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移与旋转》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平移与旋转》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平移与旋转》教学反思1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三年级上册第41至43页,平移与旋转。
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及学生的生活经验,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能判断、区别这两种现象。
2.能在方格纸上数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或竖直方向平移的格数。
3.了解平移和旋转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4.通过探索研究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合作意识。
教学准备:课件、实物投影,发给学生方格纸及长方形卡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寒冷的冬天马上就要到了,为我们供暖的热电厂的工人叔叔们又要开始忙碌了。今天,就让我们随着小记者的镜头,一起走进威海热电厂去参观一下吧。请你仔细观察,在录象中能发现哪些正在运动的物体,它们又是怎样运动的?我们比比谁的眼睛最敏锐。
(课件演示:①师解说瞧!汽车开进了大门;②传送带就是传送带上的这些黑黑的煤,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冬天的温暖;③换气扇这是用来疏散车间热气的换气扇;④升降机这是他们正在兴建的职工家属楼,最后画面静止)
[评析:选取典型性的实例,并制作成动态的画面,既有助于学生初步感知平移与旋转现象,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借助学生熟识的物体的运动,可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下面的教学做好准备。]
二、新授
1、模仿
师:谁来说说你的发现?看谁说的最多。(学生自由发言)
生:大门,升降机,汽车,传送带,换气扇。(同时师出示5张图片课件)
(生每说一个运动的物体,都让学生用手比划一下,是怎么运动的。
师:刚才我们找到了这么多运动的物体,我们一起再来比划一下它们都是怎样运动的,好吧。(师生一起比划,比划即可不要多说话)
2、分类
师:大家比划的真形象,那老师有个问题考考你这些运动中的物体根据运动方式的不同,可以进行怎样的分类?比如说可以把它们分几类?谁和谁是一类?为什么这样分类?给你30秒考虑一下。(学生思考)把你的想法在小组中交流一下,总结出一种你们认为最合理的分法。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师:谁来说说你们组讨论的结果?(指名回答)
生:换气扇、转轴、车轮为一类。因为他们都是转动的(用手模仿);(师:接着说)把传送带、汽车和大门分为一类,因为它们都是左右移动的(表演);升降机自己为一类,因为它是上下移动的。
师:我听明白了,你们实际上是把这些物体分成了3类,一类是转动的(指黑板的分类板贴),一类是左右移动的,一类是上下移动的,是吧?有没有不同意见?(指名,分2类的)
生:我们组把换气扇、转轴、车轮为一类,因为他们都是转动的(用手模仿)把传送带,大门,升降机,汽车分为一类,但它们都是平平的移动。
师:哦,你们组是分了2类,转动的为一类,平平的、直直的运动为一类,是吗?那大家觉得这两种分法,哪一种更为合理?(学生自由说)
师:都有自己的见解,那我也来说说我的看法,好吗?我认为根据运动方式的不同,从整体上分为两类,一类是转动的,一类是平平的、直直的沿直线运动的,这种分法是非常符合老师要求的。(稍停顿)但是第一种分法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他是把这一类物体(指平移类)根据运动方向的不同又进行了第二次的分类。明白了吗?(明白)
师:像大门、汽车、升降机、传送带的运动都是沿着直线运动的,我们把这种运动现象叫做平移。(板书:平移)而像换气扇的运动是
生:转的。
师:怎么转的?(播放换气扇旋转的动画)
生1:是这样转的。(用手势)
生2:转出来是圆形。
生3:是围着一个中心转的。
师:像这样围着一个中心转动的现象就叫做旋转。(板书:旋转)图中还有我们没有发现的旋转现象吗?
生1:汽车里方向盘的运动属于旋转。
生2:车轮的运动属于旋转。
生3:传送带下面的转轴的运动属于旋转。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平移和旋转。(板书)[评析:借助手势表示物体的运动方式及分类等活动,使学生对平移、旋转的感知逐渐清晰化,对这两种现象的认识逐步加深。]
三、感悟体验
1、寻找生活中的例子
师:现在请同学们轻轻地闭上你的眼睛,回想一下在你的生活中,你曾经做过、玩过、看过的哪些物体的运动现象属于平移和旋转?看谁是生活中的有心人!(大约30秒)好,睁开眼睛,咱们先来说说生活中的平移现象都有有哪些吧!可以边说边用动作表示出来。(学生举例子)
生1:拉窗帘的动作。(动作表示)
生2:电梯运行时是平移的。(动作表示)
生3:拉抽屉是平移。
生4:滑梯是平移。
师:什么在平移?
生4:滑梯上的人。
(教师要注意学生的语言规范性,有说的不严密的及时订正。时间最多为1分钟)
师:那你能用手中的物品做出一个平移动作吗?
(学生用手中的物品分别创造出从前向后、从左向右、从上向下等不同方向的平移动作。)
师:生活中哪里存在旋转现象?
生1:陀螺转起来的时候。
生2:旋转门。
生3:风扇在旋转。
[评析:数学来源于生活,通过寻找生活中平移和旋转的实例,使学生再一次把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而用手中的物品作出一个平移的动作,让学生把对平移特征的理解通过自己的方式直观地表示出来,有助于加深对平移和旋转的体验。]
2.自主练习
师:刚才大家在生活中找出了不少平移和旋转的例子,老师这里出搜集了一些,你知道它们属于哪种现象呢?
3、课间休息,做动作感悟平移与旋转
师:现在我们休息一下,有请李彤同学为大家表演个舞蹈,想看吗?
(生的舞蹈动作为先向左平移3步,再向右平移3步,然后旋转2圈)。
师:有什么发现?
生:李彤同学的舞蹈里既有平移也有旋转。
师:能具体说说吗?
生:她是先向左平移2步,再向左平移2步,然后旋转了2圈。
生:不对,老师是平移了3步。
师:平移2步与3步有区别吗?
生:她到的位置就改变了。
师 ……此处隐藏11402个字……在一起,让学生观察分析,总结结论。
平移前后的图形中:对应角;
对应线段(位置关系)且 (数量关系);
对应点的连线段(位置关系)且 (数量关系);
学生对特殊情况对应线段和对应点的连线段在同一条直线上感觉不深(或忽略),放在一起可以加深印象。 根据图例,我也给出作图的具体要求,强调几何作图的完整性。 前面要有: 解:如图所示 (好比打仗中的先头部队,侦察兵) 在规定的位置: 按要求正确的画出图形(保持整洁)
找对应点的痕迹画虚线,在不写做法的情况下,平移图形要在图中 表现两要素(方向与距离),旋转图形要表现三要素(旋转中心,方向,角度)
(知识与技能的再现)
图后要有交待:则即为所求。(横线上是所作的图形)(下结论。好比打扫战场)
有了明确的要求,学生在具体的操作中有度可依,有章可循,几何中有的知识点是条理化的,没有发散性思维可以贯穿其中,学生的创造性是在明晰的思考下图形的完美表现。对图形的'平移与旋转,也要求学生在数学语言的叙述中体现各个要素,说理的严密性是一个渐进性的,一步一步达成。
图形的旋转,我干脆直奔主题,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运用工具直接画旋转图形,教师的示范性必不可少,学生对为什么弄不清楚,但可以接受,可以画出旋转图形。亲身体验的实验有时更有说服力。图形的两种变换学习之后,我设计一表格,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 示例图形 对应角 图形的形状与大小 对应线段 对应点的连线段 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连线段 所有的旋转角 1 / 2 平移图形 旋转图形 对学有余力的同学,还可点提一下:旋转图形中,对应线段所在的直线所成的夹角与旋转角有何关系? 通过这种方式,打牢学生几何图感的基础,为学生以后去研究几何图形作充分准备。
《平移与旋转》教学反思15孩子们在二年级已经初步认识了平移和旋转,认识比较肤浅,只是简单的感知了平移和旋转现象而已。我不由得思考:这节课我要讲些什么呢?如何做才能让孩子们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呢?我想,可以从数学的角度来深入认识平移和旋转的本质;可以在这节课中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在对比中进一步认识平移和旋转的本质。
所以,在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的基础上,我直接揭示了平移和旋转的概念。物体或图形沿直线运动的现象叫做平移;物体或图形围绕一个点做圆周运动的现象叫做旋转。在初步揭示概念的基础上,我呈现了坐缆车、滑滑梯的图片,引导孩子们明白直线运动的“直线”包括横线、竖线、斜线。上一届就有孩子认为滑滑梯和坐缆车不是平移,因为方向是斜的,他们认为只有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的直线运动才是平移。这一设计有助于提前预防这一错误的出现。
另外,我还呈现了“荡秋千”,引起孩子们思考、讨论:荡秋千是否是旋转现象?有一部分孩子认为“荡秋千”不是旋转现象,理由有二:一是认为它没有旋转中心,二是认为没有旋转够一周。针对没有旋转中心的说法,很多孩子强烈反驳,表示“荡秋千”是有旋转中心的,并在课件上描了出来,成功说服大家。针对“没有旋转够一周”这一意见,我举例进行了反驳,我说:“体育老师最爱喊的口令是向左转、向右转,我们没有转完一周吧,可是我们旋转了。”孩子们恍然大悟。在这里由于孩子们还没有接触过圆弧,我便没有直接揭示圆弧运动这一词语,只是说:虽然没有旋转够一周,但其运动轨迹是圆周的一部分。由此,让孩子们明白像“荡秋千”这样的现象也是旋转。
然后,我又呈现了自动旋转门和开大铁门两个情景,让孩子们判断其是否属于旋转现象,孩子们立马判断其属于旋转现象。我追问道:“与之前的旋转现象相比,自动门和大门的旋转有何不同?”孩子们陷入了沉思和自言自语。于是我提示道:有谁知道旋转门是绕着哪里在旋转的?很多孩子依然在找中心点,但描出来后又发现不对,最后孩子们描出了旋转门的中心轴,并表示之前的旋转现象是绕着一个点在旋转,而这两个门是绕着一条线段在旋转。我补充道,数学里把你们说的线段叫做轴,旋转门是绕着中心轴在旋转的。于是,我进一步揭示了旋转的内涵,物体或图形绕着一个点或者一条轴做圆周运动的现象叫做旋转。(实际上应该是物体或图形绕着一个点或一条轴作圆弧运动或圆周运动的现象叫做旋转。由于孩子们不了解圆弧,我也就没有补充。)
最后,通过练一练的.第2题,我向孩子们揭示了“在平移过程中,方向、大小、形状都没有发生变化,只有位置发生了变化。”在此基础上我追问孩子们:“那在旋转运动中,什么发生了变化?什么没有变呢?”孩子们基本都能想到,大小和形状没有变化,方向和位置发生了变化。
“试一试”共有两个问题。问题一:按要求画出平移后的图形。教材准备了棋子、铅笔和三角尺让孩子们在格子图上平移,这三样东西依次对应点、线、面。孩子们几乎都能正确平移棋子和铅笔,一部分孩子能正确平移三角尺,另一部分孩子的错误在于:横边和竖边都画得比原图短,改变了图形的形状,因此,我再次强调“平移后图形的大小、形状、方向不变”。GH分享了画平移后的三角尺的方法——先平移竖边,再平移横边,连接两个端点画出斜边。我及时的追问孩子们:“什么最好平移?什么平移起来麻烦一些?”优生能想到棋子和铅笔好平移,因为它们结构简单;三角尺麻烦一些,因为它的结构相对复杂一些。在GH方法的基础上,我分享了“平移关键点”的方法。找出图形的关键点,按要求依次平移关键点,最后顺次连接关键点即可。接着,我们进行了相应的练习,练习结果一塌糊涂,优生倒是不存在问题,不管是使用自己的方法,还是老师教授的方法,都能做对。而对于学困生来说,哪种方法都不管用。他们的问题在于空间想象力差,又不愿意按照老师教授的方法一步一步去操作。例如:FHY就只平移一个关键点,剩下的部分完全按照感觉去画,但她的空间感不太好,所画的边要么长于原图,要么短于原图。课后我也在想:是不是点对他们来说过于抽象了。于是,我准备明天再强调一下GH的方法:逐条平移线段,先平移竖线和横线,再连接端点画出斜线。
“试一试”的问题二:描述物体平移的过程。描述物体平移的过程难在准确描述平移的格子数(距离)。教材呈现了铅笔和三角尺,由于铅笔近似于一条线段,描述起来没有问题。但在后来的练习中发现还是有小部分同学存在问题,他们在描述铅笔(线段)平移时,总是数最近点之间的距离,而不是数对应点之间的距离,ZXR就是这么错的。所以要在这一点上进行强化,进一步让他们感受最近点之间的距离不是平移的距离。平移三角尺要麻烦一些,我引导孩子们在图形上描出一对对应点,描述点的平移过程就是描述三角尺的平移过程。最后,在两种答案都出现以后,我让孩子们找出两种答案之间的共同之处。孩子们发现两种答案所描述的方向和格数是相同的,只是先后顺序不一样。于是,我追问孩子们:要描述平移过程要说清楚哪些元素。HZH表示要说明方向和格数,我补充道:格数就是距离,我们要说明方向和距离。在评讲练一练第4题“俄罗斯方块”时,题目没有给出平移后的图形位置,所以我让孩子们先根据题目要求想象出方块应该落在哪里,然后再找出对应点,描述出方块的平移过程。总之,在今天的独立练习后,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后期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