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随笔

时间:2025-08-05 21:42:51
数学教学随笔15篇

数学教学随笔15篇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随笔吧?随笔最重要的是是表达出作者的意图,传达心情、感悟、观点...就像与邻家谈心般轻松。为了让大家在写随笔的时候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数学教学随笔,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数学教学随笔1

小学数学课上,教师和学生的示范作用以及老师对学生的严格要求,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主要方法。教师的示范作用体现在,教师要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来感染学生,以自己严谨的教学风格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来影响学生。例如:上课时,教师着装要朴素大方,讲普通话,语言要清楚、明白、有逻辑性。板书要整齐,书写要规范,辅导“后进生”要耐心、细致,使学生在教师的'表率作用下,潜移默化地受到有益的熏陶和教育。学生的示范作用体现在,课上教师要注意发现有突出表现的学生,用实例来激励其他同学。例如:对上课认真听讲,学习认真刻苦,作业正确、整洁,思考问题机智灵活等方面的同学,教师要及时表扬,为其他同学树立学习的榜样。教学时,教师还要针对所教班级学生的特点提出不同程度的要求。例如:要求低年级学生在听课、写字时要有正确的姿势,回答问题要说完整话,写作业时字、运算符号要写工整,计算要正确等。中年级要求学生听课要专心,分析题意时重点字、句要用笔画出来,作业要干净、正确,要求验算的要列式验算等。高年级不仅要求学生听课专心,而且要手脑并用作好笔记,解应用题时要借助线段图分析题意、理解数量关系,计算时要选择简便方法,要自觉检验等。总之,不论是师、生的示范还是教师的要求,教师都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认真、严格、刻苦的学习态度;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计算仔细、书写工整以及自觉检验的良好学习习惯。

我们应该明白学生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绝非单纯为了获得相关的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接受数学精神和思想方法,将其内化成自已的智慧,使思维能力得到提高,情操修养得到陶冶,并把它们迁移到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数学教学渗透德育教学的策略性,一定不要喧宾夺主,要提高渗透的自觉性,把握渗透的可行性,注重渗透的反复性。我相信只要在教学中,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点点滴滴,有机渗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就一定能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

数学教学随笔2

如果把向南走1公里记为+1,把向北走1公里记为—1,对—1求绝对值,结果就成了向南走了1公里?!显然这里是有问题的。

问题在于无论是正数还是负数都是相对数,不是绝对数,所以相对数求绝对值后得到的应是无符号的数,而不是正数。所以,无符号的数不只是一个零,应该还有其他的无符号数!

所以有,—1=+1=1,这里1不是正数,而是与0一样的无符号数!

关于无符号数的可能的计算方法:

如果把三个女性记为—3,把四个男性记为+4,问:一共有几个人,计算方法是两个数的'绝对值相加,也就是7个人。如果问男女差是多少,计算方法是相对数相加,是+1。

如果把向南走1公里记为+1,把向北走2公里记为—2,问:一共走了多少公里,计算方法是两个数的绝对值相加,也就是3公里。如果问相对走了多少公里,计算方法是相对数相加,是—1。

如果把向零上的10度记为+10,把零下5度记为—5,问:一共上下差多少度,计算方法是两个数的绝对值相加,也就是15度。如果问温的和是多少度,计算方法就是相对数相加,是+5。

如果题中没有说什么是正,如:邮递员送信先向南10米,再向北5米,做题前必须写:记什么为正,一般不用写另一个,因为不是正就是负,知道一个就行了。

所以对于绝对值的概念也是有争议的。有人并不认为绝对值就一定是正数。这说明数学也是在不断发展之中的。而我们的见到的数学只是历史的过程中的一个阶段之一,没有影响到正常的学习。

绝对值为无符号数

当阴阳平衡的时候,事物既不表现出阴,也不表现出阳,也就是零的状态(零的确代表着无,其实也代表着平衡,(—1)+(+1)=0,这不就是平衡嘛!)。所以,所谓(—1)+(+3)=+2,其意思是阴阳的不平衡,阳比阴多两个,所以是+2。而所谓(+1)+(—3)=—2,道理是一样的,只是这时阴占了多数,阴比阳多了两个。

男女、雌雄的道理也是一样的。三个男性(+3)加两个女性(—2)就不平衡,所以也就有了(+3)+(—2)=+1,男性比女性多出一个来。电荷也是如此,如果我们用绸子摩擦玻璃棒,玻璃棒上的电荷就会不平衡,玻璃棒也就会表现出电性。比如说(0)—(—2)=+2,也就是在平衡下减去阴,结果就为阳了,这里就是+2。

那么绝对值是什么呢?绝对值就是无符号的数。比如说三个人,我们不说男性,也不说女性,我们只说人,那么我们用什么符号来表示呢?显然不可以用符号来表示,这里的3只可以是无符号的数,假如我们记为3(注意,这里的3与+3是不同的,+3是有符号的数,而3是无符号的数)。这样,当我们问,三个男性(假设记为+3)加三个女性(假设记为—3),一共有几个人的时候,我们就必须用绝对值相加,也就是+3+—3=6,也就是六个人。这里的6就是无符号数。如果按照以往的数学观念,我们把这里的6理解为正数就不对了,因为这样就变成了六个男性了。

数学教学随笔3

一、税率公式的引入。当时了解了税收意义以后,我给出一个百分数5%,如果按收入的5%收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举例说明应该交税多少元?生:一家饭店一年收入20xx万元,他应该交税20xx×5%=100(万元),又有学生举了一个例子。接着我告诉学生,这个5%叫做“税率”,谁能猜一猜“税率”表示的`意义呢?学生思考一分钟后,一个数学程度较好的学生顺利地说出了税率表示的意义。我板书税率意义后让学生复述“税率表示交税款占收入总数的百分之几”,然后总结税率公式:应纳税额÷收入=税率,并由此让学生推出求应纳税额、收入的计算公式。此处教学环节感觉不够流畅,有些牵强。如果我告诉学生5%叫做“税率”后,能利用学生求纳税额的例子,让学生去发现怎样求应纳税额(即:收入×税率=应纳税额),再由此让学生理解税率的意义,以及总结出求税率和收入的公式,会更加顺理成章。

二、有关计算技巧。在练习环节,学生计算书上练习三十二第三题时列算式:250000×5%×12,在指导学生进行有关百分数计算时,我告诉学生一般情况下,把百分数化成小数(即:方法一)。此种算法,学生在把百分数化小数,特别是百分数的分子小于10时化小数,非常容易出错。如果改成方法二,计算时把250000缩小100倍,把5%去掉%扩大100倍,结果不变,计算起来也简便多了。

方法一:250000×5%×12

方法二:250000×5%×12

=250000×0。05×12 ……此处隐藏9908个字……能马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之很自然的进入学习状态。

例如,在学习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认识钟表中“小明的一天”这一课时,老师饶有兴趣地说:“我们先来玩一个猜谜游戏,好吗?小脑筋,动起来,听仔细,猜谜底。‘小小骏马不停蹄,日日夜夜不休息,蹄声哒哒似战鼓,提醒人们争朝夕。’”聪明的孩子们跃跃欲试,一下子就猜出谜底是“钟”。此时,老师出示各种漂亮的钟(表),进一步创设情境:钟是记录时间的工具,人们想知道现在是几时,就得借助钟表的帮助。孩子们很快进入情境,激起他们认识钟表的欲望。教师继续引导:我们小学生的一天是怎样度过的呢?来看“小明的一天”,孩子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调动起来,在快乐的氛围中探求新知。

2

巧用儿歌——快乐理解、记忆深刻

一年级的小学生年龄小,从幼儿园到小学是一个大转折,在教学中必须因势利导,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达到乐中学、学中乐,发挥语言直观作用,快乐学习。利用儿歌(顺口溜)形式不失为一种好办法,它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所学知识印象深刻。

例如,我在教学“书写数字”时,把1—10这10个数字编成儿歌:1像铅笔细又长,2像小鸭水上漂,3像耳朵听声音,4像红旗迎风飘,5像挂钩墙上挂,6像口哨吹声音,7像镰刀割青草,8像麻花拧一下,9像饭勺来盛饭,10像小棒加鸡蛋。使用儿歌这种形象的语言,孩子们很容易就记住数字的样子,既有趣,又记得牢,达到直观形象,记忆深刻的效果。

再如,小学一年级的孩子对于大于号、小于号经常记混,分不清,记不牢,常常心里明白谁大谁小,但一书写就错误。我巧用儿歌:“开口朝前大于号,尖嘴朝前小于号,又平又直是等号,谁大谁小我知道。”牢牢抓住了这几个符号的特点,一目了然,便于记忆,孩子们愉快地解决了难题,爱上了符号。

3

善用游戏——轻松自如、喜爱学习

为了避免一年级的`孩子们上课注意力分散,不专心听讲,对自己约束力差的现象,我经常组织孩子们开展适当的游戏活动。既有利于学生体力、智力、交际能力的发展,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孩子多方面能力,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我在教学《数字6的读写》时,设计了“抢凳子”游戏。6名学生围着5把椅子绕圈跑,其他同学唱拍手歌,歌声停止后,6名同学分别抢属于自己的座位,比比谁的反应快,可是总有1 人不能抢到座位。通过此游戏,学生们直观地建立了数的概念,知道“5比6少1,6比5多1”。既复习了上节课“5”的知识,又激起了学生们学习新知的兴趣,轻松自如,一举多得。

又如,在教学“数的组成与分解”时,我设计了“找朋友”的游戏。孩子们用惯用的“剪刀、石头、布”的猜拳方法,公平选出4名同学参加游戏。把这4名同学头上戴上数字卡,伴随着“找呀找呀找朋友,找到一个好朋友,敬个礼呀,握握手,你是我的好朋友”的旋律,边跳舞,边找朋友。头饰上的数字能组成需要分解的数,就是一对好朋友。(如:1和7组成8,3和5组成8中,“1”和“7”是一组好朋友,“3”和“5”是一组好朋友。)学生们在轻松自如,快乐自信的游戏中,感知了抽象的数学理念,其乐融融,乐此不疲。

4

利用多媒体----灵活多变、丰富多彩

随着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也使我们的课堂灵活多变,丰富多彩。多媒体中图、文、声、像有机的结合,把抽象的数学问题生动、具象地呈现在学生眼前,更加直观、感性,易于理解。

例如,在学习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前后”这一课时,课件播放运动员进行曲,先蹦出“森林运动会”这几个字,有5只小运动员做着准备动作,随着一声哨响,小兔子、松鼠、梅花鹿、乌龟、蜗牛、开始奔跑起来,在美丽的森林里,小动物们展示各具特色的动作,竭尽全力向前跑 ,同学们加油助威。最后,梅花鹿最先冲到了终点,其他动物依次排开。此时,屏幕上出现问题串:谁跑在最前面?谁在它的后面?小兔子跑第几?乌龟跑第几?孩子们仿佛身临其境地参加了一次运动会,感同身受理解了“前后”这一知识。

多媒体的运用对教学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孩子们既学到了数学知识,又增强了竞争意识,寓教于乐,乐学好学。

5

开展竞赛——适机鼓励、爱上数学

我经常组织孩子们开展口速算竞赛,开火车比赛,小组赛,夺红旗等多种形式的竞赛活动,对表现突出的孩子适机表扬、鼓励。多用“你真棒!”“你真善于动脑筋’’“你真勤劳!”“你说的真好!”“向你学习!”等鼓励的话,使每名学生都能体会“我能行”。

对于学生来说,老师的一句句鼓励,一次次肯定,一回回表扬都是他们成功的标志,他们都能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信心倍增,势不可挡。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我们认真钻研教材,把握学生的学习状态,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就能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增强学习信心,使他们快乐学习,真正爱上数学课。

数学教学随笔15

“先学后教”的核心是自学能力的培养,是学生主体作用的具体体现,因此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其从“学会”到“会学”无论是从实施素质教育的角度看,还是从终身教育、创新教育的角度看,都是我们数学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激发兴趣,增强信心。

学生获得知识的途经无非有两个,或从别人的传授中获得,或从自己的学习中获得。而通过自学获得的知识往往会记得更牢。并且,学生通过自学获得新知时,会产生一种愉悦的心情,这在一般学习中是不可能体会到的。所以,培养学生的自学兴趣,是比较关键的。可通过一些科学家的例子来说服学生。我介绍了曾被人称为“低能儿”的爱迪生,他通过刻苦自学,终于成为发明大师;著名数学大师华罗庚,出身贫寒,缺乏良好的学习环境,却凭着超人的意志登上数学的高峰。这些典型实例,使学生受到启发,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自学的兴趣和信心。

二、精心选材,因人而异。

在进行“先学后教”时,并不要求所有的知识都进行自学。针对小学生,主要是一些简明易懂的内容可让他们自学。教师要把好这个关,切忌千篇一律。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时,长方体的体积推导可与学生共同完成,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是在长方体公式的.基础上得出,学生很容易理解和接受。在教学时,我让学生通过自学,搞清给他们的几个思考题:正方体和长方体有什么关系,正方体的体积该怎样算。通过看书同桌讨论。很容易获得新知。

三、循序渐进,指导方法。

教师的学习指导,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关键。一开始,教师可以对自学内容设计一些自学思考题,让学生按你的思路学习,并从中学到以后看书自学,应该弄清哪些问题。经过一个阶段的训练,可以让学生自己找问题,弄清学习这个内容所要搞懂的是哪些方面。教师可以在最后提问:通过自学,你学到了什么?

总之,自学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培养形成的。在小学中,尝试使用“先学后教”的方法,对推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产生很大的影响。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来说,“先学后教”的方法是切实可行的。

《数学教学随笔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