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案种子

时间:2025-11-22 04:30:10
幼儿园教案种子

幼儿园教案种子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幼儿园教案种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幼儿园教案种子1

课型:新授课

一、教材分析

本课的重点内容为种子萌发所需的条件,可以通过实验探究和观察进行了解,关键是弄清种子萌发所需条件的原因,以及种子萌发过程中内部物质的转化。但学生的知识有限,所以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比较浅显、直观的例子加以说明。

二、教学目标

三、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

1、本节课是探究课,采取小组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八年级学生虽然对科学探究过程已有了初步了解,探究活动中涉及到的对照实验的设置和控制变量问题对于学生来说还没有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所以提醒学生将本实验所探究的条件分解为一个个的单一变量很有必要。让学生通过单一变量去考虑种子萌发与外界条件的关系,进而引导学生设计对照实验,探究种子萌发所需要的外界条件。循序渐进地先让学生尝试由控制一个变量,设计对照,然后设计三组,同时控制三个变量。

2、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平时的观察及耳濡目染的生产实践,让学生自主做出假设,并找出合理的依据,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来尝试控制变量,设计三组对照实验。

3、“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的实验是不可能在课堂上当堂完成的,所以在上课前,发给学生一些种子,布置学生在家里进行有关种子萌发条件的实验,同时观察种子萌发的过程。上课先让学生根据自己设计的实验进行讨论,配合教师事先完成的实验,完成有关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的探究。

四、课前准备:

课前可提前一至两周的时间,让学生思考种子萌发的条件是什么?并发给学生一些种子,让其根据自己的经验,让种子萌发。观察其萌发过程中的变化,并对实验的过程进行记录。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及时间安排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导入课题

(4分钟)复习提问:

1、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2、展示大豆、玉米、小麦、花生、绿豆等植物的种子。提出问题:种子有哪些结构其作用是什么?

3、出示豆芽、一棵完整的大豆植株并和大豆种子摆放在一起,引导学生思考;这三者有什么关系?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激发学生思考“种子的萌发需要哪些环境条件”,从而引出本课主题。

说出各种种子的名称,回答种子的结构及其作用。

思考并描述出被子植物的一生。学生通过观察种子、豆芽、植株等实物既复习了旧知又创设情景,迅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为学生的探究学习进行了铺垫,又自然而然的引入

自主学习

(8分钟)引导学生完成自主学习部分:

1、请谈谈对“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首诗的理解。

2、种子萌发的条件:

(1)、环境(外界)条件:适宜的()、充足的()和适量的()。

(2)、自身的条件:()是完整的,并且是()的,以及供发育的()。

带着问题自学教材第17到18页的内容,组内交流自学成果,组内不能解决的做出特殊标记,以待全班交流。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习惯。

学生相互评价可以取长补短,让学生在讨论中增长知识。

实验探究

(25分钟)

1、提出问题

2、作出假设

3、制定计划

4、实施计划

5、得出结论

6、表达与交流:

1、让学生展示课前自己培养的幼苗。

2、创设情境:

①干旱的秋天,农民在播种前往往要在地里浇一些水,使土壤潮湿;如果刚下过雨,则不用浇水也可以播种;而在过于潮湿的地里播种,则种子不会萌发,反而会造成种子霉烂。

②许多农作物一定要在春天播种,而在天寒地冻时不适宜播种。

③种植农作物,播种前往往要先松土,使土壤内有充足的空气。

3、让学生大胆做出假设,将假设的条件写于黑板上(适量的水分、充足的空气、适宜的温度),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思考怎样设计对照实验?

4、先让学生尝试由控制一个变量,设计对照。如:水。

有水无水

过渡:又如何证明种子萌发需要充足的空气、适宜的温度呢?

5、巡视、指导、参与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①.选择什么样的种子比较好?数量多少比较合适?

②.实验探究时,需要准备哪些材料用具?

③.怎样设置实验对照组,对照组应提供什么样的温度、水分、光和空气等的条件?

6、由易到难,综合设计三组对照实验,控制水、空气、温度三个变量。

7、教师做变量和对照实验设计指导出示示范实验计划,组织学生评价各组计划,并讨论,提出补充修改意见。

8、提出问题:光是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吗?怎么设计实验证明?待学生设计完方案后,展示图片说明大多数种子的萌发与光没关系。

9、过渡:假如环境条件都具备了,种子就可以萌发吗?教师展示在适宜的温度下,胚完整且是活的、无胚的、烘烤过的种子的萌发状况。

注:

1、为胚完整且是活着的种子

2、为无胚的的种子

3、为烘烤过的种子

10、结合以上实验结果和生活经验如被虫子蛀过的种子、磨成面粉的种子、煮熟的种子、失去胚乳的玉米不能萌发,得出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

11、知识拓展:据说,从前有人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将干豌豆装满一个铁炉子,干豌豆吸水膨胀时,竟顶起了80千克的炉盖。更为有趣的是,人们曾经利用种子膨胀时产生的力量,解决了科学研究上的一个难题。原来,人的颅骨是有许多块参差不齐的骨组成的。相邻的骨片互相“咬合”在一起,使颅骨十分坚固,要想把一块块骨片完整的分离出来,那是十分困难的。17世纪的解剖学家们想出了一个办法,往颅骨里面装满干燥的种子,让种子吸水膨胀,结果一块块骨片都渐渐的彼此分离开来,丝毫没有损坏骨片和接合缝。种子膨胀的力量能够顶起土壤中坚硬的土块,甚至可以顶起在体积和重量上超过它不止一倍的土块,这对幼苗的及时出土,是十分有利的。从中,你有什么启发吗?描述课前培养的菜豆种子萌发成幼苗的过程,小组合作,结合生活经验,提出探究的问题:在哪种环境条件下种子才能萌发?

小组合作,阅读并参照课本上提供的资料,结合生活经验,作出假设:种子的萌发可能需要适量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有的组还提出阳光、土壤、肥料等),并思考如何检验假设。

各学习小组分工对不同环境条件(水分、温度、空气)分别制订实验计划并设置条件 ……此处隐藏5826个字……

四、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

(1)预习本课实验操作内容,(3)查询书籍、网站、录象,搜集植物生长需要水方面的资料。

2、教师准备

(1)根据教科书,准备实验“外界溶液浓度影响根细胞的吸水”的材料用具。

(2)准备进一步探究的实验:两个新鲜萝卜,中央挖两个同样大小的洞,分别加入盐水、清水。

(3)制作“根毛细胞从土壤溶液中吸水”的剪贴图。

(4)查询书籍、网站、录象,搜集一些植物的生长需要水方面的知识。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农谚“有收无收在于水”请同学们分析这句话的意义,得出水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再提问吸收水是什么,导入新课,接着复习根的结构,引导学生回忆吸收水分的主要部位和原因。

二、探究过程

(一)外界溶液浓度影响根细胞的吸水

学生4人一组。

1、准备的幼苗放入盐水中,置于光下,观察其现象。(出现萎蔫现象)

2、将幼苗迅速放入自来水中,过一段时间后,观察其现象。(茎和叶重新伸展开来,幼苗恢复正常)

教师:巡回指导,组织讨论:①描述现象。②幼苗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③盐水和蒸馏水相比有什么区别?同时引导学生总结:外界溶液浓度直接影响根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由③得出溶液的含义,接着指出水中溶解的盐的多少,可以用浓度的高低来表示。④自来水是溶液吗?(教师指出自来水中溶有极少的无机盐,所以是溶液。)

教师补充:在此实验中,清水和盐水存在于植物细胞的周围,所以称为“外界溶液”,盐水和清水哪一种浓度高?然后出示成熟的植物细胞图,引导学生从切西瓜流出西瓜汁的现象,回忆液泡及细胞液的知识。

提问:细胞液是溶液吗》为什么?请学生作出肯定的回答。

(二)根吸水、失水的原理

学生4人一组,取两个新鲜萝卜,中央挖两个同样大小的洞,分别注入清水和盐水,并使液面等高,过一段时间后,观察清水、盐水液面的变化,引导学生思考:①液面是否有变化?怎么变的?②为什么会出现此现象?经小组讨论、教师点拨,用学生拔河的活动来说明在盐水中植物细胞失水的道理,用学生的人数多少表示溶液浓度的高低,人多力量大,绳子就向人多的方向移动。这时教师马上指出:绳子移动的方向是不是代表了水移动的方向,从而引导学生分析出水流动的方向,是从浓度低向浓度高,结果水分从细胞内流向细胞外,细胞就失水。使学生理解细胞失水的原因是:细胞浓度小于外界溶液浓度。

让学生自己概括出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拓展学生知识面。

联系实际使学生明白细胞吸水和失水现象在生活中很容易看到,也是可以用其原理来理解的。

讨论回答:①糖拌西红柿后,盘中有何现象,为什么?②家中腌咸菜的缸内,过一段时间后,缸内的水面有何变化?③为什么发蔫的青菜放在清水中会硬挺起来?

(三)根毛吸水的道理

学生4人一组。

①出示“根毛细胞从土壤溶液中吸水”剪贴图;②根据剪贴图和教科书第54页第一段文字,总结出根毛吸水的道理。

教师补充:提出问题:①一般情况下,根毛吸水还是失水?②吸水的条件是什么?③水分如何进入液泡中?

设疑:什么情况下根会失水?烧苗的原因是什么?该如何补救?盐碱地为何长不好庄稼?

三、课堂小结: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理请思路:细胞吸水、失水的原理——根毛吸水的道理——合理灌溉。

作业:请同学们课后查找资料,了解根毛吸水、失水的道理。谈一谈合理灌溉、合理施肥在农业中的作用。

课后反思:通过探究性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联系实际,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来验证原理。

第二课时(植物生长需要无机盐)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植物生长需要无机盐

知道三种无机盐(氮、磷、钾)的作用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参与社会和为社会服务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实验总结出三种无机盐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举例说明植物生长需要的主要无机盐及其作

四、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

(1)提前一段时间做课本第65页的实验“含氮无机盐对植物的生长的影响”。)

(2)前3~4周,每组分别在甲、乙、丙、丁四个瓶内用小石子培育幼苗(各组采用不同的材料,如玉米、小麦、蚕豆等),供给甲瓶不缺肥料的营养液,乙瓶缺氮的营养液,丙瓶缺磷的营养液,丁瓶缺钾的营养液,让学生每天进行观察,做好记录,包括:测量幼苗的高度,记录幼苗的高度,记录幼苗的颜色、茎叶的生长情况等。

2、教师准备:

(1)前3~4周分别在甲、乙、丙、丁四个瓶内用小石子培育幼苗,供给甲瓶不缺肥料的营养液,乙瓶缺氮的营养液,丙瓶缺磷的营养液,丁瓶缺钾的营养液

(2)查询书籍、网站、录象,搜集一些植物的生长需要无机盐方面的知识。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复习根的结构,根的吸水导入无机盐的作用接着以农谚“收多收少在于肥”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再提问无机盐(即盐)有什么作用,导入新课,二、探究过程:

1、植物生长需要无机盐

植物的根不仅能吸收水,还能吸收溶解在水中的无机盐,农田里的庄稼和其他植物为什么需要无机盐?又需要哪些无机盐?

学生4人一组。

1、观察课前培养的两株植物,对其生长趋势进行比较。

2、浇自来水和既浇水又浇含氮的无机盐,植物长势不同,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教师:巡回指导,组织讨论,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植物生长需要无机盐。再引导学生思考植物吸收什么形式的无机盐?明确根吸收的是溶于水中的无机盐,并提出:植物除了需要含氮的无机盐,还需要含什么的无机盐?它们对植物的生长有何作用?如果缺少有何症状?

2、关于氮、磷、钾对植物生长的作用学生4人一组。

1、每组出示课前准备好的幼苗,并出示实验记录:

2、根据实验记录以甲瓶为对照,比较甲、乙、丙、丁瓶内的幼苗的生长情况,有何异常?

从而逆向推理出氮、磷、钾对植物生长的作用。再根据其作用引导学生考虑在种植哪些植物时需要多施含此种无机盐的肥料。

接着,教师介绍这种无机盐含量较多的肥料名称。

最后,教师将各组缺少某一种无机盐的幼苗参混后,随机抽出几棵幼苗,让学生用刚学到的知识给幼苗诊断,鉴别幼苗的原因。

三、课堂小结:植物生长需要含氮、磷、钾的无机盐——合理施肥。

作业:课后回家调查自家周围的农作物,了解一下是缺哪种无机盐

课后反思:通过探究性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联系实际,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来验证原理。

《幼儿园教案种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