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华)中班科学教案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班科学教案1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班科学教案 篇1【活动目标】
1、了解光的反射现象,会改变镜子的角度,让光往不同的方向反射。
2、能用语言表述自己的探索过程和发现,体验探索的乐趣。
3、知道生活中有些物品也能发射光。
【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幼儿已玩过“踩影子”的游戏。
2、物质准备:
(1)每人一面平面镜(大小形状各异)。
(2)若干可以反光的物品,如:不锈钢拉链、调羹、茶杯、脸盆、光盘、手表等各种表面光亮的金属或玻璃物品。若干不能反光的物品,如:书、粗糙的石头、衣服等。
(3)用即时贴剪出飞机、花、小鸟等镂空图案,并贴到部分镜面上;水彩笔等。
3、时间安排:阳光灿烂的日子。
【活动建议】
(一)请配班老师持镜子从户外反射阳光到室内,鼓励幼儿寻找亮光,引出活动主题。
根据需要可做以下提问:亮光是从哪儿来的?它是怎么进来的?
小结:亮光是从外面来的,是镜子反射的太阳的光。
(二)引导幼儿探索镜子反光的现象。
1、请幼儿手持镜子到户外,自由探索如何将光反射进活动室。
2、引导幼儿交流讨论:你是怎样将太阳光反射到活动室的?并做一做。
请没做成功的小朋友演示一下是如何做的,并找出不成功的原因。
小结:只有镜面对着阳光才会反光,没有阳光照在镜子上就不能形成光斑。
3、请幼儿交流:在反射光的'过程中,还有什么发现,如反射进活动室的光是怎样的?它会不会移动?是怎样移动的?你能把光照在你想照的地方吗?你是怎样做的?
小结:反射的光大小形状是不一样的,改变镜子的角度,光会来回移动,它的方向也变了。
4、请幼儿再次操作,并相互交流经验。
(三)引导幼儿探索还有哪些东西能反射光?
1、鼓励幼儿结合生活经验说一说,还有什么东西也可以象镜子一样在太阳光下能反射光?
2、请幼儿选择提供的其他材料,自由探索哪些东西也能反射光?
3、鼓励幼儿探索这些反射出的光有什么不同?
小结:能反射光的东西都是亮亮的,都能照见人;亮度强的物体,反射的光的亮度也强;小的东西反射出的光也小;不锈钢茶杯、脸盆反射的光是一圈一圈的;有图案或文字的镜子反射出的光也有图案或文字。。。
(四)玩游戏“捕光捉影”。
1、出示帖有飞机镂空图案的镜子,让幼儿猜猜会反射出什么。
2、教师介绍游戏玩法:两人一组,一幼儿手持飞机镂空图案的镜子,用镜子反射到墙面上的光追逐、“轰炸”另一幼儿用平面镜反射到墙面上的光,覆盖一次得1分,几分钟后幼儿互换镜子,游戏继续进行,覆盖次数多的为胜。
3、师幼一起玩游戏“捕光捉影”。
【活动延伸】
1、将手电筒、各种镜子投放到发现区,鼓励幼儿继续探索光的反射现象。
2、家长、教师等引导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观察、收集其他可以反射光的物品,了解生活中或自然界里光的反射现象。
【活动反思】
这是在日常生活中捕捉教育契机,发现隐含的教育价值随即生成的活动,由于是幼儿感兴趣的话题,再加上整个活动过程充分让幼儿动手、动脑、动嘴,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非常高,活动效果很好,圆满的完成了活动目标。
中班科学教案 篇2设计思路: 本活动源自《奇妙的蛋》主题。在进行该活动时,《奇妙的蛋》主题的开展处于主题结束即最后的阶段。在前面的小主题中,我们和孩子们一起认识了各种各样的蛋,分辨了真假蛋宝宝,还一起分享了茶叶蛋、小卤蛋、红蛋等,孩子们对蛋充满了无限的热情和新奇感,针对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我组织了这次活动,在组织形式上,我考虑到中班幼儿的年龄和学习特点,尝试了用故事、幻灯、小实验有机结合的形式来开展。
幼儿科学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激发幼儿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认知兴趣和探索欲望。因此在预设教育目标时,我首先想到的是如何去激发幼儿对生活中一些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的兴趣:让孩子们和蛋玩游戏,激发幼儿探索鸡蛋在清水中加入一定量盐后浮起来的现象,从中体验到探索发现的乐趣。
活动目标: 1、培养科学探索的好奇心,体验探索发现的乐趣。
2、初步了解在清水中加入足够的盐可以使鸡蛋浮起来。
活动准备: 1、实物:鸡蛋人手一个、盐若干
2、矿泉水瓶人手一个(瓶头已剪去)、勺子、筷子、抹布、纪录表。
活动过程: 一、边看幻灯,边引出故事情节
师:"鸡妈妈家新造了房子要请客,一大早,鸡妈妈就带着蛋宝宝一块儿去买东西,它们买了青菜、萝卜、盐,可当鸡妈妈用篮子装好东西准备回家时,发现蛋宝宝不见了,鸡妈妈着急地到处找,找呀找,发现蛋宝宝掉进了一个深深的水沟里,鸡妈妈急的大叫:怎么办呢?
(评析:生动形象的画面一下子吸引住了孩子的目光,教师以"蛋宝宝掉进水沟"为悬念,把孩子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孩子们也身临其境似的大喊:"蛋宝宝、蛋宝宝掉水里了,快救救它!")
二、请幼儿帮鸡妈妈想办法,交流自己的想法
(评析:孩子们的办法很多,有的幼儿认为让鸡妈妈去拉蛋宝宝,有的幼儿说用绳子绑,还有的.说让船来救……孩子们讨论的非常热烈,但孩子们的办法都被同伴一一否定了。没有一个孩子的办法被认为可行的,此时,活动陷入了僵局。)
三、继续出示幻灯画面,探讨鸡妈妈的办法
师:"让我们来看看鸡妈妈想了一个什么办法?原来鸡妈妈把刚才买的盐都放进了水沟里,它这样做,能把蛋宝宝救上来吗?
(评析:对"蛋宝宝能否救上来"幼儿争论的相当激烈,最后形成了强弱两大观点:大多数幼儿认为这样做是不能把蛋宝宝救上来的,也有几个小男孩认为应该可以的,其中一个孩子还说出了自己的理由: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盐是可以让蛋宝宝浮上来的。)
四、幼儿第一次分组实验,教师巡回观察。
师:"你们可以自己动手试一试,但要小心,不要把盐撒出来。"
(评析:孩子们带着问题去操作,都表现地很投入。但不一会儿,情况出现了,有的幼儿的鸡蛋浮起来了,可有的却还沉在瓶底,此时,孩子们之间出现了波动,觉得很奇怪,都有一种百思不得其解的想法:大家都放了盐,为什么有的蛋浮不上来呢,孩子们都着急了。我就示意他们去问问鸡蛋浮起来的小朋友,原来他们放了好多勺盐。)
五、教师小结:原来盐放的 ……此处隐藏4416个字……一、活动名称:
长耳朵兔子
二、活动目标:
1、在观察中,发现小兔子的可爱,产生喜爱动物的情感。
2、学习用各种方式感知兔子的主要特征和生活习性。
三、活动重难点:
1、重点:学习认识兔子的主要特征。
2、难点;了解兔子的生活习性。
四、活动准备:
实物小兔1只、兔子吃的胡萝卜、白菜、青草各少许,竹笼子一个。
五、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1、组织幼儿安静坐好。
2、引入新课《长耳朵兔子》。
师:将兔子抱进活动室,激发幼儿兴趣。请小朋友看看,今天是谁也到我们教室来了?(兔子),小兔子可爱吗?(可爱)。它有两只什么样的耳朵?(长长的耳朵),我们把它起名《长耳朵兔子》好听吗?好!下面我们一起看看长耳朵兔子,它有哪些方面特征。
(二)活动指导
1、运用各种方法感知兔子的主要特征和生活习性。指导语:
(1)看一看,兔子长什么样?你最喜欢兔子的哪个部位(逐一观察兔子的每一个部位,突出兔子的观察与认识)。
(2)摸一摸,大胆说出你的`感觉(如:兔子的毛白白的,毛茸茸的很光滑)。
(3)学一学兔子是怎样走路的。请一幼儿上来示范兔子跳的动作。然后问大家:兔子是怎样走路的?(蹦蹦跳跳)。
(4)兔子喜欢吃什么?(胡萝卜、白菜、青草)请一幼儿喂兔子。
2、编儿歌:小兔子。
(1)请小朋友用几句话把兔子长什么样说清楚,编成儿歌好吗?综合小结:耳朵长,尾巴短,一张嘴巴分三瓣。后腿长,前腿短,蹦蹦跳跳真可爱。
(2)幼儿学儿歌。
3、小实验:兔子的耳朵是怎样转动的?
(1)将小兔放入竹笼子里,教师提醒幼儿要注意观察兔子的耳朵会不会转动。教师猛然击掌。然后请幼儿玩玩兔子的耳朵有没有转动的?兔子的耳朵是怎样转动的?问什么地方转动?(向上、向后)
(2)请幼儿击掌,再实验一次。
4、带小兔子到草地上玩耍。
师:请小朋友注意观察小兔子的动作,不要惊吓小兔子。
三、活动结束
德育教育方面,小兔子很可爱,也很逗人喜欢,如果小朋友家里饲养有小兔子,注意观察吃东西的神态,有人经过时的表现等等。小兔子也很善良,要向它学习讲卫生、爱清洁,做个乖孩子好吗?
中班科学教案 篇9活动目标
1、养成每天喝奶的习惯。
2、区分纯牛奶和牛奶饮品,了解它们的差异。
3、认识常见的奶制品:纯牛奶、酸牛奶、果奶等。
活动准备:
各种牛奶、光盘、照片。
活动过程:
一、交流分享,知道牛奶有许多营养。
1、出示各种牛奶:让幼儿说说你喜欢喝什么牛奶,为什么?引导幼儿
从牛奶的`口味、营养等方面说清自己喜欢的理由。
2、教师小结:我们小朋友都喜欢喝牛奶,牛奶不仅口味好,而且还有很丰富的营养,里面的钙、维生素、蛋白质能使我们增强抵抗力,让我们变得更健康、更聪明。
二、经验提升,了解如何健康饮用牛奶。
1、那你们每天喝多少牛奶?
你平时什么时候喝牛奶呢?
你觉得饮用牛奶时,要注意些什么呢?
2、那应该怎么喝牛奶呢?我们一起来听听保健老师是怎么说的,她有什么好的建议。
3、播放光盘。
幼儿交流(我们应该怎样饮用牛奶)。
再一次播放录像,幼儿讨论(饮用牛奶对身体的好处。)。
4、教师小结:原来我们每天要喝两杯牛奶,早晚各一杯……
三、情感迁移,关爱家人。
1、让幼儿说说除了小朋友要喝牛奶外,成人是否也要喝牛奶?为什么?
2、播放录像,保健老师的话。
3、幼儿交流成人为什么要喝牛奶。
4、动员家人饮用牛奶,学会去关爱他们。
中班科学教案 篇10一、设计意图:
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我们每天都离不开它,正因为水与我们生活的密切性,小朋友很早就接触并认识了它,在玩水的过程中,发现一些奇怪的现象:如船为什么会浮在水上走?
为什么有些东西会浮在水面而有些东西沉在水里……等等。《纲要》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
因此,我选择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作为幼儿科学教育内容,在活动中我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了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会了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二、活动目标:
1、感知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探索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尝试用简单的图画记录观察和探索的结果。
2、积极思考,大胆操作和用语言较完整连贯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3、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乐趣以及与同伴合作的快乐。
三、活动准备:
1、每组一大盆水、一块擦手毛巾。
2、每组一个筐,内有雪花片、泡沫、硬币、棉签、圆铁片、塑料瓶、铁钉、记号笔若干。
3、个人记录表每2人一张。
四:重点难点:
探索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培养幼儿科学探究的能力。
五: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怎样帮助蚂蚁过河?
(幼儿开动脑筋:游泳圈、小船等)
基本部分:
1、引出沉与浮的概念,认识沉与浮的标记
师:为什么游泳圈可以帮助小蚂蚁呢?出示沉与浮的标记,指导幼儿如何画标记。
2、幼儿动手操作进行探究――寻找帮助小蚂蚁的方法
是不是和你们猜的一样呢?老师这里有一张记录表,等一会请小朋友回到自己的位置上,把这些材料放进水里一个个试一试,2个人一组,一人记录,一人操作。
幼儿操作,教师观察指导。
3、集中分享探究结果。
请一组幼儿讲解记录结果。
师小结:小朋友们都观察的很好,雪花片、棉签等会浮上来,圆铁片、硬币等会沉下去。
4、引导幼儿探索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
探究:借助辅助材料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
幼儿探索,教师指导。
5、展示幼儿探索结果。
请个别组幼儿讲解自己的探索结果,教师进行总结。
(三)结束部分:
安全教育,引导幼儿不要玩水,学会自救。
师:小朋友们真棒,在你们的帮助下,小蚂蚁已经上船了。水有很多神奇的力量,但是水太大了,也会给我们带来危害,所以我们不要到河边玩水,遇到危险的时候,我们可以用游泳圈、盆、木头等物品自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