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随笔

时间:2025-08-06 00:12:14
历史的随笔

历史的随笔

在学习和工作中,许多人都写过随笔吧?随笔可以观景抒情,可以睹物谈看法,可以读书谈感想,可以一事一议。想要学习写随笔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历史的随笔,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历史的随笔1

科布伦次的圣母大教堂距中央广场不远,与其他教堂一样,都是哥特式建筑的风格。坦率地说,初到欧洲时,第一次见到哥特式风格的教堂,觉得非常经典、非常神奇。后来出国次数多了,发现这种哥特式风格的教堂在欧洲非常普遍,只是规模大小不同而已,正如中国的寺庙一样,一山一寺,一村一庙,见多就不怪了,所以今天到了科布伦次的圣母大教堂,也没有兴趣进去看一下。只是想起今年七月初在越南胡志明市时,有人对着规模不大的胡志明圣母大教堂,大发感叹,如精美绝伦啊,如超级经典啊,云云,不禁哑然失笑了。

不过,科布伦茨这座古罗马式的圣母大教堂与其他教堂的不同之处则是将哥特式唱诗区和巴洛克式半圆形穹顶塔楼很自然地结合在一起,而又不失和谐的哥特式教堂。这种巴洛克建筑风格因为刚刚上午在波恩胡同见过,所以便一眼认出。

真正让我感兴趣的'是圣母大教堂前面的一块黑色石碑,这块黑色石碑看上去非常普通,上面仅刻着两行字,上一行是:打到伦敦去,下一行是:已阅,然而正是这二行字,却让这块黑色石碑凝固了一个幽默的历史故事,我们可以通过这块石碑重温那段历史,那个故事。

十九世纪初,法俄战争爆发,奥地利与俄罗斯联手,共同对付法国的拿破仑。当时,俄奥联军在科布伦茨驻军,剑锋直指法国,尤为是俄罗斯军队,士气高涨,斗志昂扬,年轻的俄罗斯军官在圣母大教堂前面立起一块黑色石碑,血气方刚地写上:打到伦敦去。后来,拿破仑军队反击俄奥联军,取得法俄战争的胜利,并乘胜追击俄奥联军,追至科布伦茨时,拿破仑军队也在此驻军,当拿破仑看到石碑上俄罗斯军官题的字时,笑了一下,并在俄罗斯军官的题字下面,拿破仑大笔一挥,写上:已阅。以此嘲笑俄奥联军。

一砄石碑,一段历史,二行题字,一个故事,漫步莱茵河畔,轻轻一弯腰,我拾起了这个传说。

历史的随笔2

在夏王朝,从夏禹立夏到夏桀亡夏,在商王朝,从商汤立商到商纣亡商,历史像是一面巨大的镜子,照出了惊人的相似。从无到有的过程极其相似,从有到无的过程,也是极其相似,或者时代的进程是在发展中轮回着,也是在轮回中发展着。

夏王朝存世近五百年,历经十四世十七王,曾经有过“九州大地”的辉煌壮阔,有过“一言九鼎”的霸气凝重,有过“钓台之享”的炫耀张扬。夏王朝在不断的发展壮大中,悄然完成了从“公天下”到“家天下”的格局的转变。经历过“太康失败”“后羿代夏”的屈辱和动荡的岁月,也经历过“少康中兴”的巩固和发展的阶段,乃至最后的脚步停留在了,夏桀的暴戾亡国。试想一下吧,当年的“涂山大会”上,夏禹的威仪是何等的壮观,一统天下的夏王朝宝座前,曾经臣服着几多仰视的人群。以德服人,更是以治服人,但这个“治”一定是德治和律治,而非暴治。但也不得不承认,武力始终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统治手段。会嵇山防风氏被诛,那就是夏禹用武力行驶王权的真正的开始,杀一儆百,天子的威力从此开始遍及四海。

最终,夏王朝败在了残暴的夏桀手里,也是没落的夏王朝绊倒了任性的夏桀吧。不可否认,偶然中总有必然存在着,必然中也有偶然存在着,不可违背的,始终是历史的发展潮流——物极必反,盛极必衰。一个旧的王朝在走向没落,总也同时在孕育着一个新的王朝的崛起。

助汤灭夏的伊尹和仲虺都曾经是夏人,狭隘地来看,或者他们都是夏的背叛者,但同时他们更是商的开创者。不知怎么一下子联想到了吴三桂的反清复明,忽然之间有了一点深刻的意识,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是势不可挡的,能够尊重历史发展规律,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人,才是识时务的人,正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

商朝的开国之君是成汤,他同样是用仁义之举赢得了民心。从“汤祷桑林”的故事和“网开一面”的典故中,我们就可以看出成汤的勇敢和仁慈。另外,在《汤誓》中我们也可以领略到几分成汤的智慧与谋略。得人心者得天下,在当时,成汤的宽厚与夏桀的残暴形成了极为鲜明的比照,残暴的桀让夏王朝的大门徐徐关闭着,而宽厚的汤则轻轻开启着一个新的王朝——商。

商王朝存世近六百年,经历了伐昆吾灭夏的动乱时期,经历过数次迁都的颠簸流离,到了盘庚迁殷后的武丁时期,商王朝的统治才算是达到了极盛时期。祖甲的急于求成的改革,大大消耗了商王朝的元气,武乙的不作为,帝乙的'征伐,商纣的暴政,都加速了商王朝的灭亡。穷奢极侈的“酒池肉林”就如同是为埋葬商王朝而挖掘的坟墓,自以为是的商纣王最终成了商王朝的终结者。和他一样遗臭万年的还有一个叫做妲己的女人。

有人说过,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总有一个好女人,而一个失败的男人身边也总有一两个坏女人。

红颜祸水是男人泼给女人的脏水吗?似乎难有一个公正的答案吧。但是夏桀有妹喜,商纣有妲己,是人所共知的。历史的真正主宰者永远是以男人为主流的,但也有人说男人是靠征服世界而征服女人,女人则是靠征服男人来征服世界的。从来就没有绝对的公正,但有时候又不得不说,公道自在人心,清者自清,明者自明。

夏王朝和商王朝就这样浓墨重彩的留在了中华民族王朝更迭的史册上,两个王朝存世即千余年,那是中国历史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穿越时光的隧道,轻轻触摸着这一段沧桑的岁月,思索着时代的兴衰更替,不禁让人思绪起伏,感慨万千。

在历史的长河中向来如此,旧的去了,新的就会再来。大浪淘沙,总会带走些什么,也总会留下些什么。

历史的随笔3

今日闲暇无事,随手翻看北京大学王竹溪教授的著作《热力学》。对以前没太在意的热力学第二定律中的熵的概念,灵光突现,有了新的感悟。大意是一个相对孤立的系统的熵值只增不减,因此熵应该叫熵增,细思极恐。当然,是在系统发生不可逆的过程时熵才只增不减,如果过程可逆,熵值有可能减小。但综观世界,大到宇宙的演变法则,小到社会的发展规律,甚至更小的个人的身心历程,互逆的过程何其之难,几乎不可能。

具体概念和公式大家也不用过多探究,只需要知道熵增是表示一个系统混乱度高低的指标即可。一个系统混乱度越高,我们就称这个系统的熵增值越大。

关于宇宙的形成,现在比较流行的说法是大爆炸理论,由最初的一个点极度膨胀爆炸而来。那么最初的这点的熵值是很小的,即有序度很高,随着熵增的加大,有序度越来越小,混乱度越来越大,直至最终爆炸。也就是说熵增到一定的数值就意味着消亡、崩溃或者是新生。大家都知道星球也是有生命周期的,诞生——壮大——灭亡。从有规则的球体到爆炸后的星云,这就是从有序到无序的一种不可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熵增的数值是一个从小到大的过程。当然星云要重新形成星球必须要有超强外力促成,这种外力让星云颗粒凝结聚集,经过漫长时间重新形成新的星体。再次重复演示熵增变大的过程,周而复始。也许有 ……此处隐藏2905个字……况那种“澹泊明志,宁静致远”的修养所给予后人的不只是断理之精、料事之明,更呈现了一种人格典型,予人无限之向往与敬慕。

综观诸葛亮的一生,亦不能不在向往之中,含有份惋之意,正如杜甫所说“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三国鼎立的历史格局,是诸葛亮自己构画的。六出祁山,北伐中原。则系尽力完成他对刘备的责任,以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个情景构成了一种悲壮的美感,是孔子所谓“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类型。最终北伐未能成功,星殒五丈原。

诸葛亮“死则死矣”,然而,他的忠贞、济世、敬业、至公、廉洁、谦虚等品格,无不成为后人学习的榜样。他对国家、对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以及“澹泊明志,宁静致远”等身处世格言,又不知影响了多少人。他的政治、军事才能,有不知被多少政治家、军事家所学习和借鉴……

历史的随笔8

桑田沃土,但盘古却要一直顶力着天,纸张上打印着许多的成语,马氏赶紧趴在地上取水!大家也去读一读吧!

我觉得姜太公是一个很有智谋的人,风雨霞霓。这篇文章的大概意思是。姜太公用自己的智谋!我还认为马氏是一个嫌贫爱富的人,帮助周武王攻灭了商朝,宇宙变得美丽极了。

这好比倒在地上的水,山河湖海,终于拿起大刀,踩着地,他身体的各个部分化成了世间万物。马氏得知姜太公无比富裕时,劈开了黑暗。

隋唐五代又十国:“你已离我而去。盘古沉睡在黑暗的宇宙里,有风,让姜太公和她恢复夫妻关系,所以叫“上下五千年”,但是却很感人,花草树木,他挥舞大斧,周文王寻得姜太公,而现在,南朝北朝是对头。

当盘古死后,只流传了一些神话和传说,所以一直顶立在天地之间,让宇宙也得到了光明,找到了姜太公,宇宙只是一团气,很多精彩还在等着我呢、有沃土……从此,将宇宙打扮美丽了,让马氏收回读

《读历史学成语》有感在10月份。很久以前,漆黑一片,而是巧妙的将水倒在地上,并封他为相,让马氏说不出话来,有树有花。盘古在这样的情况下,这篇文章名叫,只留下了姜太公一个人,春秋战国乱悠悠。后来,我还会再读《读历史学成语下册》,宇宙的黑暗消失了,盘古死了。这篇课文的大概意思是这样的,让马氏将水收回壶中,书里夹这一张非常精美的书签,已经一万八千年了,但这些却没有文字记载,有四千多年的历史。

“秦汉三国晋统一、有雨。”这句颇有韵味的语句将我吸引住了……翻开书的第一页,就像一个鸡蛋,我迫不急待地拆开了从网上订的《读历史学成语上册》,毫不犹豫的'离开了他。当姜太公很穷时,但只能收到一些泥浆,这明显是“嫌贫爱富”的表现,上面有着三数列字,她自己头也不回的走掉了,并立下了汗马功劳。虽然这个神话不知是真是假:《覆水难收》,他身体的各个部分化成了各种东西--日月星辰!他并没有大声骂吼自己的“原”妻子,宋元明清帝王休,难以再收回来了:姜太公的妻子马氏嫌他太穷了,砍破了黑暗:乐观地对待生活的每一天,她马上“厚着脸皮”地“粘”着姜太公。于是姜太公对她说!我的名言是:《开天辟地》:“唐尧虞舜夏商周,姜太公成为了宰相:从古代到现在,想要和他恢复夫妻关系,后面是对这些成语的解释。姜太公将一壶水倒在地上!!如果有机会,有河有湖有海。读一读这样的书籍,你会发觉自己天天过得都很充实,有太阳和月亮,就不能再合在一起了,但是倒出去的水再也收不回来了!

历史的随笔9

听!这雄壮而动听的《满江红》是多么深沉。他便是离我们已有两千年的,从小母亲就在其身上刻着"精忠报国"的,家喻户晓的民族大英雄——岳飞。

他出身于农家,是抗金战火中的一名出色将领。他怀着刻在骨子里的"精忠报国"带着他的岳家军与金军对抗。他的部队军机严明:"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在抗金战场上威名远扬,让不可一世的金军胆颤心惊,闻风丧胆。居然在金军中流传这着"憾山易,憾岳家军难"一类的话。这是多么了不起!屈指一数历史上也就区区几人可以做到。

他满怀着高昂的斗志要去收复北方迎回原北宋皇帝以及太上皇,但不料成为当今皇帝——赵构的`眼中钉,肉中刺。虽然他是我们心中的民族英雄,有着极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超群的指挥才能,但在政治上太缺乏经验,一心只为救回先皇,不为当今皇上考虑。他没有想过如果他真救回了先帝和太上皇那么宋朝将会有三个皇帝那赵构是什么?这才导致赵构对岳飞的担心,在赵构的指示下秦桧夫妇将岳飞陷害以某犯罪处决。一代天骄便如此去世。

或许几千年前,岳飞应该支持赵构,而不是一味的要去救回先皇,这样赵构也不会质他于死地,他也可以继续报效国家,这样既实现了他精忠报国的宏愿也可以保全自己。

岳飞是我们的民族英雄,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应学习他精忠报国的精神,在战场上可以临危不震,灵活运用的卓越指挥才能和他的文学造诣以及他正直,简朴,爱国爱民爱兵的良好精神和品质。

历史的随笔10

“初中生——他们毕竟只是‘初中生’,不是大学生,更不是研究生!”所以,立足于“初中生”的基本学情,从他们当前的认知水平,思维习惯出发,才能探索出最合适、最恰当有效的教学方式。经过一学期的实践摸索与反思总结,有以下几点问题值得思考:

第一、历史作业的完成质量与考试的成绩似乎不成正比,以至于给学生这样一个直观印象:作业写与不写,与成绩的好坏没有直接关系!

第二、“历史发展脉络梳理——细节知识点总结类比——综合提问”这套的复习方法对于初中生完全不适用!对初中生而言,最科学的复习法就是一课一课的`划重点法复习

有部分同学长时间不写作业,但考试依旧高分;可也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平时非常认真,可成绩却不理想。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这种现象发生在数学、物理等学科较为普遍,因为理科思维与个人智商的高低是捆绑式的。但对于历史——这样一门以开卷形式考察的学科,学科态度与成绩不成正比似乎就难以让人理解了。

其实文科也有其特殊的思维,不可否认,这与个人的“悟性”高低有关——语文、英语有相应的“语感”,历史同样也有“历史思维”,有些学生历史思维能力较强,再加上开卷考试的特殊性,他们只需上课听讲就能做到应对试题游刃有余。但有些同学则不然,他们的学习态度与最终成绩不成正比,而解决问题的关键就在于课堂效率,归根结底取决于老师教学的艺术!

老师教学的艺术,对初三的学生而言,最关键的就在于问题诱导方式的科学性。通过对数次考试学生答题情况的分析,发现大部分态度认真成绩却不理想的学生的主要失分点就是——答非所问。问题的呈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尤其是材料分析题,把书本中的知识点与材料中的话紧密联系在了一起,学生不仅要掌握书本知识,更要会读懂材料,特别是要读懂问题的意思,把材料中的问题与书本上的考点正确衔接才行。而如何培养学生这种能力?关键就在于教师的问题诱导方式。

对于“初中生”,过多的展示“学术魅力”会适得其反,因为学生对于知识要点的把握能力欠缺,老师讲的哪里该记哪里不该记,学生没有辨别力,必须明确的告知才行。而在初三时间相当紧迫的时候,课堂上讲授的内容尤其要精炼,书上没有的、考试不考的一律不能讲,提都不能提!

《历史的随笔.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