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5-10-27 10:57:08
语文教案实用【10篇】

语文教案实用【10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10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 篇1

一、教学要求。

1. 认知目标:认识“怒、燥、暮”等8个生字,会写“艳、内、梦”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争奇斗艳、芬芳迷人、苏醒”等19个词语;结合语境理解词语;能用欣赏的语气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 情感目标:读懂课文内容,激发学生观察兴趣,初步培养学生留心周围事物,认真观察和思考的习惯。

3. 发展目标:学习运用多样的句式表达,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方法。

二、教学重点。

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了解花儿开放时间与温度、湿度、光照、昆虫的活动时间有关。

三、教学难点:学习作者用不同的句式表达同一个意思。

四、教学方法:阅读法,发现法

五、教学准备。

1、教师演示文稿。

2、学生课前观察的一天花儿开放时间的资料。

六、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激趣,存疑导入。

1、 四人小组交流课前准备的资料,说说自己观察了哪些花,它们在什么时间开放?

比一比,看谁搜集的信息多。(可以得到观察小能手的称号)(板书:花)

2、 教师播放课件:欣赏一些美丽的花。问:你知道这些花的名字吗?它们是在什么时间开

放的呢?(学生可以猜测。)有一位植物学家,他的做法真绝妙呀!连老师心里都痒痒的,你知道是怎么回事吗?请我们一起走进文本。

二、熟读课文,初步释疑。

1、 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想一想怎样才算把课文读熟练?(遇到意思不明确的词,可以用自己已有的方法理解。)

2、 交流自己读的过程。

3、 请学生读1、2两段。

4、 评议。

5、 余下一段同桌读。(帮助伙伴纠正错误)

6、 现在知道那位植物学家做了什么吗?(补充课题:钟)

7、 你觉得他的做法如何?(讨论、交流)你喜欢用什么样的`心情读一读这课题呢?

(自由读课题)教师有意识地进行表扬。

8、 读了课文你还知道些什么?(交流)

出示填空:我知道

9、 你认为课文哪部分让你很感兴趣?

三、探究课文,感情朗读。

(根据学生的兴趣读懂课文。)

如:学生选择第一自然段。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这一段。

2、谁想用朗读来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请学生朗读)

师:你读出了自己的感情,老师都被你感动了。你为什么会如此钟情于这一段呢?

(说体会,谈感想)

3、 用课件出示两段话,学生朗读进行比较。(一段是原文;一段是教师改编,描写花儿开放的句式单调、干巴。)为什么你喜欢原文?(说理由)

4、 师生合作朗读本段课文。

5、 交流自己的收获。

6、 带着自己的体验与感受再美美地朗读这段课文。

7、背诵喜欢部分,与同学交流。

8、课件出示课后第三题。

小结:大自然实在奇妙,这些美丽的花儿为什么不在一个时间开放呢?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同学们,你们想去探究一下吗?要知原因,下节课再见。

四、书写指导。

1、出示生字认读,观察生字,交流写字经验。

2、书写生字。

(1)教师范写,学生学写。

(2)学生自己写,师生评议。

(3)学生练写,反馈结果。

五、课堂练习。

(1)课件出示练习题。

(2)抄写19个词语。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即能正确理解词义,会读,会写,会打指语,会看口形并学习使用。)

2、能拼读新音节pu,ping,juan。

3、正确理解词义,并学习使用词语。

4、正确地观察图画,理解句子的意思。

5、正确地朗读句子。

6、背诵、默写词语和句子。

7、学习用“什么、什么和什么都是什么。”的句式说、写句子。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理解句子的意思。

教学难点:1、学习用“什么、什么和什么都是什么。”的.句式说、写句子。

2、背诵、默写词语和句子。

教具准备:卡片图片多媒体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会“白菜、油菜、卷心菜、芹菜”4个词语的读音。

2、会正确书写“白菜、油菜、卷心菜、芹菜”4个词语。

3、学生能认识这几种蔬菜。

4、学生能看这几个词语的口型。

教学重难点:生字词的音形义结合。

教具准备:挂图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今天老师和小朋友一起来学习第4课:看图学词学句(齐读课题)

二、看图学词语

1.学习“白菜”

(1)教师出示图片问学生这是什么?

(2)学生回答

(3)教师出示拼音和词语白菜

(4)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小组读,个别读,学生齐读,开火车形式读。

(5)学生齐读,教师纠正读音错误。

2.学习“油菜”

(1)教师出示图片问学生这是什么?

(2)学生回答

(3)教师出示拼音和词语油菜

(4)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小组读,个别读,学生齐读,开火车形式读。

(5)学生齐读,教师纠正读音错误。

3.学习“卷心菜”

(1)出示图片,问学生,这是什么?

(2)出示词语:卷心菜

(3)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小组读,个别读,学生齐读,开火车形式读。

4.学习“卷心菜”

(1)教师再联系实际,问学生这是什么?

(2)教师出示拼音和词语:芹菜。学生齐读,小组读,个别读。

5.学习“马铃薯”

(1)教师出示马铃薯的图片,问学生这是什么?教师出示拼音和图片,马铃薯。

(2)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小组读,个别读,学生齐读,开火车形式读。

三、巩固词语

1、师生齐读词语:、白菜、油菜、卷心菜、芹菜” ……此处隐藏8819个字……阅读主要考查两类文章的阅读:一是以获取知识和信息为主要目的的科普文阅读;一是以鉴赏和陶冶情操为主要目的的文学作品阅读。近年中考文学作品阅读中小说阅读的考查尚未考过,但考查的可能性不是没有,要重视。

二、小说知识的梳理

(一)、了解小说的文体特点: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的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小说的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

(二)、小说考点的梳理

1、把握故事情节。

概括情节要完整: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干了什么事结果怎样。

其中重要情节(细节)作用的分析,要注意思考的方向。

①对表现主题的作用。其作用一般来说是点题或突出主题。

②对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作用。或是发展了人物性格,或是表现了人物性格。

③对整个故事情节的构成上的作用。一般来说是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2、分析人物形象。

(1)我们在阅读小说时,命题者自然会从分析人物形象这一角度设置试题,具体说来大致包括三种题型:①理解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

②概括指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③对文中人一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析(包括作者自身对人物的态度和读者对人物的评价)。

(2)、如何解答呢?

一般可以从四个方面揣摩:第一,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为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第二,将典型人物置于典型环境中去理解;第三,通过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神情等方面分析人物;第四,通过人物间的关系分析人物性格。

3、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1)、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是人物活动的历史背景、社会情态、阶级关系等因素的总和,抓住这一点很益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自然环境描写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对表现人物身份、地位、行动、表达人物心情,渲染气氛起着不小的作用。

(2)、中考试题中常见的题型有三种:①在文中准确地找出描写环境的句子;②就指定的环境描写说出其作用;③依据文章内容发挥想像续写一段环境描写。

(3)、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时,可从以下方面考虑:

①借环境描写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

②增添或烘托某种气氛。

③衬托或突出人物的性格、心理等。

④有时有推动故事情节向前发展的作用。

⑤揭示主旨。

4、归纳、挖掘小说的主题。

主题是小说的灵魂,要从人物、情节、环境的分析中深入理解。

如何把握小说的主题呢?

①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

②分析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

③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

5、精妙技巧的捕捉。

(1)、题型有:①文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以及它在塑造形象时所起的作用;②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服务的;③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

(2)、解答这类题目,平时要注意掌握小说的各种表现手法,如细节描写、象征、对比、衬托、铺垫、照应、悬念等及其特点;而在语言方面,也要善于概括其特点:如语言精练、句式整齐而有节奏感、用词准确而形象、词语丰富而多样等。

三、练习《病人》。

①每天下午,她都准时来到医院大门口左侧的`台阶上,铺

下一张报纸,静静地坐在那儿看书。那是一本很厚的书。她的面前是一个花坛,红色的郁金香正在灿烂地开放。在她若有所思的时候,能看到她的那双大眼睛,平静而且清澈。虽然病号服并不合体,但并不能掩盖住她典雅的气质。

②她很友善,每当有人找她问事的时候,她表现得非常耐心。我想,她有可能是位教师或幼儿园阿姨。③起风了,她轻轻地合上那本书,又整整齐齐把那张报纸叠好,转身走进了大楼。

④楼内的人渐渐多了起来,这个点有上班的也有下班的,正好又是探视的日子,电梯刚停下,人们争着拥了进去,电梯马上就有了反应,发出“受不了”的报警声,最后上来的人没有下去的意思,她就从中间挤了出来,等下一趟。

⑤下一趟人照样很多,不过还好,电梯没有报警,人们纷纷选择自己要去的楼层数。有个农民模样的大伯触动数字7的时候,那数字就是不亮。他有些着急,还有些紧张。一遍一遍地摁。但没有人告诉他为什么。她发现后,急忙说:“大伯,这部电梯双层停。”大伯仍然没有明白过来什么是“双层停”。说话间已经到了8层。大伯不知道该怎么办,不肯下。她非常客气地对电梯内的人说:“请等我一下,我把他送到楼梯口。”她让大伯从8层走到7层。其实楼梯离电梯也就四五步远,她很快就回来了,电梯内的不少人只是表情严肃,并没有说什么。当然,肯定有人心里会想:这人真多事。

⑥电梯慢慢上行,一个手捧花篮的小伙子自言自语:口腔科病房是不是在12层?她主动接过来说,是的,往左拐。

⑦电梯到了14层,一位急忙下电梯的姑娘不小心丢下了插在塑料袋里的一枝玫瑰。塑料袋里有几盒营养品,但只有这一枝玫瑰。这时电梯门将要关上,她迅速触动开门按钮并捡起那枝玫瑰,她还没有说完“请等我一下”就跨出了电梯,她一定想把这枝玫瑰还给那位姑娘。对于要探望的人,那肯定是一枝温馨的玫瑰,可以疗伤的玫瑰。

⑧但她没有想到,她的后脚刚刚迈出电梯,电梯内一位戴眼镜的女士“啪”一下就把电梯给关上了,并及时触动了上行的按钮。“神经病!”女士似乎憋了一肚子的火气没有发泄干净,继续说,“真的,这个人我知道;在这里住了一个多月了,精神病人。”

⑨“噢,我觉得她的行为不太正常。”另一个人接着说。

⑩电梯内剩下的十余人恍然大悟。大家觉得甩掉她真是太正常了。

例l、在第①段中,“她的面前是一个花坛,红色的郁金香正在灿烂地开放”这一句描写在文中有什么

作用?

例2、小说题为“病人”有什么深刻含义?

例3、小说为了塑造“她”这个鲜明形象,凸现主旨,在电梯中重点描写了哪几个场景?请加以概括。例4、对于这篇小小说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在第②段中,“她有可能是位教师或幼儿园阿姨”的推测并非闲笔,作者借此表现了她典雅的气质。

B.第③段“起风了??转身走进了大楼。”在文中起到了承接过渡的作用,使文章自然转入具体情节的叙述。

C.小说巧妙地把情节场景安排在一个小小的电梯里,窥斑见豹,从一个很小的角度表现了“她”带病坚持为大家服务的崇高品质。

D.“电梯内的不少人只是表情严肃,并没有说什么”与“电梯内剩下的十余人恍然大悟”前后呼应,意在突出“大家”对“她”共同的不屑与奚落。

E.结尾处“大家觉得甩掉她真是太正常了”照应“她的行为不太正常”的评价,把作为病人的“她”与作为健康人的“大家”放在鲜明的对比中,暗示并深化了主题。

《语文教案实用【10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