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5-10-30 06:39:08
语文教案[汇总5篇]

语文教案[汇总5篇]

作为一名老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学会音序查字典的方法。

2、能力目标:

知识积累古诗并背诵。

3、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教学重点:

学会音序查字典的方法。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音序查字典的方法。

2.培养学生独立解决生字难题。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自己查过字典吗?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查字典。

二、查字典。

1、“厨”字是什么意思?让我们借助拼音查字典了解其含义。

2、谁能说说该如何查字典啊?(学生自由回答)

3、教师,学生一起完成。

A从“汉语拼音音节索引”里找到大写字母C。

B找到音节“chu”,在正文第46页。

C翻到正文第46页,找到chu,接下来就可以查到“厨”字了。

4、让我们齐读并背诵“音序查字法口诀”。

5、完成课本第40页的.练习。

三、课堂。

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朗读并背诵古诗。

2、积累知识,培养课外阅读兴趣。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1、 音序查字法的步骤是什么?(学生回答)

2、集体背诵音序查字法口诀。

二、日积月累。

1、学生自由读古诗。

2、教师简介作者李白。

3、请学生试说《赠汪伦》的意思。(教师指导)

4、集体齐读,学生背诵。

三、布置作业。

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阅读《胖乎乎的小手》。

说一说你胖乎乎的小手都为家人做过什么?

四、课堂。

学了这一课,你懂得了什么?

语文教案 篇2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结合课文内容说出作者写梅花的用意。

3、通过课文语言材料,体会并学习鲁迅先生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具准备

挂图、投影片

三、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1、今天老师带领同学们去浙江绍兴访问鲁迅先生早年求学的地方——三味书屋。在三味书屋的东北角上有一张鲁迅先生曾经用过的书桌,在书桌上鲁迅曾刻了一个字“早”你们想知道这个“早”字的来历吗?

2、板书课题:13早

二、范读课文(听录音)

听课文录音,提出学习要求:课题“早”指什么?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三、自读课文(自学要求):

1、读准宇音,认清生字字形,读顺每句话。

2、画出不懂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了解它们的意思,仍然不懂的请做上记号。

四、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课文,帮助纠正字音和读得不通顺的地方

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

2、了解词语的掌握情况,对学生不懂的词语教师作适当讲解。

五、指导书生字

1、学生仔细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后,指名板演。

2、引导评价,适当范写。

3、学生用钢笔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六、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练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

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二、精读讲解:

1、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你知道了哪些知识?还想知道哪些知识?

2、小组讨论交流。

3、全班交流:

(1)三味书屋的陈设(第三自然段):

①按方位顺序介绍三味书屋:

南墙上----匾

东面正中----画

画前面----先生座位

四面----学生书桌

东北角上----鲁迅用过的一张书桌

②出示三味书屋的挂图,请学生说说三味书屋的陈设。

③当你看到鲁迅先生用过的书桌时会想到什么呢?而作者看到鲁迅先生用过的书桌又想到了什么?

(2)鲁迅在桌上刻“早”的原因(第6、7自然段)

①自由读

②思考:

鲁迅迟到的原因是什么?

鲁迅后来迟到过吗?为什么?

(3)描写梅花的句子(第五自然段)

出示:迈进后园,蜡梅开得正盛,几乎满树都是花。那花白里透黄,黄里透绿,花瓣润泽透明,像琥珀或玉石雕成的,很有点冰清玉洁的韵致。梅飘香而送暖,梅花开的时候,正预示着春天的到来。二十四番花信风,一候是梅花,开得最早。

a、自由读,想想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b、指名说

c、理解“润泽透明”、“冰清玉洁”、“韵致”等词的意思。

d、腊梅花美在哪儿?

e、指导朗读这段话。

f、作者为什么要写梅花呢?

三、朗读全文

四、总结课文

学了这篇课文后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1、朗读课文。

2、按方位顺序,写一段话介绍你的教室或房间。

语文教案 篇3

教材分析:

本课是小学语文第六册(语文A版教材)第三单元最后一课。在现行同期语文教材中,它同时被北师大版语文教材和苏版语文教材编为五年级选读文。所以我觉得本文与三年级学生的生活、阅历和理解水准均存在较大距离,教学中将会有较大难度。于是,我把本课教学分为三个课时:第一课时要求学生将课文读通、读顺,大致了解课文内容,并学完第一自然段;第二课时,重点探究长廊的“三绝”;第三课时,重点探究长廊的画。

教学目的:

1、了解长廊“三绝”,感受其高超精湛的建筑技艺,唤起民族自豪感;

2、通过具体的朗读指导,培养学生的语感,学习课文精妙 ……此处隐藏2953个字……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②通过搜集有关“爱情”的诗词、名言警句和一些感人至深的故事,让学生进一步受到启发和感悟,逐步形成正确的爱情观。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了解“爱情的真谛,感受伟大爱情的美好”;帮助学生走好青春第一步,正确把握萌动的情感。

【教学重点】

1.体会运用故事阐述抽象道理的写法的好处。

2.通过讨论去品味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3.理解爱情的真正含义,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难点】

1.对一些含义较深的抽象的语句,学生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及时引导,将问题分解变细。

2.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转变的特殊阶段,由于缺乏充分的生活经验,对于爱情本质的理解会有些困难。

教学方法:讨论研讨相结合,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教学内容与步骤:

【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苏霍姆林斯基的资料,同时搜集有关爱情的诗词、名言警句及感人的故事。

2、掌握本课生字,生词的音、形、义。

3、读课文,思考:上帝在创造了人后,几次来到人间?他从人的眼神中先后读到了哪三种不同的东西?这三者之间有什么联系?作者为什么把他们放在一起来解释“爱情”?

4、读文时,找出含义深刻的语句或自己不理解的语句。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语:莎士比亚曾经在一首诗当中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告诉我,爱情生长在何方?是在脑海,还是在心房?它是怎样发生?它又怎样成长?”这是每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遇到的问题,可能也是同学们想知道的。当你遇到这样的疑惑时,你会问你的父母吗?(不会)可有一个14岁的'小姑娘代我们向她的父亲提出了这个问题。她的父亲是如何回答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她写给女儿的这封信。

(二)预习检测:

1、关于作者,你知道哪些?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

(在这里,将学生搜集到的有关文学常识进行交流,实现资料共享。)

2、利用屏幕显示本文的生字、词,找学生读并要求在练习本上写出加点字的读音,然后对正,再交流释义遇见困难的生词。

3、读文反馈:(用屏幕显示思考题,找生回答)

(1)故事中的上帝在在创造了人后,几次来到人间?他从人的眼神中先后读到了哪三种不同的东西?

(2)你认为这三者之间有什么联系?为什么把他们放在一起来解释“爱情”?

(利用这一环节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长此以往促使学生养成语文学习的良好习惯。对于这里的第二个思考题,学生回答起来可能困难,由此导入下一环节。)

(三)读文感知,把握大意:

要求边读边完成下列要求:

1、“我”为什么没有正面回答女儿的提问,却说到了我的少年时代和祖母玛利亚所讲的故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你能为大家概述这个充满诗意的故事吗?

(提示:复述时应抓住关键词语:上帝、三次、人间、爱情、忠诚、心灵的追念、勃然大怒、怒不可遏、伫立离去)

3、故事中为何要把这对男女的爱情放在五十多年的时间历去表现呢?在这五十多年里是什么维系了他们的爱情?

4、现在你明白“爱情”、“忠诚”、“心灵的追念”这三者之间的联系了吗?

5、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告诉我们该如何对待爱情?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先抛出这些要求,然后让学生有目的地读文思考,坚持以读为本的策略,让学生在自读自思中感知内容要点,在

读中领悟故事的寓意,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策略。)

(四)读后交流,合作探究:

1、学生组内交流思考结果。

2、班内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适时点拨疑难之处。

(鼓励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有自己的心得,并运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体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间的对话及教师与学生的对话,真正实现师生的互动。)

(五)品味语言:

学生齐读最后的两段。

师:这几句话道出了爱情的真谛,其实文中还有许多含义深刻的语句值得品味。请再读课文,找出这样的语句并揣摩其含义,也可以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语句,与组内的同学交流。然后班内交流,教师点拨引导。

(提示:结合“研讨与练习二”进行。)

(通过品味关键语句的含义,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加深对爱情的理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六)拓展延伸:

1、交流学生搜集到的歌咏爱情的诗词和名言警句。

(通过这一环节,丰富学生的语言材料,加深对爱情的认识,同时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爱情是如此的美好,那么过早摘取爱情的果实,我们能收获甜美吗?请大家就早恋现象谈谈自己的认识。

(在此引入对“早恋”的探讨,引导学生走好青春的第一步,别走入“早恋”的误区,从而形成正确的爱情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七)小结:

师:爱情是美好的,可中学生不是恋爱的季节,过早的摘取恋爱的果实,品尝到的不是爱情的甜蜜,而是酸涩。正象文中所说的: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为有智慧的人的时候。送给大家一句话:把握应有的爱是幸福的,放弃不应有的爱是轻松的。(屏幕显示)

课程进行到此,你应该对爱情有了一个重新的认识,那你认为什么是真正的爱情,我们应该怎样对待爱情呢?请表达出自己的看法。

(利用这一环节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提高学生对爱情的认识。)

(八)布置作业:

1、积累有关爱情的诗词、名言和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2、把自己对爱情的认识写在日记中。

(为了让学生将课堂的学习热情保留到课后,不断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设计此作业。)

板书设计:

(本着简洁、直观、醒目的原则,我的板书设计如下:)

致女儿的信

苏霍姆林斯基

爱情≠友情

爱情=忠诚+心灵的追念

(时间的考验)(死亡的考验)

(利用这一等式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爱情的真谛;利用这一不等式引导学生走出早恋的误区。)

【教学反思】

1、“三五三”的教学模式,重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在“讲”的基础上,启发学生的“学”,使学生在读、思、议、评的过程中完成知识的迁移,形成自学能力。然后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让学生参与“练”,依据教材的内容练读、练写、练听、练说,从而训练思维,发现规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2、因为本篇是涉及到“爱情”,对中学生来讲这是一个比较敏感的话题,所以在教学的第四个环节,一开始学生有些畏首畏脚,当学生开始热烈讨论时,时间显得有些仓促,教师在这个环节还要进一步的调试,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语文教案[汇总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