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牛顿在暴风雨中》教案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牛顿在暴风雨中》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牛顿在暴风雨中》教案1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积累本课9个词语。能区别“像”和“向”,理解“泛滥”的意思。
2、能够根据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并想方法解决。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7、8节。
4、通过牛顿在暴风雨中了解风力的事情,体会牛顿对科学执着探究的勇敢精神。
重点难点:
1、辨别句子,知道怎样把句子写具体。
2、有感情地朗读牛顿在暴风雨中是怎么做的句子。
3、逐步掌握边读课文边提问题的预习方法。
教学工具: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知道图片上是谁吗?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牛顿。
2、教师补充:牛顿(1642~1727),英国家、数学家、天文学家,出生於林肯郡。他建立了机械运动的三个基本定律,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在光学方面,曾致力於色的现象和光的本性的研究;在热学方面,确定了冷却定律;在数学方面,建立了二项式定理,并和莱布尼茨一起创立了微积分学;在天文学方面,创制了反射望远镜,初步考察了行星运动规律。
3、板书课题:19牛顿在暴风雨中
质疑:看了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预设答案:
(1)这是一场怎样的暴风雨?
(2)牛顿为什么要在暴风雨中?
(3)牛顿在暴风雨中做了些什么?
(4)结果怎么样?
二、整体感知
1、自由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开火车分节读课文。
思考:这是一场怎样的暴风雨?它造成了什么后果?(出示)
预设答案:这是一场罕见的暴风雨。它造成了严重的`后果:河水泛滥,树木连根拔起。牛顿家的木头房子咯吱咯吱地响着,仿佛要倒下来。
(1)理解“罕见”“袭击”“泛滥”。(出示)
罕见:难得见到。
袭击:侵袭,突然地打击。
泛滥:江河湖泊的水溢出来。
(2)指导朗读:指名读、小组读、齐读
3、请用横线画出牛顿的弟弟、妹妹及妈妈在暴风雨中不同的表现。
(1)四人小组讨论,找到句子简单说说理由。
预设答案:
第一句:弟弟、妹妹害怕极了。(紧挨着)
第二句:弟弟的担心
第三句:妹妹的惊慌
第四句:妈妈的焦急(弯着腰、缩着脖子、顶着狂风、焦急地寻找、终于)
(2)指导朗读:指名读、小组读、男女生读
(弟弟、妹妹、妈妈的心情)
课后小结
三、复习巩固
1、读词语。
罕见袭击泛滥心甘情愿
斗篷撑开打扰脖子空旷
2、齐读课文。
《牛顿在暴风雨中》教案2教学目标:
1、自主认识本课8个生字,注意读准“蓬、疯、撑”等字的后鼻音;指导掌握“暴”的字形。区别“向、像”,并能正确运用。积累“罕见、仿佛、担心、惊慌、空旷、心甘情愿”等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能有感情地朗读牛顿在暴风雨中是怎么做的句子,并通过质疑、释疑,了解他这样做的原因。
3、通过比较不同人在暴风雨中的不同表现,体会牛顿对科学执着探究的勇敢精神。
教学难重点:
朗读和理解牛顿在暴风雨中是怎么做的以及这样做的原因,体会他对科学的探究精神。
教学过程:
一、媒体引入,体会暴风雨的猛烈程度
1.观看媒体,简要说说画面内容。
师:请你先来看段录象,待会儿,请你用一句话来说说你所看到的这场暴风雨。板书:暴风雨指导字形:暴
2.交流
随机解释“泛滥”:出示:泛滥泛滥就是指江河的水太多了,以至于都溢出来了。所以,你看,它们的部首都是……(三点水旁)
3.引说:
出示:罕见、电闪雷鸣、风雨交加、洪水泛滥、房屋倒塌这是一场……(罕见的)暴风雨。顿时间,……(电闪雷鸣、风雨交加),没过多久,便能看见……(洪水泛滥、房屋倒塌)
出示词卡理解:“罕见”的意思就是“少见”。这样来势汹汹的暴风雨的确是难得一遇。
4.用屏幕上所给出的词自己来连贯地说说这场暴风雨吗。
(这是一场罕见的暴风雨。顿时间,电闪雷鸣、风雨交加。没过多久,便能看见洪水泛滥、房屋倒塌。)
5.出示第一节。
师:公元1658年的9月3日,英国也遭受了这样一场罕见的特大暴风雨。出示:第1节板书:罕见
文中是如何介绍这场罕见的暴风雨的?自己读读,注意读出这场暴风雨的`罕见和来势汹汹?(指名读)
6.遇到这样的暴风雨,人们一般会怎么做呢?(躲在家里、不敢出门。)
7.小结,揭示课题。
师:你们说的一点也不错。然而,有一个人却是迎着暴风雨而上,他就是……补充完整课题
师:今天,我们要一起来学习的第23课,就为我们介绍了这个看似奇怪、与众不同的人。齐读课题。
二、学习质疑,体会牛顿对科学的执着、勇敢
1.反馈预习
(1)请大家来自由读读课文,尤其注意屏幕上出现的字词的读音。出示:词语
(2)开火车读词。
字形辨析、分析 结构:蓬、篷出示:蓬松
(3)指名分节读课文,
2.引读第1—3节,感受弟弟、妹妹们的惊慌。出示:句子
师:刚才同学们已经提到当特大暴风雨来临时,大家都会躲在家里。的确,你看,牛顿的弟弟妹妹……弟弟担心地问……妹妹惊慌起来……(指导读出担心、惊慌的语气)
3.默读5—8节,整体了解牛顿在暴风雨中的表现。
师:那牛顿到底在暴风雨中干什么呢?请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第5-8节。默读要求……(不动唇、不出声、不指读)
交流:板书:跳、乱跳、像个疯子般不停地、了解风力
4.尝试质疑。
师:读到这,你有什么问题?
交流:板书:问题
5.重点学习第7节,通过释疑,了解牛顿这样做的原因。
过渡:牛顿为什么要在这样罕见的暴风雨中不停地跳?这节课,我们将重点围绕这个问题展开讨论。请你好好读读第7节,将这一小节一字不差地读清楚。
1)指名读第7节,谁来说说牛顿 ……此处隐藏2289个字……1、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发明家爱迪生,今天,让我们来英国大名鼎鼎的物理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牛顿。
2、板书:牛顿在暴风雨中
说明:
这一环节主要通过教师的简单介绍,让学生初步了解牛顿,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3、出示课文第1—4、节,找找哪些地方看出暴风雨很大。
4、、交流句子,随机进行生字教学:“罕、袭、泛、滥”。理解“罕见、袭击、泛滥”的意思。
5、师:在暴风雨来临之际,你们会怎么做?
6、交流。
7、齐读第1—4、节。
说明:
这一环节把学生带入课文的情境,有利于体会牛顿执着探究的勇敢精神。
8、师:牛顿在暴风雨中干什么?(听课文录音5—10)边听边想,你有什么疑问?
6、学生质疑。
(预设:牛顿为什么在暴风雨中做实验?做什么实验?他真的“疯了”吗?妈妈找到牛顿,为什么不把他带回去?)
二、学习生字,细读课文。
1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的读音,读通句子。
2、生字教学:
“蓬、疯、撑”正音。“蝙蝠”交流记字方法。“扰”找姐妹字:“优、忧、犹”
说明:
教师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自学生字词,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
3、解决问题一:牛顿在暴风雨中做什么实验?
(1)读6—8节,用横线划出有关句子。(第7节)
(2)交流:牛顿想了解风力。
(3)师生接读第6—7节:牛顿的头发——浑身——有时候——有时候——每跳一次——有几次——
(4、)板书:了解风力
4、解决问题二:牛顿为什么要在暴风雨中了解风力?
默读5—8、节后,用浪线划出有关句子。
交流找到的有关句子。(第8节2—5句)
5、解决问题三:他真的“疯了”吗?
(1)再读第8、节。
(2)思考:你觉得牛顿是个怎样的人?
(3)板书:爱研究 勇敢
6、解决问题四:妈妈找到牛顿,为什么不把他带回去?
思考:妈妈明白了什么?为什么不把他带回去?
读妈妈想的'内容。
说明:
教师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抓住主要问题,主动探究,读懂课文,让学生体会牛顿对科学执着探究的勇敢精神。
三、复习巩固。
1、选词填空(词句活动室第一题)
说明
教会学生区别“像”和“向”。
2、妙笔生花。(词句活动室第二题)
(1)比较句子:妈妈寻找牛顿。
妈妈弯着腰,缩着脖子,顶着狂风,焦急地寻找牛顿。
(2)读一读,多了哪些词语?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具体描写了妈妈当时的动作和焦急的心情)
(3)(圈画动词)小结:这样句子就更具体、更形象了。
(4、)练习写话:爸爸查找资料。
说明
教会学生辨别句子,知道要通过人物的动作和心情的描写把句子写具体。
四、课外延伸
查一查:牛顿的其他故事。
说明
鼓励学生用各种方式了解牛顿,拓展文本的内容。
《牛顿在暴风雨中》教案5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能区别“向”和“像”,学习并积累词语“罕见、袭击、泛滥、心甘情愿、打扰”,积累描写大风大雨的词语。
2、分角色读文,能有感情地读好描写牛顿在暴风雨中怎么做的。
3、通过比较不同人在暴风雨中的不同表现,体会牛顿对科学执着探究的勇敢精神。
4、继续帮助学生掌握整理“取得的条件”。
重点难点:
1、分角色读文,能有感情地读好描写牛顿在暴风雨中怎么做的句子。
2、通过比较不同人在暴风雨中的不同表现,体会牛顿对科学执着探究的勇敢精神。
教学工具:
多媒体工具
教学过程:
一、媒体引入,体会暴风雨的程度
1、观看暴风雨的录象,思考:这是一场怎样的暴风雨?
2、个别交流
板书:罕见、特大理解“罕见”的词意
3、找到描写直接描写暴风雨的语句
(1)媒体出示
公元1658年9月3日,一场罕见的特大暴风雨袭击了英国。河水泛滥,树木连根拔起。牛顿家的木头房子咯吱咯吱地响着,仿佛要倒下来。
想象这场暴风雨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
体会,练习朗读。
师小结:这些画面是我们直接看到感受到的,是对景物的直接描写,除了这些,你还能从哪里看出这是一场特大的暴风雨?自渎课文,用“————”找出有关语句。
(2)交流出示
牛顿的弟弟妹妹紧挨着妈妈,他们听着呼啦啦的风声,心里十分害怕。
牛顿的头发被狂风吹得乱蓬蓬的,浑身都被淋透了。
妈妈弯着腰,缩着脖子,顶着狂风,焦急地寻找牛顿,终于在这空旷的后院找到了。(指导描写妈妈的动作是为了突出风大,可以模仿动作,学会描写)
师小结:通过人物动作、心情的描写来突出暴风雨的程度,这样的描写我们称为间接描写。
二、揭示课题,学会质疑,理解课文
三、补齐课题:19、牛顿在暴风雨中
学生质疑
过渡:一般在暴风雨中,人们都很害怕,就像牛顿的弟弟妹妹那样——可是牛顿却不见了,弟弟担心地问——妹妹惊慌地说——,那么,牛顿到底怎样了呢?真的被大风“刮跑”了吗?你怎么知道他并不是真的被大风“刮跑”的?
理解“心甘情愿”(查字典理解“甘”,再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1、默读课文第7第8小节,用“——”划出写牛顿在暴风雨中是怎么做的句子,用“~~~~~~”划出他为什么要这样做的'句子。
(1)交流出示
“他像个疯子般不停地在风中向上跳着,身子有时候向着风,有时候背着风。每跳一次,他都测量一下落点与起点之间的距离,用石块刻在墙上。有几次,他一跳起就用双手把斗篷往两边撑开,样子就像一只蝙蝠。”
借用媒体讲解“每跳一次————就像一只蝙蝠”理解两个“向”,动作理解“有时候向着风,有时候背着风”,区别“像”与“向”
过渡:牛顿为什么要这么做?他真的疯了吗?
(2)交流出示
“牛顿真的疯了吗?不!这么大的狂风他从没见过。他很想知道这强大的风究竟有多大的力气,能把他刮多远?他要了解风力。”
再次理解“心甘情愿”(教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
正因为牛顿对于这么大的狂风十分好奇,为了解风力,所以他‘心甘情愿’地被风‘刮跑’,因为不是真的被风刮跑,因此,这里的刮跑要加上“”
四、交流资料,完成表格,加深体会
过渡:就这样,风一阵一阵地刮,牛顿一次一次地跳。那他什么时候才能停下呢?这又能说明什么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