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华)幼儿教师教育随笔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说到随笔,相信大家肯定都不陌生,随笔是一种很灵活随便的笔记或文体。经典的随笔都有哪些?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幼儿教师教育随笔,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幼儿教师教育随笔1从兴趣入手学儿歌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幼儿往往对喜欢的事物特别感兴趣,而且积极参与,如果教学过程枯燥无味,是不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 教育内容,要求能否兼顾群体需要和个体差异,使每个幼儿都能得到发展,都有成功感。 在组织活动时,我认为只有捕捉幼儿的兴趣点,从孩子的兴趣点入手,才能做好因材施教,才能实现 每个儿童都能主动发展 的教学思想。经验表明:一堂生动活泼、形象有趣的课,必然能调动幼儿学习兴趣,要做到这一点,我极力追求言语、动作、表情在教学方法上的适度运用,寓乐于学,寓学于乐。我从一下两点教授幼儿轻松容易的学习儿歌:
a、追求声情并茂,强化文学作品中的语气语调如果将文学作品平平淡淡地呈现于幼儿面前,是不会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为了让幼儿很快地溶入文学作品中,我很注意自己的语气语调,我会根据文学作品的特点,在朗诵过程中时快时慢,抑扬顿挫,让幼儿处身于一种亲切、美好的语感环境中,同时,再配上优美、动听、富有想象的音乐,以及形象生动的教具运用,使幼儿在融融的气氛中,尽情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愿望。
b、根据语言加动作表演,带动幼儿的学习兴趣。我在教授诗歌 春天的.秘密 时,发现这首诗歌重复较多,而且很长,所以孩子们学习这首诗歌有点难,首先分段让幼儿自己创编动作表演,我对幼儿的动作加以纠正,让每段都有标准的动作,我把自己创编的进行示范表演,幼儿根据诗歌和教师的动作进行朗诵,引导幼儿可以做和老师不一样的动作,这样来表现出自己的风格,有的幼儿动作形象,有的动作滑稽逗人,这首诗歌用了十几分钟,幼儿就能表演和朗诵了。
幼儿教师教育随笔2飞旋因轻微感冒而请假,可已经连续两个多星期没来园了,是不是孩子病情严重了?我担心着孩子的病情.打电话给她妈妈,孩子妈妈却似乎比我还惊讶:“孩子还没有去幼儿园吗?我不知道啊,我在外地出差呢,可能是她姥姥没有送孩子吧!”当天下午,飞旋就来到了幼儿园。原来,飞旋的病早就好了,因为妈妈出差,一直由姥姥照顾,孩子不愿意来幼儿园,姥姥就由着孩子的性子,一直在家玩了一个多星期。
中国有句老话叫“隔代亲”,在现实生活中,像飞旋姥姥一样宠着孩子、依顺孩子的祖辈家长不在少数。老人疼爱孩子的心情可以理解,可一味地纵容不仅耽误了孩子正常的学习活动,还容易让孩子产生这样一种错误的理解:幼儿园愿意去就去,不愿意去就不去。这非常不利于孩子养成自律的好习惯,也会使孩子对待入园甚至入学的态度变得轻率和想当然。我在和飞旋妈妈的交谈中发现,其实她也觉得姥姥太惯孩子了,但因为工作忙,不得不把孩子交给老人照顾。
我想,这其中有两个问题需要解决:一是年轻爸妈应多跟孩子在一起,主动承担起教育孩子的任务,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二是要有针对性地引导祖辈家长建立相应的教育意识,做好隔代家长的沟通工作。于是,我有意识地加强了与飞旋姥姥的交流,渐渐地,姥姥开始了解到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很感慨地说:“孩子在幼儿园里学习跟在家里玩确实不一样.我以后不能随便让飞旋在家赖着不上学了!老师,你有什么事就告诉我,我有的'是时间帮你们做事!”
隔代亲,是老人的一种情感寄托.只要我们多与老人交流,老人就会了解怎样做才是对孩子真正的爱,而老人也非常愿意为了孩子而配合老师的工作。换一个角度来看“隔代亲”,换一种方式引导祖辈家长,他们就能成为我们日常教育活动的好帮手。
幼儿教师教育随笔3当年幼的孩子有点滴进步时,我们—定不要忘记夸奖他,这样会给孩子增强自信心,让孩子获得成就感—这是在我工作以来给我触动最大的一点。
有的孩子语言智能突出,有的孩子空间视觉智能突出,有的运动智能突出,所以我们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长处,通过鼓励、表扬、引导克服不足,尽力弥补他的短处。
我们班的一个小女孩叫珂珂个子很矮,很内向。自我们带这个班以来一直不敢看着老师的眼睛说话;当老师一靠近她时她就会紧张,从来不举手回答问题。因此,语言表达、音乐表现等方面的能力也都比其他孩子发展的要慢一些,看到这样的孩子,我很着急。是什么造成了现在的她,我们已无从去追究,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从现在开始给她新的教育,新的.起点。于是,我们关注她的一举一动,希望捕捉到她的亮点和进步的地方,给她鼓励,给她赞美,给她机会和希望。当我们发现她在绘画和运动方面很出色时,就在全体孩子前面表扬她,并让她做示范。当她在老师的引导下和老师打招呼的时候,我们会抹抹她的头,给她一个赞许的微笑;当她在老师的要求下能简单地回答老师的问题的时候,我们会给她鼓励的掌声以及一个小贴画……在这些不同的赞许、鼓励下,她渐渐大方起来,眼睛也敢正视老师了,这些进步就是简简单单的鼓励与夸奖就能改变的。
“教育人就是教育他对未来的希望。”而我们给孩子希望的一个最重要的方式就是不断的夸夸他们,鼓励他们,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幼儿教师教育随笔4你会对别人的一个哈欠充满好奇吗?你会为一只小蟾蜍兴奋不已吗?你会为了一朵小红花拼命努力吗?你轻笑:怎么可能?
是啊,这些事都太小了,我们都长大了,再也不屑去做了,但是这些却是幼儿园里每天都在上演的故事。幼儿园里,有哭有笑,笑容是真的,眼泪也是真的。人生漫长,世界广阔,多少悲欢离合,世事艰辛,而所有复杂故事的最初却都是从这个简单的世界里开始的。
还记得那些现在想来过于幼稚当初却想得认真的事吗?还记得那些带领我们走进这个世界的老师吗?
——题记
1、《老师,咱们睡觉吧》
这学期我带的是中班的小朋友,小家伙们仿佛有无穷的精力。每个星期一的午睡时间,晨晨都特别兴奋,就是不愿意睡觉。由于晚上没睡好觉,我忍不住打了个大大的哈欠,随即,泪水充满了眼眶。晨晨看见了,好奇的看着我,问:“老师,你怎么哭了?”“我没哭。”“没哭怎么眼里都是眼泪啊?”我笑了:“那你猜猜,我的眼里怎么会有泪呢?”晨晨挠挠头:“是因为我不愿意午睡吗……对了,你刚才打了个哈欠,所以你流泪了。”“对!晨晨真棒!观察的可真仔细。那你知不知道老师打哈欠流眼泪是开心还是不开心呢?”晨晨低下头想了一会,说:“老师,你是不是困了呀,困了打哈欠可难受了,我们睡觉吧。”
2、《老师,是青蛙吗》
今天早上刚上班,中一班传来一阵喊叫声,“是什么呀?”“是小青蛙吗?”。我过去一看,原来他们班来了一位不速之客,一只小小的蟾蜍,他们班的刘老师想把它请出去,这个小东西却气的肚子鼓鼓的,肚皮透明的像是要破了,四条腿伸的直直的。“老师,让它和我们玩儿一会儿吧?”李 ……此处隐藏7125个字……一嗓子显然是吓着雨儿了,只见她愣在原地一言不发,眼泪瞬间就涌了出来,两只手不知所措地拉扯着衣角。意识到自己的急躁后,我的语气缓和了许多:“雨儿,你看别的.小朋友都在座位上等老师呢,你也坐那儿等我好吗?”雨儿哽咽了老半天,委屈地蹦出这样一句话来:“老师,你每天都在忙,我就想和你说说话。”雨儿的一字一句刺进了我的心坎。我慢慢俯下身,默默地将雨儿揽进怀里,泪水在我的眼眶里打转。我为我的急躁而自责,也为对雨儿的不理解而内疚,我随即附在雨儿的耳边和她约定:“每天午饭后我们好好说说话!”听我这么说,雨儿将信将疑。我伸出手指头郑重其事地和她拉勾,雨儿这才破涕为笑,撒腿跑开了,临走还不忘俏皮地回我一句:“骗人是小狗。”
以后每天午餐后,我都会遵守和雨儿的约定,我俩渐渐成了好朋友。在雨儿心里。我和别的小朋友没有什么两样,都是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都是她想要结识的新朋友。
雨儿的事让我反省,作为老师,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琐碎工作中,“我很忙,等我一会儿”早已成为我们的口头禅。因为要设计活动方案,要准备游戏材料,要研究教学有效性,要写论文……我们离孩子越来越远。我想,这绝不是教育的初衷,有时候我们是否忙得有些本末倒置?让我们不再以忙为借口,不再吝惜自己的爱,走近每一个孩子,听他们说说心里话,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
幼儿教师教育随笔13《小兔乖乖》的故事是我班幼儿最喜欢的童话故事之一,《小兔乖乖》的小画书也成为了小朋友们饭后最抢手的图书之一,看到小朋友们如此钟爱它,又适逢我班在开展《小兔乖乖》的主题,于是我就利用这难得的机会,由故事中的一个细节:通过尾巴辨认小动物,拓展成一节教学活动。
在此次的教学活动中,场景的布置我选择在娃娃家中进行,让幼儿席地而坐,有可以打开的蘑菇门,有可以向外望的小窗户,在围栏周围贴上蘑菇图片,很有家的味道;由他们来扮演兔宝宝,和“兔妈妈”一起在欢快的兔子舞音乐声中起舞,幼儿的积极性很高,当大灰狼、老虎、狮子、兔子的尾巴分别从门缝里伸进来时,他们都觉得很惊奇,像是自己真的成了童话故事里的主角,真的有大灰狼、老虎、狮子等来敲门一样,也由于小朋友对《小兔乖乖》的`故事太过于熟悉了,在我问到:“我们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门外的是不是我们的朋友呀?”幼儿很快的就回答到“你把尾巴伸进来让我们瞧瞧。”可见,幼儿对故事熟悉到可以把故事内的部分台词背出来,虽然在这节教学活动中,我的切入点是要从动物尾巴辨认小动物,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我觉得这其实制约了幼儿的思维,将他们的思维固定在一个小小的圈子内,以至于提到这个问题,他们不会去多想,会不会还有更好的方法?而是第一反应就是故事里用到的方法,使幼儿没有了创新意识。
从此次的教学活动也可看出,也许是由于平时很少让幼儿坐在垫子上进行教学活动,因此,部分幼儿总存在有新鲜感,在垫子上坐不住,我想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还是应该给幼儿进行多种的教学模式。
幼儿教师教育随笔14一天,我站在楼梯口,看护下楼的孩子们安全通过。
突然,一个漂亮的小女孩猛地从三层台阶上跳下来,我吓了一大跳,本能地扶住了她。
我摸了摸她的小脑袋对她说:“台阶要一层一层地下,这样跳太危险。”她扭过头不理我,一个劲儿地想挣脱、逃跑。我有些不高兴,又一次地把她拉了回来:“小朋友,这样跳下来会伤到脸,以后就不漂亮喽……”还没等我说完,她猛地转过脸对我说:“我不要漂亮,我是猴子!”
我有些吃惊,这样的话不像从她这么漂亮的小女孩嘴里说出来的呀。我接着问:“你为什么说自己是猴子呢?”“我们家里人都这样说我。”她毫不犹豫地回答。
真是一个特别的'孩子,第二天我去走访了他的父母。
女孩妈妈带着无奈的语气对女儿评价道:“哎,她不像其他女孩喜欢唱歌跳舞,她总爱和男孩子一起玩,喜欢像猴子一样跳上跳下,真没办法。”
“那么你们有没有发现她有哪些优点是其她女孩子所没有的呢?”我启发道。她的妈妈想了想,说:“她喜欢运动,她很勇敢!即使跌倒也不会哭泣,她还……”
我感叹道:“其实她有很多别人没有的优点哦!”“是呀!”孩子妈妈欣慰地笑了。
回园后,我建议老师在户外活动中有意识地多给她一些自我表现的机会。渐渐地,她成为了孩子们崇拜的“跳高偶像”,同时她也在其他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更愿意主动地与教师配合,愉快地参加集体活动。
成人总受不自觉地以貌取人,喜欢给孩子贴标签:女孩子应该去学跳舞,男孩子应该去学跆拳道等等,不然的话,似乎就是“不正常”、“不好”。可是,如同大自然充满了丰富的别样性,世界上找不出同样的两片叶子一样,孩子的世界同样也是绚烂多姿的,我们应该善于接纳每个孩子的别样性,引领他们快乐健康地成长。
幼儿教师教育随笔15红红是个性格孤僻的孩子,自入园以来一直是自己一个人玩,没有同伴,更没有朋友。中班的孩子,已经可以进行合作游戏,但是通过观察,我发现红红平时大部分是在单独游戏,偶尔有平行游戏,对于需要彼此合作的集体游戏是排斥的,对于老师和同伴的邀请也是拒绝的态度。在调查“你的好朋友是谁”中,那些调皮的孩子也有被提名的机会,只有红红,没有一个小朋友提她的名字。
同伴关系是发展社会能力的重要背景,在幼儿期,有良好同伴关系的幼儿,适应能力强,长大后更容易拥有健全的人格,良好的人际关系。所以对于红红的表现,我们要进行尽早的`干预,帮助她提高社交能力,改善社会地位,从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我们先仔细观察她在自由活动时的表现,发现她也有和同伴一起玩的欲望,因为当别的小朋友在一起有说有笑玩游戏时,红红眼巴巴的看着,露出羡慕的眼神,我一鼓励她加入,她立刻表现出退缩,摇着头往后躲。是什么让她如此拒绝与同伴交往呢?是害羞?拘谨?还是……?我们只有弄清楚她不愿与同伴交往的原因才能找出解决的办法。通过与家长交流,我们了解到,红红在家只要妈妈在身边,她也会和别的小朋友玩一会儿,妈妈不在身边,她就一动不动,拒绝交往。我们还了解到,红红的妈妈对她照顾的无微不至,很多事情都有默契,有时根本不用红红说出来,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妈妈就知道她要什么,就会送到她手中。正是在这种环境下,红红养成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习惯,连与小朋友玩也要妈妈陪着,妈妈不在身边就手足无措,根本不知道该怎么办。弄清楚原因,就有解决的办法。我们约红红的妈妈进行了长谈,告知了她红红在幼儿园的表现,红红的妈妈说她也发现了女儿的这些表现,正着急呢,对于老师提出的建议愿意进行尝试。我们对她提出的建议是,适当对孩子放手,适当保持距离,让红红学着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学着表达自己的需求,妈妈在孩子的事情上“懒”一点,才能培养出一个能干的孩子。
听从了我们的建议后,红红的妈妈开始试着做出了改变,慢慢的,我们发现红红变了,当我们邀请她进行集体活动时她不再拒绝,当有同伴在玩时,只要有小朋友邀请她也会加入。对于红红的改变我们看在眼里,喜在心头。在这件事上,我们没有直接去教她如何与同伴交往,而是对她接受的家庭教育做出了有效干预,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原来有时候教育也需要拐个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