;②则无点;而②号图形中的两条线无论怎么延长都不会相交。
揭示:研究两条直线位置关系不仅要看表面现象,更要注重实质。
生:③号图形中的两条线延长后会相交,有一个交点;而②号图形中的两条线无论怎么延长都不会相交。
设计意图:当直线的特点赋予其中,这几幅图的分类则有了明确的指向,学生的思考自然指向相交和不相交。
3.得出结论。
在同一个平面内,两条直线有相交和不相交两种可能。
(二)认识平行。
1.介绍: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其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平行线。
板书:互相平行 平行线
说一说这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阅读课本第39页,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介绍平行。
2.我们每天都和平行线打交道,说说哪些物体或图形的边是互相平行的。
教师适时出示:
3.强调同一平面。
教师出示一个长方体,请学生在长方体上找平行线。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不在同一个平面内也不相交的两条线,提问:这两条线是互相平行吗?
得出结沦:研究平行线要在同一平面内。
4.判断:哪几组线互相平行?哪几组线不是平行线,为什么?
(三)认识垂直。
以下三幅图,老师已将它们分类,认真看、仔细想!老师是按照怎样的标准进行分类的?静思后小组内交流。
启发:两条直线相交,形成了几个角?这几个角有特点吗?(用三角板的直角验证图④中的直角)
1.得出结论。两条直线不仅相交而且形成了直角,数学上是怎样描述的?看书第42页。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互相垂直、垂线。
2.互相说说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3.练一练:你能找到哪些物体的边是互相垂直的?
设计意图:在动手摆两支铅笔的'位置、图形的分类等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教学平行线垂线。采用学生看书自学、在实物图片上找、判断等方法,学生的感性认识得到强化,从而逐步认识互相垂直和互相平行的特征。
4.判断:哪组线是互相垂直的?哪组不是?为什么?
三、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一)找生活中的垂直和平行。
引导:我们天天都在和垂线与平行线打交道。你们看书本封面相邻的两边是互相垂直的,相对的两边是互相平行的。同学们想一想、找一找,身边还有哪些物体的边是互相垂直的,哪些物体的边是互相平行的,找到后快快把你的发现告诉同组的同学。
(二)下列图形上有几组平行线和垂线?
( )组平行线( )组平行线( )组平行线
( )组垂线 ( )组垂线 ( )组垂线
(三)折纸:你能折出有平行线和垂线的图形吗?
1.引导:同学们在平面图形上和生活中找到了很多组平行线和垂线,那要是给每个同学一张不规则纸,你们能动手折一折,折出具有垂线与平行线的图形吗?
2.展示分享。
四、反馈评价,全课总结
同学们,你觉得这节课里你表现得怎样?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小学数学教案 篇2教学内容:人教版第九册第三单元的《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数学教案-三角形面积。
教学目的:(一)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求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二)通过学生动手拼摆,渗透旋转、平移的数学思想,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推导公式,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准备:用纸皮剪好的两个完全相同的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提问: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谁能说说它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的?你知道它是通过什么方法推导出来的?
二、导入新课:
你们看,(屏幕出示三个三角形)这些是什么图形?那谁来说说看,哪个三角大?哪个三角小?(到底哪个大,哪个小呢?)要比较它们的大小,必须要知道这三个三角形的面积。那可以用什么方法知道这三个三角形的面积呢 ……此处隐藏790个字……的物体。它的制作需要一定的材料(出示一个茶叶盒)请同学们想一想,要“制作这样一个茶叶盒需要多少材料”,实际上是在求圆柱的什么?(边演示边讲解)
生成原理
(1)介绍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和表面积
师生活动:要求“制作茶叶盒所需的材料”实际上是求圆柱的侧面积和两个底面面积(边演示边说),我们把圆柱侧面的面积叫做圆柱的侧面积,把圆柱底面的面积叫做圆柱的底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的面积叫做圆柱的'表面积。
(2)创疑激趣
师:我们知道,圆柱的底面是圆,我们已经掌握了圆的面积,可是圆柱的侧面是一个曲面,我们又该怎么求它的面积呢?
(3)小组合作交流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能不能把圆柱的侧面转化成所学过的图形来求侧面积?(小组合作探究结合上节课所学的知识和圆柱的特征研究)ppt展示 小组汇报:圆柱的侧面积就等于长方形的面积,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的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因此圆柱的侧面积也就等于圆柱的底面周长乘以高。
(4)学会计算圆柱的表面积
师:我们已经会求圆柱的侧面积,那圆柱的表面积呢?(让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求表面积的算式,并板书课题“圆柱的表面积”)
师生活动:用字母表示侧面积和底面积的话,该如何表示圆柱的表面积。
深化原理
圆柱的表面积是圆柱的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面积之和。如果圆柱只有一个底面,它的表面积则是侧面积和一个底面积之和。如水桶。
应用原理
如果给圆柱形笔筒侧面裹一层彩纸,笔筒底面半径是5cm,高是10cm。那么想想得准备多少彩纸?
课堂小结
师:今天收获了哪些知识?能不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制作一个常用的学习用品?能否设计一个笔筒?在设计过程中需要解决哪些问题?
生:测量、确定笔筒的大小
师:如何确定?
生:确定底面半径,还有笔筒的高
师:课后利用所学知识给自己设计一个笔筒,并做一下“做一做”。
5.板书设计
6.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教案 篇4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讨论,让学生在认识圆的基础上认识球的特征,了解球的各部分名称,发展空间想像能力。
2.通过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学习,增强学生的研究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前阶段学校搞泥塑大赛,同学们都踊跃参加了。泥塑有个基本功,就是要把橡皮泥搓成小球。你能吗?拿出橡皮泥,看谁搓得标准、美观。相机揭示课题。
评析:
学生通过动手活动,创造了感兴趣的、有结构的观察材料,使探究活动更直接有效。同时也唤起学生更直接的生活经验,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
二、自主探究
1.分小组学习。先让学生畅所欲言,谈谈自己想了解球的哪些知识。然后请同学们充分发挥想像力,通过切割、观察、讨论,自主认识关于球的一些知识。
评析:
这里不再是教师手拿学具按部就班的讲解,而是学生利用搓好的球和其他实物、学具带着问题自主求知。课堂是开放的,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始终处于核心地位,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人。
2.学生交流。主要解决以下问题:
(1)名称:球面,球心(o),半径(r),直径(d)。
(2)特征:球面是曲面;在同一个球里,有无数条半径,长度都相等;有无数条直径,长度也都相等;直径是半径的2倍,半径是直径的1/2 等等。
评析:
这种设计具有较强的灵活性。教学过程是个动态的过程,不可能完全按事先设计好的程序进行。教学中,学生能说的教师决不包办代替,当学生回答得不完整时,教师可做适当的点拨或补充。
3.归纳整理。同学们将刚才研究的知识写在纸上,并请两位学生到讲台前交流。
评析: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学习行为不是对教师所授予的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依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所做的主动建构。通过归纳,学生将学到的新知识纳入到已有的知识经验中去,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4.质疑问难。
下面的问题如果学生提出,则灵活解决。如无学生提出,前两个问题教师可直接提出:
(1)怎样测量一个球的.直径?如何证明一个球的直径都相等?(先让学生说方法,引导学生用两块木板夹住演示)
(2)球与圆有什么联系与区别?(先讨论,再交流)
(3)如有学生提出表面积、体积问题,则引导:现在解决这个问题难度还很大,回去可以查阅有关资料,看球的表面积和体积公式是什么。
三、巩固练习
1.看书并完成第19页做一做第2题。
2.地球的赤道大约是一个半径6400千米的圆。如果有一根长比赤道的周长多1米的铁丝围成一个与赤道是同一圆心的圆,那么,你的拳头能否从赤道与铁丝的空隙处穿过?
先让学生猜一猜,可让听课教师也参与。再让学生说解答方法。全班计算。如有时间可改成木星(赤道半径71400千米)等,让学生推理得出结论,
评析:
新课程强调创造性和开放性思维的培养。开放题的设计,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中创新精神得到培养。
小学数学教案 篇5教学目标:
基础性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含有三个已知条件的两步应用题的 解题思路,掌握求比两个数的和多(少)几的应用题 结构。
2、掌握用线段示意图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培养学生观 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发展性目标:
1、向学生渗透事物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观点, 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2、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意识。
教学重点:
分析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
分析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
教学准备:多媒体软件一套,卡片10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为了庆祝十六大的.召开,三一班同学做了一些美丽的花来表达自己喜悦的心情。(多媒体出示黄花,紫花图)今天的课就从这些花说起。
1、根据题意,自编应用题。
2、质疑:根据黄花、紫花的朵数,能求出红花的朵数吗?
学生积极讨论:进一步提问,为什么不能求出红花的朵数?必须要告诉什么(再次讨论)。
二、分析解答应用题例1,了解两步应用题特点。
1、学生自由读题,同桌两位同学互说题意。
2、检查理解题意情况。
3、学习用线段示意图分析数量关系;小组讨论组内画出线段示意图。多媒体演示线段图,验证学生的画法。
4、根据图意,列出算式。
找出关键句,明确要求红花有多少朵?必须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学生试做,教师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