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师教育随笔

时间:2025-08-05 23:51:11
幼师教育随笔合集15篇

幼师教育随笔合集15篇

在学习和工作中,说起随笔,大家应该都有印象吧?随笔其实就是日常生活中对一些事件的想法,及时捕捉,随手记录下来。你见过的随笔都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幼师教育随笔,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幼师教育随笔1

午睡了,大家都在忙着。“表扬池盺晨小朋友已经上床睡好了”、“表扬凡凡小朋友也一切整理好上床躺下了”......

“老师,你怎么不表扬我的啊!”一听声音就知道是我们班的“小胖墩”顾王吉,声音中透着些许的不甘。“你表现好么老师也会表扬你的啊,你看你,人家进来比你晚,动作比你快,已经上床睡好了,你呢?到现在也没弄好。”老师,我会快的,我马上就要好了,你要表扬我哦!”顾王吉边说边快速的'躺下,拉好被子。我走过去,表扬着:“表扬顾王吉,也睡好了。”听到我的表扬,顾王吉笑了,两眼弯弯的,把整个脸都藏进了被窝。

孩子、成人都是一样的,都是喜欢、渴望被表扬的。所以老师,不要吝啬你的表扬,它是一味让孩子快乐、积极进取的良剂。

幼师教育随笔2

第一天吃午饭的时候,别的小朋友都在吃饭,晨晨拿着勺子在玩,我走过去问他:“晨晨怎么不吃啊?快点吃啊!”他只是象征吃一点,最后就把自己的饭倒掉。第二天吃饭了浩浩还是不肯吃,我不断地提醒他,他还是不吃。我就拿起勺子喂他,就就掉眼泪了。我说:“你不哭要饿的。”于是他边哭边说:“我不要吃菜,我要吃白饭。”于是我一心软,就答应他只要吃白饭。第三天,开始分饭的时间到了,他看到我帮他盛了菜,开始掉眼泪,还哭着说“老师,我要吃白饭。”于是我就和他讲菜对我们人体的'好处。听了这些之后,他就答应吃了。可以最后白饭全吃了,饭就又倒掉了。第四天早上,他来上学很不开心,还对奶奶说:我要吃白饭。奶奶说:“知道了,我来对老师讲。”对我说:“在这个孩子比较挑食,在家也是不吃,在学校你就让他吃白饭吧。”

到底是什么养成了这种坏习惯,于是我和他的妈妈进行了沟通,让他们在家尽量让他吃各种不同的菜吃饭,量上不要强求。在幼儿园我就进行了强制的措施一定要他自己吃菜,今天一口,明天二口,后天三口,采用这种循序渐进的方法。

幼师教育随笔3

人可以拒绝财富,拒绝风雨,确拒绝不了真诚的微笑。微笑可以拉近你我的距离,化解一些小的矛盾。曾经去过一所学校,在学校寝室门口挂着一面镜子,旁边写着,今天你微笑了吗?不论是谁走过这边的时候,都会停下脚步,整理一下自己的仪容,对镜子中的自己露出一个甜甜的微笑,给自己一个鼓励。其实,生活就像一面镜子。你笑它就笑,你哭它也哭,我们何不用笑来面对生活,面对孩子,面对他人呢,一个微笑可以化解很多矛盾,给人鼓励。

作为一个幼儿教师,面对着年龄较小的孩子,孩子小难免磕磕碰碰,有些家长不理解就会来找老师,其实我们也不愿意孩子受伤,如果我们硬碰硬的话,对谁都不好,要是我们换一种方法,大家就会小事化无。就像前几天,晨晨自己摔倒了,头撞在桌子上变的淤青了,老师当时跟晨晨的`爸爸说了,他爸爸说男孩子,受点伤没关系,就带着晨晨离开了,第二天,晨晨的妈妈来送他,我就感到晨晨妈很生气,我就赶紧笑着去接她,开始我并没有说话,就听晨晨妈在那说,等她说完,我就跟耐心的跟她解释事情的经过,在这个过程中我始终保持着微笑,尽管她说了一些很难听的话,我一直笑着面对她,反而让晨晨妈不好意思了,对我说:“老师,你看我太着急了,说话有点冲,说的话别往心里去。”我对她说:“晨晨妈,对不起,跟您制造不愉快了,看到孩子受伤我们也心疼,我们一定注意的,也谢谢您的包容和理解。”后来,听别的家长说起来,可能是晨晨妈说的,“人家老师脾气真好,我说的那么难听,老师都没生气,还笑着跟我解释,把孩子交给这样的老师放心”,听到这样的话,我感到欣慰,同时也庆幸自己的处理方法,如果当时冷脸相对的话,矛盾肯定升级。

人与人之间往往是因为一些小摩擦造成的误会,我们何不微笑面对,给孩子一个微笑,让孩子得到鼓励;给同事一个微笑,让他感受到你的友好;给朋友一个微笑,让他感受到你的关爱,家人一个微笑,让大家和平相处。何况,笑一笑还十年少呢。

幼师教育随笔4

今天值日生小朋友做完动植物生长变化的观察记录后,阳阳对着我说:“老师,花盆里的泥土有的都干裂了,我去给花儿浇点水吧!”听到了他的建议,我很高兴,孩子们观察自然物很细致,而且还会主动“关心”自然角了,我忙说:“好的,我们一起来给这些花儿浇浇水吧。”

小朋友高高兴兴拿着各种盛水的工具开始工作了,大部分孩子都是从叶子上往下水,只不过有的小心翼翼,有的一下就浇完了水,只见阳阳蹲下身体,把水瓶的口对植物的根部,慢慢倾倒着水,突然他的眼光开始寻找老师,当他发现我在看他时,他一手指着植物的根部激动地说:“老师,你看它们把水全喝掉了。”我故作惊讶地朝着他指点的地方说:“喔,真的,水会下去的,是它喝掉了。”于是我招呼大家来:“小朋友,你们刚才给这些花儿喝水了,那它们的嘴巴在哪里呢?”这个问题不难,小朋友回答:“根就是它的`嘴巴。”“那你们刚才是怎么给这些花儿喝水的呢?”小朋友连忙七嘴八舌地介绍起自己的经验来,当问到哪一个方法最好时,小朋友都一致推荐出阳阳的方法是最好的:将水对着植物的根部慢慢地浇,可以让植物根部、泥土吸收到大量的水分,有利于植物的生长。

从孩子们的谈话中,可知道他们都了解根和泥土的作用,但在实践中孩子往往会以自己的兴趣为主,而忽略原来已知的认识。看来,孩子们的知识如果没有直接的实践,很难成为真实的认识,不然只能是“纸上谈兵”。只有在平时的实践经历中激发孩子的探索求知欲,以实在的亲身体验获得正确的认识,只有这样才会使孩子加深对知识经验的理解。

幼师教育随笔5

今天区域活动时,一少是娃娃家的爸爸,叶叶是娃娃家的妈妈,小宇是娃娃家的哥哥,淳淳是娃娃家的客人。一少在厨房的煮螃蟹,把螃蟹放在锅里用勺子铲了铲,又盖上锅盖煮,小宇看了看一少,从旁边拿来一盒橙汁说,加点这个,味道更好,说着往锅里加了点橙汁,还问淳淳,“你要喝点果汁吗?”,淳淳点了点头,说“好呀。“小宇帮淳淳拿了杯子,请他坐下,给他倒果汁。叶叶抱着宝宝坐在一边,问小宇,天气冷了,我们来帮他加件衣服吧,说着便邀请小宇一起给宝宝穿衣服,一人抱着宝宝,一人拿着宝宝帮他穿衣服。

幼儿的.区域活动来源于幼儿的生活经验,由此产生了这次的区域活动,幼儿观察生活中家人间的互动来习得经验,知道客人来了要请他们坐下,请他们吃吃东西,要招待客人。做妈妈的叶叶观察到最近天气变冷了,由生活现状想到要给宝宝穿衣,一个人无法完成,就想到了能找哥哥帮忙,幼儿间的互帮互助的活动,有益于亲社会行为的培养,对于幼儿人格的培养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幼师教育随笔6

在上半年的骨干班主任培训中,有一次,殷老师特意给我们聆听了特级教师魏书生的电视讲座,漫谈式的,当时我 ……此处隐藏5530个字……不同的花香、饭菜香、果香等。

在日常生活中重视训练孩子的感官能力,使他对周围事物由形象、感觉上的认识,逐渐了解熟悉外面的世界。眼、耳、鼻、舌和皮肤等感觉器官是人体接受外界刺激的重要工具,通过它们才能与周围事物交流沟通,学习各种生存和发展的本领,所以这方面的训练十分重要。

幼师教育随笔13

子睿是个聪明、调皮的孩子,但他非常的爱哭,一点小事哭起来没完。

新学期开始班里又招了许多新幼儿,由于不适应接连几天哭个不停,子睿也跟着他们哭个不停。直到新幼儿都不哭了,他还是哭。为此我与家长沟通了许多次也想了许多的办法,都无济于事。可不知怎么回事这两天他变得非常的乖巧,我感到非常的欣喜也感到奇怪。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一天放学后,子睿的妈妈来接他时对我说:“王老师,你感冒好了吗?”听了她的话我不觉一愣问道:“你怎么知道我感冒了?”“我们子睿告诉我的,他说我们王老师生病了在打针。”我还对他说:“以后你别哭了,你再哭你王老师一生气就会住院的。” 子睿他这几天是不是很乖了。

听了她的话我的.心头一热,多可爱的孩子呀!撒下春风方能收获秋雨,让我们给孩子多一点爱,那你将会收获更多的爱。

幼师教育随笔14

家,多么温馨而又舒服的地方。可是,温暖的家,你给予孩子了吗?

早上给孩子晨检时,无意间听丁丁问浩浩:“浩浩,你爸爸妈妈吵架了吗?”浩浩说:“没有呀。”丁丁又说:“我爸爸跟我妈妈今天早上吵架了。”听孩子这么一说,于是我把孩子叫到我旁边问了问,从丁丁话语中得知,原来丁丁爸爸妈妈不知道什么原因吵架了,最终导致大打出手,把丁丁都吓哭了,后来家里来了许多劝架的才把两人的火气个平息了。丁丁说完还问我:“老师,他们大人为什么要打架呀?他们还经常跟我说不能跟小朋友打架呢?”听完她的话我愣了一下:中班的孩子还这么小,考虑的问题怎么这么多呀?于是我告诉她:“爸爸妈妈教育你不跟小朋友打架是正确的,爸爸妈妈可能因为有别的'事才吵架吧,放心好了,等你回家,他们就和好了。”中午孩子午休我正好值午班,突然听见丁丁在那里哭,我过去一看,丁丁的眼睛紧闭着但是表情很痛苦,于是我把她摇了摇叫醒了她,我问她怎么了,丁丁说:“老师,我做梦了,我很害怕,我梦见爸爸妈妈吵架了……”生活里,夫妻间吵架拌嘴是再平常不过的一件小事了,两个人或是为孩子,或是为柴米油盐,或是为了其他鸡毛蒜皮的小事吵几句,大多时候不仅不伤大雅,还能增进感情,但前提是千万不要在孩子面前吵,更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大打出手,这对孩子的心理危害是非常大的,有可能会对孩子造成长期的心理阴影。

家庭对于孩子来说像是一座避风港,如果父母经常当着孩子面吵架,会使他们变得惴惴不安,丧失安全感,从而导致心理失衡,这对其智力和心理发展百害而无一利:学习障碍――上课时坐立不安,不遵守纪律,听不进去老师所讲的知识,做功课粗心大意,无法顺利完成作业。社会适应能力差――不合群,不善于人交流,对待问题,不是畏畏缩缩胆小怕事,就是脾气暴躁,经常大打出手。心情痛苦――父母双方永不休止的纠纷,会让孩子的心情感到异常痛苦,认为自己被轻视,心灵无处寄托,感情上荒芜不堪,长久以后转变为深深的抑郁。易走上歧路――父母经常吵架的孩子,从外表看都比较孤僻、沉默,他们彷徨无助,但渴望温暖,所以有的甚至被坏人引诱,步入犯罪深渊。

为了孩子的幸福感和安全感,作为父母应该尽量避免日常生活中不和谐音符的出现,不论是在夫妻间还是在父母与子女之间。不过,这种情况一旦发生,父母要怎么做呢?

1、不要认为孩子小,就什么都不懂。大人之间的摩擦势必会给孩子幼小的心灵上留下不可磨灭的阴影,这时惟一能够弥补的方法就是向孩子"道歉"。告诉孩子"爸爸妈妈做错了",让孩子明白,大人并不是因为他而争吵,完全是大人自己的原因。

2、用肯定的、积极的方式告诉孩子,下次再面临相同的状况时,爸爸妈妈一定会处理得更好。

3、及时把内心真实的想法告诉孩子,虽然他们不一定能懂,但是他们却能感受到你的那份责任心,进而增进亲子间感情。

父母吵架对孩子的危害绝不亚于单亲家庭里的孩子,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希望大人们能妥善处理好生活中的琐事,给孩子一个祥和健康的成长环境,给孩子一个温暖的家。

幼师教育随笔15

在家园联系中听到家长提出这样的问题:“我的孩子画画一点也不好,画的一点也不像,当我要他画画时,他总是说不会画,希望我代笔或抓着他的手画,这样好吗?”面对瞪着纸笔、一脸无助的孩子,您是以何种方式解决问题呢?

我认为我们首先要学会“听”孩子的画,其实画画一点也不难。首先要撇开“画的像”的错误观念,对幼儿来说,画画就像大人写日记般,他们会以既有的、熟悉的表现手法,用点、线、圆各式图样,“记录”深刻于心中的生活经验,几条简洁的线,代表的是妈妈:纷乱的错误,代表的是弟弟:圆圆的形状,代表的是好吃的饼干。孩子用“画”来讲述自己的感受和发现。所以,我们看孩子的画时,并不是看他画得像不像,而是要“听”他画中所表达的东西,并去理解、关心、尊重他所诉说的内容。在引导涂鸦期的孩子(两—四岁)画出心中意象和对生活经验的感受时,您还可在孩子用点线描画的图样旁,加上附注文字。

其次以言语引导孩子画画,当孩子想要画一件事物,却不知如何表现时,请您以“言语”来引导他做画。例如:孩子想画“大象”,您可先和他一起讨论大象的特征,若能辅以图片或书籍,加深孩子的印象,甚至带孩子到动物园观看,都能加强孩子对画作内容的表现欲望及构成概念。然后,鼓励孩子以基本形状———圆形、正方形、三角形,分别做头部、身躯、四肢的描绘。“想一想,大象的头和长长的鼻子像什么形状?圆形还是长方形?”“很好!身体又是什么形状呢?”“长方形。”若要进一步丰富孩子的画作内容,则可和孩子共同讨论分享,掌握何人、何时、何地、何事的原则,对孩子做言语上的刺激。同时丰富孩子的生活经验,更是帮助孩子在艺术天地成长的重要方式。举例来说,带孩子去动物园、大自然……甚至生活中的吃饭、洗澡、刷牙,睡觉等点点滴滴,都是丰富孩子作画灵感的最佳来源。

孩子要透过亲身的体验,才能描绘出生动、真挚、充满情感的作品,不会老是画一些内容空洞、缺乏变化、让父母纳闷的画了。这样的作品,即使在技术上还不成熟,也能打动看画人的心,孩子更能在绘画过程中得到满足。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善用“儿歌”这个好帮手。像儿歌《小蜜蜂做客》:小蜜蜂,嗡嗡嗡,敲敲门,咚咚咚,花儿姐姐打开门,五片花瓣五扇门,好花蜜、好花粉,好好招待小客人。儿歌内容易于理解与联想。像这样简单的题材,搭配创意的`联想,就能帮助孩子创造生动的画面。若幼儿的作品内容稍嫌空洞,我们还可就歌词中提到的事物、景物、人物,以言语引导孩子大胆将内容做进一步的延伸,发展出不同的情况。

作画的题材不难寻,只要有敏锐的感知心;作画的方式不难,只要勇于尝试与创新。当孩子发现新颖的、属于自己感受且美好的表现方式时,他的画就有了生命。大人千万不可画给孩子看,或要求孩子临摹,这些都会逐渐抹杀孩子对事物的统合、分析和安排的能力,以及他表现内容的独创性。

《幼师教育随笔合集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